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信嘆服道:“怪不得在天龍八部當中,掃地神僧說少林七十二絕技,需要足夠的佛法修為才能學習修煉。”
“這做生意,一樣如此啊。”
“還是蘇施主看得透徹。”
這世間“堂堂正正”四個字不僅蘊含著力量,還蘊含著天量的利潤,蠅營狗茍見不得人的手段,終究是上不得臺面的。
此前,弘信倒也不怎么在意。
慈恩局里的支出,他一般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做的不是太過分,只要確實在做一些實事,他也不介意門人分潤一些。
如此看來,倒是錯了。
寺里不缺錢,這些銀子,本就一絲一毫都不該動,大相國寺雖然沾染的俗事比較多,可好歹是吃佛主這碗飯的……
見弘信已經(jīng)懂了,蘇彧笑道:“這做善事,不光會做,還得會說。”
弘信:“哦?”
蘇彧:“方丈可在大相國寺外立一個公告欄,每月慈恩局的開支明細,小到一文錢的支出,都可以公布出來。”
“如此。”
“便沒有別家可以搶這個生意了。”
弘信瞳孔猛縮,他太清楚蘇彧的意思了,開支明細到每一文錢,而且月月披露,等于說是將慈恩局放在太陽底下供天下人監(jiān)督。
這在外人看來,沒有一分的利益可圖。
沒有利益,又如何會有人效仿?就算弄明白慈恩局如何盈利,也已經(jīng)比不上慈恩局的金字招牌了,信譽不行,誰敢捐錢給你?捐到大相國寺的慈恩局不好么?
這位蘇施主,當真是厲害。
弘信含笑,雙手合十,說道:“義賣不談,去年冬日大雪,城外難民苦難繁多,如今有望安置,慈恩局本就該出一份力。”
“區(qū)區(qū)百萬貫不成敬意,還望蘇施主笑納。”
說完,弘信便將信物給出,讓手下的和尚去準備錢了,向來都是別人往寺廟里送錢,寺廟里往外送錢,還是頭一遭。
大相國寺很有錢,但屬于寺廟的不多。
這次捐出百萬貫,已經(jīng)是很大的手筆了,弘信卻念頭通達,覺得很值,蘇彧同樣也覺得很值,就算沒有錢,也值。
慈善這個東西,最是難做。
如今能夠開個好頭,將大相國寺的慈善事業(yè)扶上正規(guī),那比什么都要來的順心,至少此刻,蘇彧是誠心合十禮佛:“我佛慈悲。”
弘信也是高興無比。
他當即拉著蘇彧的手,說道:“蘇施主這次還要找空見大師吧?來來來,我替你們引薦。”
如此,園也不游了,直奔后院廂房而去。
一襲灰色僧衣,手執(zhí)木魚,閉目誦經(jīng),聞之便生靜意,端是得道高僧,一行人來到廂房之外,并未踏足進去,也未出聲打擾。
只等高僧誦經(jīng)完畢……
許久,僧人停下了手中的木魚,過了一會才緩緩起身,弘信大師親自上前攙扶,沒有介紹,也無需介紹。
老人的眼眸,如同智慧的星河。
他來到蘇彧面前,上上下下好生打量了幾遍,方才感慨道:“世間竟然有如此純凈如琉璃的赤子之心,小施主若是入我佛門,可見真佛。”
蘇彧笑道:“該是有幾段姻緣未了,暫時入不得空門。”
空見大師也覺得有趣,看了眼季素素后,笑道:“佛門不是空門,歡喜,亦是禪,只要心中有佛,何物修不得?”
蘇彧撓頭,說道:“原本我覺得和尚都挺壞的,現(xiàn)在覺得挺有趣。”
空見大師也是爽朗一笑,道:“世人多覺我佛門盛世開張,斂財聚眾,亂世閉門,自私自保,比不得道家盛世清修,亂世救人。”
“實則,乃理念不同。”
“佛門講究修來世,盛世太平,自當廣布佛法安撫人心,亂世之時,人命如草芥,風雨飄搖,再教人修來世,那就自欺欺人了。”
“更何況。”
“世人都言道家不爭,實則佛家才是不爭,佛門不爭,順應潮流,而道家不爭,卻要逆天改命,見亂世,便想終結亂世。”
“這便是區(qū)別。”
“我佛門盛世出力,功德卻也不比道家亂世出力來的少。”
蘇彧本以為得道高僧會是那種神秘縹緲,卻不想是個妙人,老人家給他解釋的時候,還俏皮的眨了眨眼睛,示意他留幾分面子,許他圓這個說法。
當然機鋒也能打,佛法也能辯。
只是那樣就無趣了,蘇彧也不是杠精,沒必要去硬杠,只是笑著合十,說道:“確實如此,大相國寺的慈恩局就救濟無數(shù),功德深厚。”
“這種慈善賑濟的事情,總要有人來做。”
“道家確實不合適。”
道家清靜無為,避世修仙,格調高歸高,但也入世不夠,大多是窮哈哈,而賑濟救災需要的是錢,大量的錢。
而且,佛家的信眾發(fā)展的比道家好。
募捐這種事情,做來更加得心應手,而且,大相國寺能夠處理數(shù)億貫的資金,其運營能力已經(jīng)非常強了,也有一套成熟的體系。
這個水平是道家所不具備的。
實際上,就算到了現(xiàn)代社會,兩家的運營水平也不在一個層次,少林寺的IP市值上千億,產(chǎn)業(yè)遍布全球,道家呢?
這就是差距。
蘇彧在情感上更喜歡道家,可是在合作上,還是覺得跟和尚做事比較順暢。
空見大師沒有想到蘇彧有這份胸襟,旁人看大相國寺,看佛門,總是盯著藏污納垢,斂聚錢財,卻不會想,佛門收了這些錢,也是會做好事的。
人生在世。
飯不過三餐,睡不過一張床,佛門里修行又禁酒肉,錢多了,花出去的大頭還是廣布善法,剩下的才是僧侶吃飽,修繕佛殿。
“想來,小施主就是蘇彧吧?”
空見大師笑了笑,看著蘇彧輕聲問道。
一個十歲小孩,能有這般能耐,不是蘇彧,又能是誰?蘇彧也不繞彎,抱拳一禮,說道:“小子蘇彧,見過空見法師。”
“知法師來自少林,欲借易筋洗髓經(jīng)一觀。”
“望法師成全。”
開門見山,提出要求,空見大師若是有意給,再談條件,若是無意給,不打算外傳功夫的話,蘇彧也就再想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