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舒回去的路上,見外面的小廝送信札進來,便接了過去,送到尉遲言風的書房。
尉遲言風看完書信,心情甚是不錯,便帶著云舒朝母親房里去了。
尉遲言風給母親請了安,坐下吃茶,笑道:“接到悠州老家來信,外祖已經大好了,母親可以放心了。”
將軍夫人道:“那便好,那便好。回來這些時日,心里總是放心不下,時時掛念。”
“那幾個流寇,也審問了。只是剛巧流竄至此,巧合之下作的案,并無其他。另外,叔父已幫忙尋得了幾個可靠的家丁。”
“雖說現在世道安穩,那日的事情也只是巧合,極少數碰到。可你外祖與外祖母年紀大了,又無兒女在身邊,我始終是放心不下的。多些人照顧,我也算安心些。”
“父母之于子女的愛毋庸置疑,反之,也是一樣的道理,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母子二人說了會子體己話,尉遲夫人心里甚是安慰:兒子確實長大了,明白事理,能當家立事了。又思及語溪:只這語溪讓人放心不下,從小便被寵溺壞了,一直這樣小孩子心性,怕是要吃虧的。
眼見著便要到端午節了,天氣漸漸轉熱。
到了端午這一日,一大早,尉遲將軍便帶著夫人,尉遲言風和尉遲語溪,去開福寺拜神祈福。
大清早,府內便開始忙忙碌碌,又井然有序。
府里的廚娘們包了粽子,小小巧巧的,很是精致,餡料也是多樣化的。
各房各院的女使小廝灑掃完畢,將艾草菖蒲插于門楣之上,懸掛于堂中。
云舒把尉遲言風的書房收拾完畢,便也拿來些許菖蒲與艾草,準備在書房中擺一擺,可以趨蟲殺菌。想了想,找出一尊花瓶,將菖蒲艾草相間著插在瓶內,也十分有趣。
因素來有佩戴香襄的傳統,為了避邪趨瘟之意,故府中也給眾人準備了香襄。
明月領了來,給眾人分發了。各色各樣,玲瓏可愛。云舒也得了一個,便掛在了身上。
眾人正忙得熱火朝天,彩環忽然來了,道是語溪小姐親手做了香襄。
明湘明月聽了,受寵若驚,雙手接了過去。
明湘道:“哇,小姐什么時候會做針線了?有生之年還有這個榮幸,收到小姐做的香襄。”
明月捂嘴笑著揪了明湘一把。
彩環將打旁邊經過的云舒叫住,也給了他一個,道:“小姐也給你做了一個。”
云舒伸手接過,嘴里答著謝,將香襄翻看了一番,心中十分震撼!
只見這香襄,針腳歪歪扭扭,長短不一,針眼也有大有小。
云舒心道:這針線活跟我有的一拼了。
又違心地夸道:“這,香襄長得,很有個性。”終究沒忍住笑了出來。
彩環笑道:“知足吧,小姐除了給老爺夫人和少爺做了,就只有我們幾個貼身女使和明湘明月得了,再有你就是了,別個小廝可都是沒有的。要知道,這是咱們小姐長這么大,頭一回做針線。拉著彩霞姐姐,不知道熬了多少天,手指頭上給扎了多少針眼呢。”
明月微笑道:“小姐真真是用了心了。”
彩環道:“原也以為就是一時興起,學個兩三日便丟一邊去了,誰知,這次卻與先前不同呢。”
三人都捂嘴笑了起來,看來,這語溪小姐,可沒少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事。
午膳,每人挑了自己愛吃的粽子,府中又給下人們添了幾道菜:夜合蝦仁,虎扣龍藏,露筍拼雞肉,茯苓夾餅。云舒嘗了,很是美味!
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易經·乾卦》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于“中正”之位,為大吉大利之象。
故而,很多地方,自古以來便有扒龍舟,放紙龍等節目,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的禮俗。
傳說,愛國詩人屈原,是在這一天投江而死的。所以,后世人們便又將這一日,做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午膳之后,語溪帶著小丫頭子們,在花園里放紙鳶,蕩秋千,蹺蹺板。
不常出門的周姨娘,也帶著荷香和花蕊,在園里放起了紙鳶。
云舒想起:小時候每逢端午節,奶奶便會包上各種餡的粽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后來,端午節基本也都是家人一起出門游玩;也隨時能買到包裝精美的粽子了,不再自己動手包;不再有人掛香包,不再有人放紙鳶。似乎,傳統習俗,正在被人們慢慢遺忘。
云舒垂著頭往樹洞方向踱去,卻不慎撞上個人,抬頭見是鐵馬,咧著嘴看著自己。
鐵馬笑道:“干嘛垂頭喪氣的?今天的粽子不好吃?”
云舒“撲哧”笑了。
鐵馬見云舒腰上掛著一排香襄,伸手扯過來,道:“你得了這么多?”舉著語溪做的那枚香襄道:“掛著這么個丑玩意干啥?扔了,我再送你個好的。”說罷便要丟出去。
云舒忙奪了過來:“別別,這是語溪小姐親手做的,你給扔了,她又要尋我的不是了。”
鐵馬張大嘴巴:“啥?做這么丑就先不說了,可語溪小姐為何送給你,卻沒送給我?”
“想是她為感謝我救過她,又為她設計了這么好玩的玩意吧。”云舒指指正在玩蹺蹺板的語溪道。
“你都說了,這么丑,要它干嘛?”云舒說完,兩人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