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掌柜此言大謬!”董仲舒從地毯上緩慢的站了起來,他的腿因為久坐已經有些麻木了,他活動了一下腿腳,慢慢走到金大面前,朗聲說道:“我大正王朝有今日之安寧,正是因為有了金大這樣的士兵為我們守土戍邊,默默的貢獻了一生的青春和熱血。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英雄!他更是在座諸位包括老朽在內的所有大正子民的恩人!我們應該向他表示感謝!”、
董仲舒說完雙手并攏對著金大彎腰深深鞠了一躬。
金大的臉上尚自留著淚水,他被這突如其來的動作驚嚇到了,因為他知道站在他面前的是在大正王朝都久負盛名的大儒。其身份地位是自己這個老兵無法企及的。
“金老前輩值得我們大家的尊敬!我們這廂有禮了!“在場所有人都起身都這金大深深行了一禮。
金大在喬成的陪護下走出了大廳。
董仲舒一臉嚴肅的看著孔僅足足數息沒有說話,久久才冒出一句道:“真是你自己寫的?”
“難道先生還見過別人寫這樣的作品?”孔僅問的有些心虛。他其實并不能確定這首十五從軍征是否已經在這個朝代面世。但是說道樂府詩準確點兒來講是古樂府詩,這首十五從軍征是一個高峰。而孔僅在那個世界的時候就被這首詩深深的感染,他也牢牢的記住了它。
“未嘗見過!”董仲舒搖了搖頭,但是他的臉上依舊是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
“學生幼時就蒙先生教導,怎奈那時學生懵懂無知,頑劣不堪,屢次沖撞師長,險釀成大禍。自從先生將我除名,有接逢我家中幾位兄長橫遭兵禍。學生猶如棍棒當頭,醍醐灌頂。從此學生夙夜不寐,一心研讀前人書籍,認真學習先生的教導,自此在文章一途上略有所得!”孔僅搜腸刮肚的學摸出這幾句詞語都覺得有些臉紅。但是非如此不能解釋自己緣何從一名廢柴蠢貨搖身一變成了才子佳人。
董仲舒聽聞倒也信了幾分。畢竟文章詩詞在此,他確實找不出不相信的理由。
“先生,學生為了彌補之前對先生造成的傷害,今日作詩一首,獻于先生。”
“哦!寫來一觀!”董仲舒也來了興致。
孔僅當即在此走到幾案前,此時早有寧春在一旁研墨,“兄弟,今日你是漲了我們弟兄的臉面了。哥哥我說怎么好幾次喊你出來玩兒你都不肯,感情是在家中苦讀,要做一個文曲星下凡了!”
這一次很快就寫好了。
“我來讀!“許言美從孔僅手中拿過那首詩,對著董仲舒高聲念道:
“天人三策出,大一統論真。
灼灼如日月,煌煌振宇內。
儒家自君顯,門徒百代聞。
軒轅如固有,千載起人思。”
董仲舒聽聞當即愣在了當地,似乎泥塑石化一般。
他家境優渥,出身大地主家庭。自幼便拜入儒家名師門下,少有所成,聲名遠播。三十歲便廣受門徒,宣揚儒家思想。先帝時曾出仕為官,任博士,掌管經學講授。其門徒多有擔任諸侯國相及千石以上高官者。
他對儒家精心鉆研數年,總結有天人三策,簡言之就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此天策。重視天下統一的大一統理論。此地策。興太學,舉賢良的用人政策。此人策。而在三策之中,大一統理論乃是真正的根基和核心思想。
他自忖學冠五車,貫通古今。他的天人三策尤其是大一統理論將會引導這個民族走向永久的和平和統一,但是如今皇家信奉和推行的是黃老之學,大正的官僚集團自上而下推行的是無為而治。因此他心中極度的苦悶。
這也是他離開京都,輾轉來到金陽講學的原因之一。
可是自己的這套理論孔僅怎么會知道?自己從來沒有堂而皇之的宣講過啊!哦,他忽的記起他在教授孔僅等學生的時候曾經也講過一些這方面的思想理論,而他關于天人三策的文章經常帶到課堂上仔細揣摩修改,一旦有新的靈感馬上補充進去。
“你是在跟隨老夫學習時偷看了老夫的文章?”董仲舒沉聲問道。
“先生,學生確實拜讀過您的文章。我對您的見解深感敬佩。”孔僅此言非虛,他確實見識過天人三策。一個是在穿越前歷史書學到的。一個是作為學生時的孔季財看到的。但是當他大腦里面兩世為人的思維重疊在一起的時候,他斷定這個大正王朝和西漢王朝很可能是同一個朝代。而這個董仲舒和西漢董的仲舒應該是同一個人。而且他發現,在這個世界里他能找到很多似曾相識的人物和歷史橋段。這里不是西漢卻像極了西漢王朝。
他決定按照西漢王朝的歷史脈絡走進這個世界,準確點兒來講就是用自己掌握的西漢歷史常識在大正試驗一下,看看是否能對自己的事業助推一把。
“此次文斗結果不用老夫宣布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吧!”董仲舒朗聲說道。
“是我們輸了!”許天站出來對著孔僅大聲回答道,“一千金明日我差人送到府上。”
說完他對著董仲舒彎腰施了一禮邁步往紫薇閣門外走去。
在場的跟許天交好的一眾學子都起身跟了出去。、
這次文斗孔僅勝得毫無懸念,十五從軍征征服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文學不但陶冶人的心靈和情操,還能擊穿人心,壓迫你的感知和靈魂。
“喬成,你給老夫找一個雅間!”董仲舒對著一旁招呼眾人的紫薇閣掌柜喬成吩咐道。
“好唻!老爺子!您跟我來!“喬成說著前面帶路,董仲舒和孔僅等人就跟著往前走。
“今日就你我兩人上去談談心!不要讓他們跟著。”董仲舒指了指孔僅身后的許言美等人說道。
“大哥,你們先回吧!改日我們再聚!“
許言美和寧春等人當即答應一聲散去了。
孔僅和董仲舒上了二樓,來到了喬成安置好的一個雅間內。
“老夫一生經歷我大正王朝四位帝王,親眼見證了大正王朝從積貧積弱到富足安康。但是我們這個民族太苦了,生存環境太惡劣了。數百年來北邊匈奴人的彎刀一直壓在我們的脖子上,雖然沒有直接砍下來,但是他們卻用刀在我們的胳膊上,腿上甚至是背上,胸上時不時的砍上那么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