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畢摩畢(做迷信)
幸福的時光讓人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王翰看見了熟悉的房屋。火塘里篝火靜靜地舞動,散發出溫暖的光芒,邊上坐了一圈人,大家邊喝酒邊吹牛。一個頭戴斗笠披著查爾瓦的中年人盤腿坐在堂屋中間的地上,手里忙碌地編草人,旁邊放著草或樹枝做的各色造型。
阿呷帶著王翰來到火塘邊高興地對父親說:阿達,我們回來了。然后將王翰手里的煙酒糖果遞給父親說:這是王翰給你買的東西。
老瓦爾高興地對著王翰招手說:王翰,各里達(這里來坐)。
王翰從老瓦爾的手勢猜到是讓自己過去坐,忙叫道:俄尼。
說完趕緊從包里摸出煙,雙手恭敬地遞給老瓦爾。
老瓦爾把煙接住后高興地介紹在座的親友:達,達(好,好),這個你叫俄乃(二丈人),這個叫俄呷(三丈人),這個叫俄機(四丈人)、、、、、、
王翰根據老瓦爾的介紹一一稱呼,并敬上一支煙。然后再老丈人旁邊寸高的凳子上坐好。
老瓦爾將袋子里的兩瓶酒拿出來,高興地對大家說:舍得酒,這個酒名好啊,就像我們諾蘇(彝族)一樣要大方,耿直。女婿買的酒,今天每個人都必須喝,來,王翰給大家敬一杯。說著,將酒瓶遞給王翰。
王翰趕緊接住酒瓶將瓶蓋擰開,瓦爾阿木拿來了黑底紅花的彝族木杯遞給王翰。王翰倒了一杯雙手恭敬地敬給老瓦爾,老瓦爾接過一飲而盡:哈哈哈,瓦幾瓦(好得很),王翰從今天起你就和我瓦爾家是一家人了,海嘎諾蘇及蘇(漢族和彝族都是一樣的人)。
王翰接過酒杯一個勁地點頭回應。然后以老瓦爾為起點順時針挨個一邊敬酒一邊打招呼。長輩們都毫不客氣地將敬酒喝了,同輩的就非讓王翰干一杯。一圈下來,王翰接連喝下五六杯,頓時感覺腦袋開始暈暈乎乎的。
“叮鈴鈴”一陣清脆悅耳的鈴鐺聲響起,畢摩嘴里“咿咿呀呀”的和著鈴聲開始了迷信活動。
本來,王翰是很不贊成迷信活動的,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經見過家里太多的迷信。只要做迷信的人到了家里,家里都會沾染上各種不一樣的妖魔鬼怪,最后在法師的通說或威逼利誘下都會勝利地將邪崇驅趕出去。整個過程十分幼稚和可笑,關鍵是想通過迷信改變家中的不順利也成了泡影,越做迷信越是不順利。在幾次迷信過后,爸爸媽媽終于醒悟,人的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再相信迷信。今天,一場和漢族截然不同的彝族迷信活動開始了。起初,王翰不以為然,但畢摩誦經的語調時而舒緩如薄霧拂過湖面,時而鏗鏘激蕩如沙場點兵,時而語速飛快如燃放鞭炮、、、、、、王翰大吃一驚,雖然根本聽不懂,但畢摩誦經的聲音就如一場別開生面的語言盛宴,頓時勾起了興趣。
王翰悄悄問瓦爾阿木:阿木大哥,你知道畢摩念的是什么嗎?翻譯給我聽一下。
瓦爾阿木:我也不知道他在說些什么,他們念的東西一般人是聽不懂的。彝族經文一般是我們彝族的古彝語,只有學過畢摩的人才聽得懂。你問這些干什么?
王翰:他們念經時的語速真是太快了,比相聲里說繞口令的速度都快,而且這樣飛速念經堅持的時間長達幾十分鐘,那要念多少經文啊?讓我很震撼。看來,這就是彝族人民不為人知的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吧,確實讓我對彝族文化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覺。
鈴聲悠揚,畢摩旁若無人地完成他的神圣使命,參加迷信活動的人小聲地交談,時不時互相敬兩杯酒,大家互不干涉,各忙各的。大約過了一兩個小時,畢摩停下活動,讓幫忙的人將羊牽來了。在畢摩的指揮下,阿呷一家人頓在堂屋中間的地上,幫忙的小伙子抓住羊的四條腿讓羊在阿呷家一家人的腦袋上繞了幾圈。最后,畢摩將羊殺死,眾人便將羊收拾干凈,剁碎后煮進了火塘上的大鍋里。畢摩念了一會經,迷信活動便結束了。迷信活動結束后,老瓦爾邀請畢摩坐到了火塘的尊位喝酒。
羊肉湯煮好后,阿呷家來了許多人,男女老少都有,幫忙的男人們將羊肉湯一盆盆一字排開擺好,女人們端來盛滿飯的簸箕放在旁邊,再放好彝族特有的木勺,大家圍著蹲好便開吃。
王翰很奇怪,怎么吃飯時這么多人,便悄悄問阿呷:不會全全村都來了吧?
阿呷:差不多。你不知道,我們彝族做迷信不管殺什么都不會留下,假如吃不完就要倒掉。做祭祀殺的動物本來是給鬼神吃的,留下不吉利,與其浪費,不如大家一起消滅掉,不浪費食物。明白了嗎?
王翰若有所悟:看來,珍惜食物是不分民族的優良傳統。
阿呷:是啊,食物不能剩下,就連畢摩也是不能留下的。按習慣,即使是天上下刀,畢摩捉了鬼都得把鬼帶走,不然迷信就是失敗的,這樣的畢摩是沒有人請的。
果然,畢摩在吃完飯后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