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興城內沒做多少停留,只是粗略的逛了一圈,補給了一下物品,王建國他們就再次出發了。
之后的一路上并沒有遇到什么大事,除了遇到一伙不長眼的漕運劫匪,不過在王建國道人的身份下,這伙劫匪連動手都沒有直接跑了。
十天以后,王建國順利的來到了汴京,這時的宋朝首府。
告別船隊,王建國拿著道碟文書去了汴京道宮,道宮是專門管轄處理道教事物的官方機構,這機構就和三省六部各大衙門一樣,只是級別要高級很多。但嚴格來說是道宮屬于樞密院下設機構。
走馬觀花的經過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景象,在接待的帶領下,王建國見到了汴京道宮的主事孫啟圣,一個年過四十但面容卻異常年輕的青袍道人。
“你就是張真人推舉的道人王建國?”在一顆蒼勁茂盛的楊樹下,孫啟圣背著手,打量著王建國道。
“正是晚輩。”王建國低頭束手,恭敬的道。
“張真人在書信上說你想進仕途?”孫啟圣抖了抖手中文書問道。
“是的,晚輩正是此意。”王建國大方承認道。
“進仕途是現在很多年輕道人的必經之路,但這條路并不是對所有人的修行都有意,很多道心不堅的都迷失在這紅塵中,這個我想你也知道。”
“是的,晚輩知道其中的兇險。”王建國想了想道。
“那你為什么還要入這紛擾紅塵中?”說到這,孫啟圣停頓了一下,然后看著眼前這風清明月的年輕道人輕笑道:
“我問你這個并不是拷問你什么,你知道,我身為這方道宮主事,對于道門子弟入世總要有個例行詢問。”
“這個晚輩明白,其實晚輩進仕途并不是為了錘煉道心,而是為了道門。”
“為了道門?”孫啟圣眼眸一閃,一層仿佛楊樹枝葉的綠色光暈出現在他眼睛上。
“對,現在佛門和儒生對我們虎視眈眈,雖然現在我們道門如日中天,還有當今皇帝的支持,但我們的根基還是太淺,這社稷神器一直都在儒生的把持中,以后保不住他們會做什么。”王建國道。
“嗯,這事情道門有考慮,不過你一個小小的晚輩能有這心也是難得。”對于王建國的想法,孫啟圣灑然一笑。
壯興道門,遏壓旁門,有這樣想法的道人并不在少數,而且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才使得道門能瞬間躍入宋庭國教的位置。
“年輕人也該有這樣的抱負和心勁,不過既然你這樣想,那么你就去道寺司吧。”
“道寺司是做什么?”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王建國不解問道。
“道寺司是道宮和宋庭一分為二的特殊機構,和它一起的是皇城司。”孫啟圣解釋道。
一聽到皇城司王建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皇城司是守衛皇城的禁衛親兵的管理機構。其前身“武德司”,是公元965年宋太祖平定四川后,特意設來監視當地軍政官員的。公元981年改為“皇城司”,或稱“皇城探事司”。內設有親從官、皇城卒。后者有時又稱“覘者”、“探事卒”,俗呼“察子”。
皇城司的主要職能表現在密報國內異常動態,防止和鎮壓不軌活動,查辦民俗異事及謗議朝政者,偵察官吏的不法行為等方面,更類似于特務機構。它招徠大量的惰游無賴,偵探官吏百姓隱私,事無巨細,都向皇帝稟報,造成了都人惴栗,不敢偶語的恐怖局面。
就是和明朝錦衣衛東廠西廠一樣的情報特務組織,直轄于皇帝的暴力機構。
“這是你的身份令牌,拿著去道寺司報道去吧,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來找我。”孫啟圣從懷里掏出一個通體黑色小巧的金屬令牌交給王建國,這令牌通體道門云紋,中間寫著道寺司三個大字。
王建國點點頭,接過令牌,對著孫啟圣拱手行了一禮,但還未等他轉身,孫啟圣又突然叫住了他。
“對了,你在這里面一切事務盡量聽一個叫童貫的人,他是我們的人。”說完孫啟圣揮揮手便讓王建國離去。
“童貫?”王建國愣了一下,搖搖頭,離開了。
…………
時光飛逝,轉眼已是一個月半后,深夏的季節愈發的炎熱,這日在杭州錢塘縣,一大院后院中,三男兩女正圍坐在一起談論著。
而這五人正是秋衣柳山岳等人,他們已經匯合多日了,而原先山岳炸彈陰影三人不出意外在白素貞的山洞舊居里一無所獲了,不光如此他們還差點沒回來。
因為隨著白素貞和小青的離開,那個地方現在被一頭十米多長的豬婆龍(鱷魚)所占據,山岳等人的突然出現,很是不幸的打擾這頭已經修成精的豬婆龍。
三個才剛剛入星的玩家面對十米多長的經年妖怪,那是毫無抵抗之力,三人在用盡渾身解數,付出不小代價后才狼狽逃回。
這路行不通以后,山岳三人只好回到杭州和秋衣柳匯合,因為秋衣柳夢珺這層的關系,山岳炸彈也順利的接近了白素貞許仙,成為了一個“熟人“。
對山岳三人身份解釋,秋衣柳稱他們是自己和夢珺老家的兄弟,現在來杭州準備做點生意,混口飯吃。
許仙和白素貞也不疑,兩人都是生性純良的人,但小青就不同了,對于這秋衣柳和夢珺兩個女孩子她還好,但對于突然投靠姐妹的山岳三人就沒有那么信任了。
特別是炸彈,也不知道她是野獸的直覺還是同性相吸,她對炸彈一直都有莫名敵視,這讓炸彈在許府那是舉步維艱,戰戰兢兢。
連帶著其他人也不太好受,任誰被一個五百年的大妖盯著都不會好過,而且他們幾人本來就是心懷不軌。
“再過五日就是許仙和白素貞的大婚之日,到時候各路妖魔鬼怪可以都會來,我們要不要趁此做點什么?你們有什么計劃嗎?”秋衣柳看著院中已經提前掛好的紅燈籠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