7月10日上午10點過,馬天佑帶著馬玲趕到禹南城的禹中街。
先帶馬玲去3樓租用的宿舍放下行李,然后趕去店里,將馬玲介紹給夏菊認識,讓夏菊抽空教教馬玲打字。
馬天佑特別叮囑,3個月后,要看到馬玲打字的速度基本趕上夏菊目前的水平。
今天上午,方勤真帶著宣傳資料去附近機關單位拜碼頭去了,這姑娘的執行力讓馬天佑比較滿意。
早上開店到現在,復印費收入40元,打字費收入108元。
馬天佑翻看夏菊寫的記錄,原來是街對面的南江區人大有人找上門來,打了一份5頁紙的材料,總共打印了24份120頁紙。
打字費收入15元,打印費收入120元,再打個8折,正好108元。
收據上開的是135元。
開張后的生意,比馬天佑預期的還要好。
今天早上開店才兩個多小時,比起昨天一整天,收入都快翻倍了。
夏菊說起這筆找上門來的打字生意還有些激動,打字加打印,再加裝訂材料,她一個人不到1個小時就完成了。
馬天佑簡單交待幾句,再將兩只雞送去醫院,接著又趕去報社。
昨天胡博就通知了,今天所有實習記者要開一個會。
馬天佑趕到禹南日報社4樓一間小會議室,發現他是最晚趕到的一個。
這一批招聘記者總共8個人,5男3女。
馬天佑發現,有5個前世都認識,都在后面正式創刊的《禹南都市報》干過記者。后來其中有3個人做了編輯,另兩人跳槽去了省城報紙。
還有一男一女,馬天佑沒有任何印象,估計是沒堅持到《禹南都市報》創刊就走了。
今天的會議由胡博主持,包括那個他和安紅在內,總共5個編輯和8個實習記者一起參加。
這就是《都市版》試刊目前的采編陣容。
胡博和安紅,實習記者早都認識他們了。胡博又介紹了另三位編輯,分別是李豐年、鞏建章和胡月。
這三位編輯,馬天佑前世自然認識,現在他們看起來跟胡博年紀差不多,都在30多歲不到40歲的樣子。
然后,胡博又分別介紹8個實習記者,第一個點到的便是馬天佑,還特意提到他放棄財政所副所長的職位來應聘記者。
介紹記者編輯相互認識后,胡博便正式安排工作。
《都市版》試刊第一期,將在7月17日出版,暫定每周一三五七出版,每期4個版,作為禹南日報增刊,只在城區發行。
4個版,分別是頭版的要聞看點,2版的綜合新聞,3版的社會新聞,4版文體娛樂/焦點故事。
算下來,8個實習記者,平均每人每期要承擔半個版的用稿量。
馬天佑知道,《都市版》試刊期間夾在禹南日報中間一起發行,版面尺寸必然是對開大報。
從版面容量來講,一個版拋開配圖不計,文字容量通常在7000字左右。
也就是說,8個實習記者平均在每期報紙要上3500字的稿件。
這根本就不可能。別說實習記者,就是8個成熟的記者也不一定能供應得上這樣的用稿量,除非每個人每天都在拼命采訪寫稿。
當然,這不是他現在該關心的事,自有胡博帶著這幾個編輯去頭疼。
會議結束前,實習記者都領到了一張采訪證,還有一張采訪介紹信。
采訪證有常見的胸牌大小,一張塑封的名片紙上,有實習記者的姓名等信息,下面蓋有禹南日報社的紅印章。
這不是記者證,只是相當于報社為方便實習記者采訪,弄的一張官方名片。
胡博還建議,實習記者都去印兩盒名片,他將自己的名片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讓大家參照著找廣告店制作。
馬天佑突然想,自己的打字店是否能增加一項名片業務。名片制作還有很長的市場生命期,至少得有15年左右。
想到這,就決定盡快在禹南城里考察一下再做決定。
胡博安排完工作,其他編輯又跟實習記者們交流一陣,會議就結束了。
胡博讓馬天佑去他的辦公室。
胡博是《都市版》目前惟一一個主編,其他編輯都是責編。記者招聘工作結束以后,他的辦公室變成了單間,安紅搬去和胡月坐一間辦公室。
眼見胡博又摸出自己的555,馬天佑趕緊取了自己的紅嬌煙遞過去。
“胡老師,我抽不習慣外煙的味道,以后就別在我身上浪費這煙了。”
馬天佑現在跟胡博說話挺隨意了,他知道胡博反而喜歡這樣相處。
“天佑,你這幾天怎么樣,跑到稿子了嗎?”
“還沒呢,胡老師,我回白龍鎮辦了停薪留職,昨天打字店開始試營業,然后每天還得去醫院……”
胡博皺了皺眉:“我也知道你的事多,不過,現在開始正式實習了,8個記者中間,只有你進步夠快,還有一周《都市版》就要亮相了,我還指望你在稿件上能撐起來,也給其他記者做個表率。”
“胡老師,每天出4個版的報紙,一周16個版,別說我一個人了,8個記者加起來也夠嗆吧。”
“嘿,你咋就知道8個記者不夠用?”
“我推算過啊,看看禹南日報目前的版面,不算那些豆腐塊的小稿子,每個版面都還有10來條稿子。8個記者每期得寫四五十篇稿子,這不可能吧。”
“你這叫咸吃蘿卜淡操心,跑好你自己的稿子就行了。3個月的實習期,你就是再忙,也必須完成考核任務。說說吧,這段時間想過怎么跑稿子沒有?”
“胡老師,我打算抽空去跑一圈公安,多認識幾個人,像110,還有派出所,有什么有意思的案件都讓他們及時通知我。”
“嗯,這個主意不錯,你也可以多去找一些別的單位建立聯系,手里線人多了,新聞也就不斷找上門了。不過,你也得多寫幾篇重頭稿件,像上次暗訪牛蛙,好多編輯看了都覺得寫得不錯。”
“胡老師,我有個建議,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啥話你就直說。”
“胡老師,我想問《都市版》上能不能開一個人物訪談這樣的欄目,或者版面。”
“人物訪談?你說具體一點。”
“就是像什么企業家,大老板啊,社會名流啊,我們去采訪他們,然后寫成人物故事或訪談什么的,在報紙上展示他們的風采和形象……”
“這倒算是個主意,不過,這種稿子新聞性不強。馬天佑,我們是報紙,報紙首先是一張新聞紙,最重要的是及時捕捉到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跟雜志是不同的。”
“胡老師,你覺得,如果我們采訪一個大老板,寫成故事發在報紙上,他愿意付多少錢?”
“這……我明白了,你是說把這些人物故事做成收費專題”,胡博驚訝了,“天佑,你是咋想到的?”
“我在圖書館看到外地一些報紙上有這樣的稿子和欄目,就覺得恐怕是報社收錢的稿子。”
馬天佑隨口胡謅了一句。
這個年代的報紙上當然也有收費專題,只是不像再過幾年那么常見。
一個剛剛實習的記者,現在提出這樣一種思路,想給報紙廣告創收出一個點子,胡博瞬間有些震驚了。
這個思路,對于胡博自己來說,都有些大膽了。
胡博主持《都市版》試刊的工作,也不是沒想過廣告創收,只是在他計劃中那是下一步的事。他現在只負責采編工作,《都市版》馬上也會成立一個廣告部門。
現在,《都市版》試刊首期報紙都還沒推出,最重要的工作當然是先做好報紙。
不過,馬天佑的腦回路和想象力讓胡博很吃驚,直覺上,他又覺得馬天佑的建議有一定可行性。
如果《都市版》在試刊初期就能有一定廣告收入,那就再好不過了。
禹南日報社推《都市版》,目的當然是新辦一份市場化的都市類報紙。
一想到馬天佑敢于放棄公務員工作,又貸款開打字店,突然冒出這般天馬行空的想法,胡博又覺得倒也算正常。
“天佑,你這個想法不錯,我會認真思考一下,如果真開了這樣的欄目或版面,那你可得全力以赴,拿出漂亮的稿子。”
“胡老師,我肯定會全力以赴。這種收錢的稿件,報社能給提成吧?”
“提成肯定有啊,如果是你自己談下來的業務,又全程操作,最高能提3成。”
馬天佑放心了。
這一世再干記者,他就沒想過再去追求什么新聞理想,應聘記者的事定下來以后,也沒打算再藏著掖著了。
該寫的新聞稿子當然得寫,該完成的考核任務也必須完成。
寫一些專題稿件為報社創收,自己也掙點提成,當然是好事。
馬天佑沒忘記自己這一世再干記者的根本目的:拓展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