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感覺有點大,也很空洞,不過還是要寫一寫我的感受,我的理解。脫離社會群體存在,一個人獨自生活,其實這本是違反人性的行為,沒有人可以長遠生存。我看到的,至今有史記載以來,或者尚未發現有一人可以實現脫離社會群體。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說是隱居山林,但他們都不是一人或者只是一段時間。
我不清楚每個人是否需要獨處時間,而且也有慎獨一說。對于自我,這是一門必修的學問,或者是很多文人面臨的必須解決的難題(有點不要face,自作文人)。這個社會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尤其在城市,你會發現早上每個人都是行色匆匆(包括現在的我),多數是上班族或者打拼族,或許你我都是將來其中的一員,反正都是為生計。對于身處其中的他們,或許完全沒有察覺,也或許有察覺但早已麻木,還會找各個借口去辯解,為了生活,為了家人……即使當天晚上,豪氣沖天,如夢初醒,言辭激烈,言出驚人,一晚過去。鬧鐘響,睡意去,酒已醒,身體不由自主重復著昨晚咬牙切齒,唾棄的行為,生活照舊,來不及做過多的思考。
這也是一種生活,或許我也將會經歷,也怕一生持續這種生活,每天的時間全部奉獻給工作,對生活麻木。這種怕也不是沒有根據,我在BJ大酒店實行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幾乎就是白天工作,晚上躺床。在沒工作之前,想著工作之后,可以做點其他事情,卻發生身體的勞累使得一切煙消云散,只想著最舒適的行為,躺床看視頻,我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主要是這個工作是我不喜歡的,當初做的決定就是將就的,于是果斷辭了職。在那段時間一直和一個同事相處的很好。他已經工作很多年了,仁義善良在公司里口碑不錯,人人所喜歡的,可是仍舊是一個員工,工資和我轉正差不多,甚至還比他多。他的花銷我認為每個月也就剛剛好能養活自己,為什么不辭職,他總是吞吞吐吐的,或許他有自己的目標計劃,我猜想或許現在比較安逸,一切比較穩定,不過也只是猜測。他的具體情況我不清楚,只知30多歲仍舊尚未娶妻。在BJ這種地方為什么不能做一些其他方面的改變呢,各種原因!
這也算是給自己一個提醒,一個工作2-3年如果仍看不見發展前景,不要再繼續耗下去了。也要記住從事某方面職業也不要忘記學習,這個時代,不再是一職定終生,搞不好,你的那個職業某一天就會消亡,你將會被取代,殘忍的是你被機器人取代。
這就是我回家的思考。回到家,就少了許多來往,近乎沒有網,信號中斷,每天就是和父母在一起。一天三頓飯,晚飯過后,樂意看會兒電視,不喜歡就寫點東西,要不就睡覺,節奏完全慢下來了。知道這種生活不宜待太久(如果以后生活不愁吃不愁穿,可以隨意),太久于自身無益,多則一到兩個月,少則七天半個月足矣。如果還未出校園,或許每年寒暑假就是這種情景,工作以后就可能是過年春節或者年假再或者你根本沒有這樣的時間,當然也會有例外。現在的獨處不像以前,自己去一個深山老林,或者鄉野山村,找一個無人問津的地方待上一陣子或一輩子,而且你發現這樣的人或多或少還是與外界有接觸,與當地志同道友高談闊論。現在,不是說不可能,這樣的想法太難了,你想你未必能做到,現實不是你能隨意改變,與其那樣還不如宅在家里。
現在的獨處更現實的一點是,回到父母家,將網絡中斷,手機關機。每天飯后茶余,聊聊天然后自己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住在這遠離鬧市的深山鄉村里,“安靜是有了,寂寞也來了。”除了親自出山,一部手機就是外界聯系的一切。雖然說自己關閉手機,可還是忍不住打開手機;雖然說自己要閉關,可是有何關可悟?無事可做時,眼睛時不時瞟著炕上的手機屏幕。有時忽然亮了,彈出信息,馬上伸手將手機拿過來,解鎖卻發現和自己無關的群信息,心灰意懶,將手機仍回原處,還是閉眼休息吧。或許中毒太深,正在解毒之中。
可能這對于絕大多數人都是奢侈的,時間由不得自己安排,自己只有被安排的份。如果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還好一些,不懂得也沒關系。當然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于本人來說就是這種形式才讓自己處于獨自一人。其他的方法也可以,殊途同歸,最終達到一個目的就好:學會獨處,當現實真正降臨,自己要開心迎接,不要害怕;偶爾給自己的心靈放放假假,調整一下生活方式,回頭看看自己走過得路,是否有一種感動,是否又有新的想法,新的動力……初心依舊在否?幻想依舊?
孤獨也有很多種,我所知道的或者經歷的,一種是你上班之后,回到家中,獨自一人的孤獨繁華之后歸于平靜,內心是否需要某種東西慰藉。解決的方式也有很多,叫上三五成群的朋友一起嗨;追一部偶像劇;或者你是一個工作狂……然后你會找到你的另一半(找不到除外)。一種是從快節奏到慢節奏,更多的是回到父母家,無友可聊,無事可做,無話可說,百無聊賴,每天過著豬一樣的生活。你是否能找到自己在這個家的存在感或者價值感。
寂寞可以解決,站在人群中就好,可是哲學家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你在內心深處很清楚即使你身在人群之中,你也是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對你自己來說,你也是個陌生人”;心靈上的寂寞,誰占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