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古瑞穿戴整齊進宮面圣,在崇政殿見到趙頊,匯報了近期科學書院的情況。
趙頊笑道:“有古卿主持科學書院,朕甚放心。近期也聽聞書院辦的有聲有色,士子學子多夸贊,乃古卿之功。”
古瑞道:“都是陛下領導有方,臣不敢邀功。”這句話在后世乃是常見的謙虛之詞,趙頊聽了也挺受用。他點頭贊道:“卿不居功自傲,甚是難得。”
正說著,有內侍到了門口,愁容稟報道:“陛下,蘇頌也封還詞頭了。”
“啊?!”趙頊大吃一驚。為了李定這件事情,知制誥宋敏求已經致仕了,蘇頌竟然又封還?這還了得!趙頊喝問道:“蘇頌因何封還詞頭?”
內侍緊張,小聲答道:“蘇大人說他愛惜朝廷法制,所以封還詞頭。”
趙頊大怒,道:“立即請王參政到崇政殿議事!”
內侍領命而去。
“這還了得!”趙頊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氣的面色通紅。轉身一看古瑞還站在一旁,和緩了語氣問道:“古卿可知朕為何生氣?”
古瑞道:“臣聽說了。陛下命知制皓起草誥書,提拔李資深大人。不過宋敏求數次封還,最后辭職走了。今日蘇大人又封還,所以陛下才震怒。”
趙頊氣道:“不錯。”他本是大宋天威第一人,卻因為這么一件小事數次被知制誥阻攔,心中憋屈又氣憤,感覺自己的威儀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他緩了緩,問道:“古卿覺得此事朕當如何?”
本來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出趙頊此刻盛怒,但凡識趣的人都會順著趙頊的脾氣,建議對蘇頌嚴懲。然而古瑞卻糾結,他是來自后世的人,對皇帝的極權心中并不尊重,況且大宋本就開明,知制誥不過行駛大宋法令給予的權利,若是自己此時建議對蘇頌嚴懲,后人一定不會責怪趙頊,定當說他古瑞小人,迫害堅持操守的大臣!若真如此,那他古瑞就徹底名譽掃地了。
古瑞略一思索,道:“陛下,臣以為知制誥蘇頌封還詞頭這件事情本身并沒有錯,此乃我大宋律例給與他們的權利。但是蘇頌以愛惜朝廷法制為由送還卻并沒有說明哪里有違法制,此乃課業不精,不宜再待在知制誥的位置上,臣建議將其調離,另做合適任命。”
趙頊點頭,正要表態,卻聽到一個中氣十足的聲音,“陛下不可。”
古瑞抬起頭來,看到王安石氣沖沖地走進來。他原本在御街的都堂里辦公,聽到趙頊的召見立即就趕來了。一則御街都堂離崇政殿并不遠,二則又被封還詞頭,他格外氣憤,速度很快,所以不久就出現在了門口。正好聽到古瑞的建議,急忙叫了一聲。
他先給趙頊行禮,爾后道:“吉豐之言有道理,但懲治太輕了。”
趙頊問道:“王參政以為該如何?”
王安石道:“臣以為該罷了蘇頌的官職,不然不足以顯示天威!”
趙頊原本還猶豫,聽王安石這么一說,終于下定了決心,道:“如王卿所奏!”
從崇政殿退出來,王安石看著古瑞語重心長地道:“吉豐,在朝中行事,當重則重,不要過于仁慈了。”
古瑞沒有回答。
王安石的行事風格,確實如他告誡古瑞的一樣。朝中誰要是膽敢反對新法,他皆列入異己,毫不客氣地打擊排擠,從不手軟。就連他以前的知己好友司馬光,他也沒有手下留情。
古瑞從皇宮出來回了家里。
這個新家叫他感覺不錯。他剛回來,就有仆人來報,說是王雱公子來了。
古瑞立即起身相迎,叫丫鬟給王雱上了茶,喜道:“我準備了一千兩的交子,正想去還給你妹妹,不料你就來了,就勞煩你回去的時候幫我帶過去吧。”
王雱道:“吉豐,你是真糊涂還是裝傻?”
古瑞一頭霧水,問道:“元澤(王雱的字)兄這是何意?”
王雱道:“這一千兩乃是家里給我妹妹妝奩的一部分,反正將來都是要帶過來的,你還給她作甚。”
古瑞驚的說不出話來。
王雱又道:“除非你不喜歡我妹妹,不想娶她。”
古瑞道:“王堇小娘子我當然是很喜歡的。可是……”
“別可是了。”王雱高興笑道,“你新進朝廷,又剛主持科學書院,事情太多太忙,我們當然不說啥。但等你忙過這段,可得擇吉時到我家里提親。”
古瑞笑道:“估計元澤兄實在受不了自己妹妹了,巴不得把她趕快嫁出去。”
王雱道:“我是真希望王堇趕快嫁出去,不過卻不是受不了她。吉豐你不知道,她已經十七了,要是在以往都該官配了。你說我能不急?”
雖然在古瑞這個后世者看來,十七歲還屬于小丫頭片子一個,別說結婚,即便耍朋友都屬于早戀。可在此時,卻即將步入大齡剩女的行列了。古瑞當然明白,心中感嘆。他與王堇接觸這么久,也發覺她端莊賢淑,并不是后世簡單單純的十七歲女孩子可以比擬的。
古瑞道:“元澤兄說的是。”
王雱又笑著自夸道:“我妹妹長的漂亮,知書識禮。眼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曾公亮請辭,陳升之又回家丁憂,我爹再升一步成為宰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其實我很羨慕吉豐兄,不僅可以娶我妹妹這樣的嬌妻,還能當宰相的女婿,怕是羨煞旁人。”夸完又趕緊道:“笑言,笑言,吉豐別當真。”
古瑞笑道:“哪里是笑言,說的是實情。”
王雱不知為何嘆了一聲,感懷道:“我爹自然是厲害,妹妹也覓得如意郎君。只是我,比吉豐還癡長幾歲,卻是一事無成,毫無建術。慚愧呀。”
古瑞安慰道:“元澤兄何必著急,時辰未到而已。將來說不定比你爹還厲害呢!”
王雱苦澀笑笑。
最終,王雱并沒有從古瑞這里帶走那一千兩的交子,此事讓吳氏、王堇高興了好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