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床后,林晨明顯感覺到大腦清醒,不再有渾渾噩噩、惡心想吐的感覺。
恢復健康的林晨心情大好,又是美好的一天啊!在遠古時代的每一天,林晨都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那是在現代社會沒法體驗到的。
在現代社會里,每個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生活節奏極其的快,卻又不知道為了什么而忙碌。
在這里,林晨每天都有事情做,都在為了改善生活而努力,同時又很悠閑,在空閑時,看著小河流動的水波發呆,躺在山洞外的空地上,仰望著蔚藍的天空。
很......喜歡這里的一切。
陶瓦罐還需要時間來晾干,婦女們決定用這段時間繼續去采摘野果子,頭腦清醒的林晨,也想去看看英子們經常去采果子的地方。
婦女們帶著林晨踏進山林中,這是林晨從沒去過的方向,婦女們通常行走的路線比較有規律,原本雜草叢生的山林也被踩出一條路來,一條宛如羊腸的小道,蜿蜒曲折的小路。
真是印證了那句話: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走的勤了。便有了一條路。
林晨終于在茫茫大山中,發現了自己認識的植物!可以食用的植物!
花椒樹!
一顆成熟期的花椒樹!
高達兩三米的落葉小喬木,葉片狹窄帶鋸齒狀,枝干上遍布細長的刺,紫紅色的花椒遍布枝干頂部。
這棵樹被密密麻麻的灌木叢遮擋著,不仔細看,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看見花椒樹的林晨先是一愣,扒開前面的灌木叢,探著身子伸手采摘幾粒花椒下來,放在手心細細打量,又用鼻子嗅了嗅。
好像這就是花椒吧?
一旁的英子,見林晨對這幾顆小果子感興趣,連忙說到:“林晨,不能吃,有毒!”
有毒?
難道這不是花椒。不對啊,這分明就是花椒啊,形狀顏色氣味都和現代的花椒一摸一樣啊。
經常跟著英子的遠古婦女連忙說到:“有毒的,有毒的。我吃過,吃完像魚刺扎嘴,嘴里痛好些時候吶!”
另一名婦女也附和:“吃別的果子都沒有味道了!”
大部分嘗過這個果實的遠古婦女,紛紛表達自己吃完花椒很不好受的感覺,讓她們都認為這果子有毒!
林晨通過她們的描述中,確定了這紫紅色的小果子就是花椒!
花椒啊,林晨最喜歡的一種調料。
摘!
花椒樹的枝椏上布滿了刺,十分不好采摘。樹前還有大量灌木叢遮擋,林晨必須要先處理掉前面的灌木叢,才能到花椒樹下采摘。
灌木叢比想象中還要難弄,林晨費了老大的勁才折斷幾個枝椏。遠古婦女們見狀上前幫忙,她們有處理植物的經驗,很快就將花椒樹前的灌木叢清理掉。
林晨站在花椒樹下,腳底是剛才處理灌木叢后松軟的泥土,用隨身攜帶的一根小木棍,壓著花椒的枝干,另一只手采摘枝干頂端的紫紅色小圓豆。
沒時間在這里處理花椒了,只能將花椒連帶枝干樹葉一起采摘下來,放入自己的小背簍里,等帶回山洞再做處理。
女人們不理解林晨為什么要摘有毒的果子,還表現的那么高興!雖然不理解,卻不妨礙她們都會幫林晨采花椒,林晨的背簍不大,不一會兒就塞滿了帶花椒果實和葉子的枝椏。
這里離山洞并不算遠,花椒不夠還可以來繼續采摘,不需要像摘棗子時,能帶多少就帶多少。
太陽下山時,一群婦女沿著山脊線向下而行,忙碌采摘的一天,使她們的額頭布了一層薄薄的汗水,嬉笑打鬧的婦女們,眼睛里都閃爍著光芒,看上去十分美麗。
橙黃色的落日陽光照射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印的她們的臉蛋紅撲撲的,歡聲笑語在山林間飄蕩。
入夜,婦女們用叫花雞的方法烹飪著今天的獵物,林晨坐在火堆前,將新鮮的花椒從枝干上摘下來,放入一邊的小籃筐里,別看今天帶回來的花椒枝椏并不多,摘下來的花椒粒可有半籃子那么多。
林晨用手在籃筐里扒拉扒拉,隨意抓起幾顆花椒,在火光下仔細端詳,花椒顏色鮮艷,果實飽滿。
處處都透露著我是一顆好花椒!
新鮮花椒需要平鋪的方式曬干,林晨想弄幾個簸箕出來曬花椒,簸箕最好的制作材料是竹子,但林晨還沒有在這里發現竹子的蹤跡,只能用蒲草來編制。
編簸箕很費時間,一晚上的時間,林晨才編了三個直徑五十厘米的簸箕,蒲草編出來的簸箕沒有竹子的硬,但對于林晨來說,已經能滿足她現階段的需求了。
早上起來將籃筐里的花椒果實分別放到三個簸箕里,用手撥動花椒顆粒,將花椒散開平鋪。然后把簸箕放在干燥的石頭上,并且保證花椒能曬到太陽,天黑下雨才收進來。
花椒曬干大約需要6天至10天的日光照曬。如何判斷花椒是否曬好,只需要用手去觸摸花椒,手抓有糙硬、刺手干爽的感覺,用指頭輕輕一捏,輕易破碎。撥弄是還會發出“沙沙”作響的聲音。
這樣的花椒就是曬好的花椒。
在花椒曬干之前,婦女們參與捏制的陶瓦罐也干透了,要開始第二次燒制陶瓦罐了!
在燒制陶瓦罐這天,婦女們都起了個大早,早早的就去挖了大量黃泥土,用水和泥攪拌后,在空地上建了一個大窯洞,地上鋪滿了木炭,將陶瓦罐翻扣在木炭上,陶瓦罐與陶瓦罐之間也擺上了木炭條。
與燒木炭的流程差不多,窯洞的四角留點火洞,頂上還沒密封。從四角洞口點燃木炭,用木炭燒了整整兩個白天、一個夜晚。白天婦女們輪流值班,夜晚換男人們值班,時不時從四個洞口添加木炭進去,保證窯洞里的火勢猛烈。
到第二日夜晚時,林晨才用泥土封住幾個缺口,用余溫燜燒。
冷卻的時間花了整整一天一夜,迫不及待的拆開冷卻的窯洞,小心翼翼取出燒好的陶瓦罐,第二次的燒制果然很成功,有五分之四的陶瓦罐都完整無缺。
第二批的瓦罐從外形色澤上來說,都比第一次的要好,就是不知道使用起來,會不會更加結實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