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向瑞士致敬》第二部。
按慣例,先提幾個問題:
【1】約翰遜先生是什么人?
【2】他太太是什么人?
【3】為什么在沃偉談?
【4】沃偉是怎樣一個地方?
【5】后來怎樣了呢?
您可能還有其他問題。
好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明威《向瑞士致敬》第二部《約翰遜先生在沃偉談離婚》。這些美國佬,事兒真多!
人物:約翰遜先生(三十五歲),三個年長的服務員(都沒有離過婚),女招待
句子:
車站咖啡館里又暖和又亮堂;一張張桌子都擦得亮光光的,有些桌子上鋪著紅白條子的桌布;還有些桌子鋪著藍白條子的桌布,所有桌子上都擺著一籃籃有光紙包裝的椒鹽脆餅。椅子是雕花的,木頭座位雖舊,倒還舒服。墻上有只鐘,店堂盡頭是個鍍鋅的酒柜,窗外正在下雪。車站的兩個服務員坐在鐘下的桌邊,正喝著新釀的酒。(這一段,和第一部雷同,后面也有不少雷同,直到女招待出現不久,筆鋒一轉,引到離婚的事情去了)
……
“你不想跟我玩玩嗎?”約翰遜問。女招待臉紅了。
“不,先生。”
“我不是指什么蠻干胡來的事。你不想湊幾個人玩玩,看看沃韋的夜生活嗎?要是你愿意就帶個女朋友來。”
“我得干活,”女招待說。“我在這兒上班。”
……
”坐下吧。請這邊坐。”服務員對他笑笑。他折好眼鏡,放回眼鏡匣里。“今天是先生的生日嗎?”
“不,”約翰遜說。“不是生日。我老婆決定跟我離婚了。”
“行了,”服務員說,“最好別離。”另一個服務員搖搖頭。第三個服務員似乎有點聾。
……
“這無疑是件尋常小事,”約翰遜說。“就像頭一回去看牙醫生,或是女孩子頭一回來月經,不過我一直很煩惱。”
……
“在我們這兒,”約翰遜說,“可不一樣。事實上大家都離婚。”
……
我本人可有點兒落后了,”約翰遜說。“這是我第一次離婚。我今年三十五歲了。”
……
“離婚很貴吧?”
“一萬法郎。”
“瑞士法郎?”
“不,法國法郎。”
“哦,對。合兩千瑞士法郎。反正不便宜。”
……
“那么干嗎要離婚呢?”
“對方要求離。”
……
“那你作什么消遣呢?”
“我是個作家。”
“那一行賺錢多嗎?”
“不。不過往后你出了名就賺錢多了。”
……
“你要出去,先生?”她問。
“是啊,”約翰遜說,“只是去散一會兒步。我把行李留在這兒。”
……
他本來以為在咖啡館里談談這件事會沖淡些。可是這事并沒有沖淡,反而使他感到不愉快。
故事結束。
呼應:
【1】約翰遜先生是什么人?
作家,旅客。
【2】他太太是什么人?
搞體育的。
【3】為什么在沃偉談?
他在沃偉,等車。期間,他跟三個服務員談起他跟太太將要離婚的事情。
【4】沃偉是怎樣一個地方?
沃韋(Vevey)一譯“維韋”,瑞士西部城鎮,在日內瓦湖東岸,洛桑和蒙特勒之間,人口1.8萬。沃韋是最早是羅馬居民點,后發展為貿易中心,巧克力糖制造業著名,還有冶金、皮革、木材加工等工業;同時也是療養地和旅游業中心,有建于1710年的市政廳,還有博物館等。沃韋臨近蒙特勒,周圍有廣闊的葡萄園,中世紀開始作為葡萄酒中心而發展繁榮起來,世界聞名的雀巢公司的總部就在這里。走在日內瓦湖鮮花盛開的湖畔,穿梭在葡萄園間的小徑上都是非常美妙的享受。沃韋景色優美,吸引了許多名人在此居住,包括盧梭(瑞士哲學家)、雨果(法國文學家)、卓別林(英國導演和演員)保羅?策雷索萊(瑞士政治家)和(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文學家等,其中查理?卓別林在此生活了25年于1977年逝世,如今他的故居也是這里的名勝,湖畔還有卓別林的雕像。另外還有鐵道及纜車通向旁邊的小山上,您可以在那里觀看日內瓦湖的全景。[1]
【5】后來怎樣了呢?
后來,他太太一直沒有出現。火車還沒有來,他把行李放在酒館里,獨自走出酒館,到外面散散步,心想“真是越聊越沒勁。那瓶沒喝的酒他們又放回去了,但我是付了錢的,又便宜他們了。”
小結:本篇故事講述了約翰遜先生在沃偉跟三個服務員談自己離婚的事情。故事不算跌宕起伏,也不是一波三折,可以說是平淡無奇,就像一杯白開水。服務員只在乎錢,女招待愛崗敬業,努力工作,光顧忙自己的,沒人在乎約翰遜先生的感受。看完讓人不免又若有所思。啟示:沒事兒干嘛離婚呢?好好過日子不行嗎?自己的日子要靠自己往好的過!跟別人說,沒用!
資料來源:[1]來源于夸克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