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讀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每一次讀都是極大的震撼。特別是第三章里對自卑感那一節的描寫,每過一段時間我就會看一下這一節,我都不記得這一章我究竟看過多少次了。另外譯者翻譯的也很好,這一版的譯者是李青霞,書中也并沒有關于譯者的介紹,不過在我看來這一章的每一個字都是精彩的,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不需要再增添什么的。
對于作者阿德勒為什么會寫出如此精彩的一本書,除了他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學家之外,我認為他的出身和經歷也有很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于他所專注的個體心理學的范疇。阿德勒的原生家庭并不美滿,而且他的身體也很弱,可以用發育不良來形容,所以在我看來它能夠寫出這么一本書,也是從自己的實際感受和經歷出發,拿自己的真情實感當做例子和實驗所創作出的一本書吧。
阿德勒對于自卑心理的描寫讓我對他感激涕零,因為他對自卑心理的描寫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雖然人是社會性的一種生物,但是本質卻是由個體組成的。是由每個人的一生一起組成了整個社會的樣子,所以我認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我自己甚至對每一個人都是非常之重要的。阿德勒所說的自卑心理和現在的自卑還是有些不一樣的,自卑這個詞發展到現在更偏向成為了一個貶義詞,成了一種性格,而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更像是一種心理,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也是因為如此譯者才會把它翻譯成自卑心理吧。
阿德勒給自卑情結的定義是: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他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書中還有很多句子寫的都很好,比如:他們往往將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而從那些亂七八糟的小事中尋求優越感,他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避開導致失敗的因素,而不是勇敢向前爭取勝利,在困難面前,他們會表現出猶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縮縮。又比如:患有廣場恐懼癥的人,必須要在熟悉的環境中待著,他們認為生活中的危險太大,必須躲開,這種思想一直存在,那么他就會將自己關在一個房間里,不肯出來甚至不肯下床。阿德勒還認為,在困難面前,自殺是最大的退縮表現,選擇自殺的人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他們好像是在告訴別人,我是那么敏感脆弱,可是你們卻那么殘忍地傷害我。
阿德勒解決了我很多對個體人生的疑問,是啊,每個人都是脆弱的,自卑的,不完美的。就比如我經常出現的逃避行為,或多或少就有阿德勒在書里面分析出的那些原因,不夠強大不夠自信的原因。仔細回想我從出生到現在的這一段時間,我對人生都是充滿很多疑惑的,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琢磨的,有很多的東西自己確實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就和自己的大腦和解了,然后就自我麻醉欺騙釋然了。
阿德勒在這一章的結尾還說自卑感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既然它具有普遍性而且也沒有從自然選擇中被淘汰,那么他就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阿德勒認為的自卑感的好處是,他是人類前進發展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同樣是弱小的,而自卑感就是為了使人類自身意識到這種弱小從而發展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這就好像是我們古人所說的知恥而后勇。自卑感就是我們意識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果之后選擇逃避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而如果是選擇積極去應對解決,那么就有可能會解決并戰勝它,那個時候自卑感就會消失了。但是因為自卑感的普遍性,你可能會產生另一種新的自卑感,然后不斷重復,唯一改變的是你自身是越來越強大的。從這一方面來看,自卑也許就是意味著成長的機會。
但是我也知道,一切東西都是需要辯證地來看待的。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也就是所謂的獨立自主人格吧。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對阿德勒的觀點還是完全贊同支持的,特別是他對自卑心理的描寫。但是,我還是一直會有自己的思考的,未來我是希望能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的,如果能夠補充阿德勒的觀點,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