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來想去,實在得不到更好的題目,至少這個看起來比較接地氣,更明白所講得的道理。
曾經,我的大學老師對我說過這么一句話:“你做某件事情,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為目標而做,而應該考慮的更長遠一些,尋找這件事情的更高的意義”。當然那時的我還是比較懵懂,并不是很清楚,直到現在也并不是完全懂得這句話的深切含義。“比如你作為一個企業的老板,新來的下屬做錯了某些問題,當然并不是很嚴重,你應該去怎么處理呢?有的老板天生火爆的脾氣上來就是劈頭蓋臉說一頓,可能會有更多的情況,當然該說的要說,可是你的態度對這個新下屬影響是很大的,和藹可親或者嚴肅深沉都是不一樣的……可能這個下屬將來就是這個企業的救星,也有可能因為這一次,決定公司的走向,雖然感覺很戲劇,但是里面有太多的值得反思。”作為老板,基本的道理都懂,可是真正能做到壓抑自己怒火,好好說話,有待商榷。可是感覺這種刻意的思維是不是很小人,讓人很反感。對比一下電視劇里那些爾虞我詐,這種狀態似乎要好許多。那他們真的是很刻意的行為,我想應該不是,除非特殊情況,很多人的思維都是經過長期的實踐逐步形成,很多行為在我們看來非常的繁瑣,刻意,可是在他本人來看就是很自然的習慣,你是不是見過那種潔癖特別嚴重的人,一天需要洗10遍以上的手,只要摸到新的地方就要馬上洗手,你認為他們煩嗎?他們已經養成了習慣,再比如那些每天跑步的人,對于那些每天晚起的人,他們認為就是很累,很困,可是跑步的人說他們并不累,并不困,相反,如果有一天不跑還會感覺累,感覺不舒服,這就是所謂的習慣。
當然從老師話中,我理解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完成這個目標,要為其他目標鋪墊。比如很多東西,不要總是在乎近期的影響,或者是只看短期的利益,而不去看它長遠帶給你的預期。這就好比今天鍛煉身體并不意味著今天就可以減肥,因為效果并不明顯,難道你就永遠不去做了(當然鍛煉身體不一定就是為了減肥,而是達到更健康的目的)?我們要注意從生命的角度去看,身體是支撐我們整個人生的重要載體,很多人不知道身體健康的重要,直到失去,才發現自己當初是多么愚蠢。
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看待某件事學到更多,而不是為了簡單完成目的,而是應該在目的之上還有更高的深化。就好比考研,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要考出好的成績,考進目的學校,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知道某些東西的重要,因為這些東西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會用的到,如何自學、如何釋放自己的壓力、如何處理好工作和人際關系、而不是看成簡單的考試,一種應試教育。
當然這不意味著目的就不重要,我們也不要主次不分,還是要以主要矛盾為準,或許這種說法有種loser的想法,不過我們總要從中有所收獲。(這種關系不但看成考試的教條,更把他看做是一種世界觀,方法論,思想,邏輯;超凡脫俗,超越感性的東西;看世界,思想,行動,邏輯會發生境界般的轉化)
踏入社會,想起這句話,不是物質的就是意識的,從主觀出發,面對失敗;從客觀實踐出發,迎接成功。
當然,在說了這么多,我想我應該給上面概括總結一下,其實這其中的道理就是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依照我的理解就是,本我就是我們身體生理本能反應,超我就是屬于道德方面,理想方面的內容,而自我就是二者的潤滑劑,一種自我意識,自我選擇。在面臨某些問題,本我,超我都會出來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給出自己的理由等,在二者爭執不下,灰色地帶,無法決斷時,自我出來選擇答案。用這個理論解釋上面說的就是,我們做某些事情那是我們根據本我基礎,制定成目標即自我意識,那么我們在事情記得考慮超我的內容,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把超我意識忘掉了,也有把本我意識忘掉,產生自卑或者自負的情緒。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超我的東西逐步變成本我的東西。
只要做,在做中思想,成功,總結經驗,失敗,總結教訓,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巔峰。沒有白做的事情,都能從中找出某種意義,或者感受,相信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