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爭吵許久,誰都不肯避讓,于是其中一方儀仗隊的侍衛開始強行往前走,另一方也不甘示弱,爭道亂行。蘇軾坐在車中見車子走走停停,車外還不時傳來遙遠的嘈雜聲,雖聽不真切,但感覺似乎發生了混亂之事。他探出頭來,對貼身侍衛阿隨說道:“前方發生了什么事,你去看看?!?p> 阿隨領命,飛奔到車隊最前方,只見兩方車隊交錯橫行,爭搶道路,高聲呵斥道:“放肆!何人敢與官家爭道!”
對方侍衛聽到“官家”二字,頓時汗如雨下,揮手示意大家止行。阿隨面有怒色,看著身邊負責開路的侍衛,厲聲道:“你們沒說是官家的車隊嗎?不快點解決,還和對方一起胡鬧!”
侍衛們見阿隨來了,知道已經驚動了蘇軾,紛紛解釋道:“說了,但對方并不讓行。不知是因為對方情緒激動,光顧得爭搶道路,沒有聽到,還是故意不讓行?!?p> 阿隨看了眼對方車鸞的裝飾,猜想乘坐之人非富即貴,向對方侍衛問道:“不知尊駕是誰?”
對方侍衛如實回答:“皇后、韓國長公主、魏國長公主?!?p> 阿隨心頭一驚,急忙回去向蘇軾稟報。對方的侍衛也跑到皇后、長公主們的車鸞處稟告此事。侍衛還未開口,早已等得不耐煩的韓國長公主呵斥道:“怎么還不走!到底何人擋道,還不快些驅趕!”
侍衛顫顫巍巍地說道:“是……是官家的車隊。”
坐在另一輛車上的孟皇后聞聲對一旁的侍女說道:“去看看怎么回事?”
侍女打探后,回稟道:“回皇后,是官家的車隊在前面和我們遇上了。”
皇后開心道:“真的!太好了!”自從大婚后,宋哲宗經常冷落于她,不管她怎么努力,都不能博君一笑。孟皇后想不通,自己謹言慎行,恪守宮規,溫婉賢淑,從未得罪于官家,不知為何官家就是不正眼看自己一眼!她不知該如何討官家歡心,想著祭祀結束,不如約上韓國長公主、魏國長公主去半道迎接官家。
這時,蘇軾匆匆而至,走到孟皇后的車鸞前,行了一禮,自報家門后,問道:“不知皇后欲往何處?”
孟皇后道:“我來迎接官家回宮。”
蘇軾道:“官家今晚要夜宿太廟,不回宮了,皇后請回。”
孟皇后失落道:“去太廟?”
蘇軾道:“官家要在太廟齋戒,今晚就在太廟住下了。還請皇后命車隊讓出道來,好讓我等通行?!?p> 孟皇后命人避讓。蘇軾拜別孟皇后,來到宋哲宗車架前,行禮后將剛才孟皇后等人的車輛不避讓,雙方侍衛爭道亂行,以及孟皇后想要半道迎謁官家回宮等事據實上奏。
宋哲宗這些年被人輕視久了,一聽皇后、長公主的車鸞與自己爭搶道路,當即龍顏大怒:“竟敢和朕爭道,她們還有沒有把朕放到眼里!”
蘇軾見宋哲宗額頭青筋勁爆,雙目通紅,怒不可遏,急忙從中調和:“想來是仗衛不知禮數,與皇后、長公主們無關。不過……”
“不過什么?”
“不過有些禮數問題,等官家回宮后還是要約束一下的?!?p> “約束什么?”
“臣今備位夏官,負責鹵簿之事。郊祀大典結束,官家應乘輿回齋宮,改穿通天冠、絳紗袍,而后教坊、鈞容奏樂,官家回宮。然而妃嬪在半道迎謁,不是大典之禮,更何況如今郊祀之事還未完畢,而中宮掖庭之人怎能出現在此?
臣竊見二圣崇奉大祀,莊嚴恭敬,超越古今,四方來觀,莫不心悅成服。如今車駕要去太廟夜宿齋戒,而宮中的車子卻不避讓,仗衛爭道亂行,臣擔心讓人看到了,有損朝廷體面,不敢不奏。還望官家對侍衛們約束一二?!?p> 宋哲宗當即命人將此事快馬加鞭報給太皇太后。
孟皇后想見宋哲宗,卻被對方拒絕,只得默默注視著宋哲宗的車隊漸行漸遠……她自言自語著:“官家不會怨恨我了吧?!?p> 韓國長公主安慰道:“你只是想來迎接官家,又不知官家要去太廟,不知者無罪,想來官家不會介意?!?p> 孟皇后嘆息道:“但愿吧。”然而宋哲宗這些年的經歷早已讓他形成了有仇必報、錙銖必較、以及秋后算賬的怪異性格,他將自己對太皇太后的仇怨全部轉嫁到了孟皇后身上,今天對方又做了這樣的事,更讓宋哲宗對她的怨恨之情愈發濃郁。
翌日。
官宦傳達太皇太后懿旨,命有關部門嚴整仗衛,官家從太廟回來時,皇后及以下妃嬪都不準再去半路迎謁。
與此同時,郊祀大典繼續進行著……
朝會宴饗八室后,宋哲宗來祭拜宋神宗,一時間情緒激動,哭泣不止,仿佛要將這些年忍受的壓抑、輕視、仇恨全部哭訴出來。隨后,他在南郊的青城齋戒。翌日,又在圜丘祭拜天地。禮畢,群臣在端誠殿慶賀,然后他來到宣德門宣布赦免罪責的詔令,以示皇恩浩蕩……
就這樣,郊祀大典在一項項繁瑣的流程下終于結束了。朝廷按照慣例要給部分官員們加官進爵,并頒布一系列或赦免、或推恩的旨意。蘇軾對此毫無興趣,他每天所想的就是盡快離開京師。如今越州知州位置空缺,正是填補的大好時機,大典剛一結束,他就迫不及待地上書請求朝廷讓他去越州為官。
朝廷不但不同意,還改任他為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然后將剛被任命為襄州知州、集賢殿修撰的楊汲派去越州擔任知州,襄州知州由呂嘉問擔任,徹底斷了蘇軾的念想。
改變不了環境,那就只能適應環境。蘇軾知道自己短期內走不掉了,只得接受這一任命,兢兢業業地先干著,等將來找到合適的契機再上書請求離京。
晚上,蘇軾回到家中,向大家宣布自己決定暫時不走了的想法。蘇轍以為蘇軾終于想通了,開心道:“太好了,兄長肯留下來真的太好了,以后我們兄弟二人再也不分開了?!?p> 蘇軾道:“這只是權宜之計,等過段時間找到合適的機會,我還是要走的。”
蘇轍表情失望地看著蘇軾:“兄長為何頻繁求退?你當年立志要報效朝廷、為民造福的宏偉大志都忘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