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哉!
宋義之死,是路線之爭的必然后果。
對于宋義是否知兵,其實已經不重要了。楚王任用宋義,是因為宋義可以牽制項氏,而項羽誅殺宋義,同樣是為了保證權勢,一言以蔽之,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真正可悲處在于,無論項羽亦或楚王,在危急時刻都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政治優先。
宋義之死,使秦楚兩國的主力碰撞大大提前,而項羽的孤注一擲,也使楚軍進入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地,在此之前,項羽從未有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歷。
在幼年之時的藏拙,使他擁有了人所未知的一流武力與策略,也正因人所未知,大部分諸侯選擇作壁上觀。這無疑提高了他贏得戰爭的難度,但也同樣,也使得他的勝利是那樣實至名歸,令人驚懼。
巨鹿一役,項羽的瘋魔是最令人膽寒的。這場救趙之戰,項羽斷絕己方退路,強攻連連勝利,士氣高昂且數倍于己的秦軍。這樣對自己都如此狠的亡命之徒,六國故老是聞所未聞的,而六國之軍,面對給他們擊潰秦軍主力的項氏楚軍,當然也有一種天生的畏懼。楚軍的強大攻勢,打秦軍一個措手不及,而六國救趙軍在此時挺進,為前方戰場注入力量。最終的勝利,楚軍在性命逼迫下悍不畏死的攻擊使秦軍膽怯,而六國軍在項氏楚軍感召下齊頭猛攻最終消滅了秦軍主力。項氏楚軍是此戰的關鍵,但單憑項氏,沒有消滅秦軍之力,甚至在秦軍回過神來有全軍覆沒之危。項氏楚軍的作用是被大大夸大了。
另外,項羽之所以敢用此計,有一點原因是作戰秦軍補給一定是不能滿足的(史記記載,秦曾經伐趙時,糧食的損耗率高達三分之二),秦軍必須速戰速決,而項羽九戰絕其甬道,動搖其軍心,再加上章邯所率秦軍多為驪山刑徒,對秦國的歸屬感并不強,所以作戰不利多半逃亡,項羽的冒險亦是有所依的,在絕對的瘋魔中亦有相當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