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李海的故事
王大柱傳來了陜西的最新的消息,在項城李自成擊敗三邊總督傅宗龍,消滅了明朝最精銳的隊伍,秦軍。大大的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原陜西巡撫汪喬年接任三邊總督,帶著剩下的散兵游勇回到了西安,并又收攏散亡的士兵,調集邊防部隊,湊起騎、步兵三萬人。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在缺乏訓練的情況下,經不住崇禎皇帝的再三催促,明知可能敵不過,其他如左良玉等總兵又靠不住,但他毅然又出潼關了,去攻打李自成老營所在地的襄陽。
現在王永川沒空關系李自成怎么樣,因為他老婆要生了?,F在產房外圍了很多人,畢竟現在王永川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了很多人。隨著一陣清脆的嬰兒的哭啼聲,一位產婆出來報喜:“恭喜公子,是為千金,公子等會就能見到”。一聽是女孩,王有夢略微有點失望。在一旁的他的岳父陳亮偷偷看王永川的臉色,害怕他也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其中的一位產婆,在王永川去成都前,就安排了幾名最好的產婆就住在珍珠巷的老宅中,隨時候命。
因為是夏天。一名僅裹著薄棉衣的女嬰被抱了出來,王永川接過來,抱在懷中,這就是自己的女兒,這就是自己血脈的延續。雖然才出生的小孩皮膚皺皺巴巴,像個干癟的小老頭,但在王永川眼中,這時世界上最美麗的面孔。
還是產婆提醒,小孩不能在外面待久了,從王永川手中接過來抱進了屋,王永川剛想追進屋子,見見剛剛生產的陳慧姝,就被產婆擋了回來,只得訕訕而回。
王永川交待這里產婆和府里的丫鬟,一定要伺候好陳慧姝,并宣布今天在這里幫忙的每人都有兩百兩銀子。讓這些丫鬟和婆子高興不已。
王永川雖然不能進房,但在院子里久久不愿離去。這讓在一旁的陳亮才稍顯安心。
夜晚,李海提了一壺酒過來恭喜王永川弄瓦之喜,借著今天這喜事,兩人在一起小酌。要說從當初的商洛山中算起,差不多已經兩年時間了,他們早就想在一起交交心,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李海講起了他和李自成之間的故事:
“那還是崇禎七年,我們被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帶領總兵賀人龍等圍剿的四下逃竄,被困于陜西隴州大山中,逼于形勢,我們決定向官軍假投降,這在當時是很平常事。當時闖王手下將領高杰,綽號翻山鷂,因人長相周正,且能言善辯,闖王便讓高杰賄賂陳奇瑜左右,假意談判投降。
于是,這高杰因為銀兩的問題,經常接觸軍中管錢糧的闖王的第二任老婆邢巧兒。他人高馬大,魁梧有英氣,一來二去,就把這邢巧爾迷住了。而這邢巧爾也是闖王搶來的,生的也是又有風情又美麗。
不巧的是,當時我也在邢巧爾手下協管后勤,但當時闖王也被邢巧爾迷得五迷三道,那是她又是我的嬸子,我哪里管的了她的事,每次她和高杰私會,都把我支的遠遠的,還是后來他們叛逃官軍,這事才爆出來。
而闖王把這件事歸咎在我身上,怪我當時沒有及時向他匯報,讓他被人帶了綠帽子。每次一見到我,都特別膈應,要不是我也姓李,說不定早把我宰了?!?p> 李海一口氣說了這么多,一口把杯中的酒喝光,好似發泄這么多年的悶氣。
王永川也特別理解,遇到這種事還不能到處解釋,你一解釋反而把這事又拿出來說一次,反而讓人以為你是故意的。
“現在這樣也挺好,你跟著我干,也不用跟闖王作對,也不算對不起他?,F在北方凋零,關外又有滿清虎視眈眈,別看現在闖王聲勢高漲,就算將來闖王攻下京城,也會面臨滿清和南明朝廷的雙面夾擊,形勢不容樂觀。反觀我們,身在四川天府之國。各種物資和人才都不缺,就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官府沒這個能力來辦這事,就讓我們來辦,現在我們已經有和鹽業聯盟和茶業聯盟,往后還會有更多這樣的組織,在我的王氏錢莊的控制下,覆蓋四川乃至整個南方生活的方方面面?!?p> 王永川沒有把后面的事和盤托出,怕他一是接受不了,現在這些也夠極其他的斗志,說多了反而適得其反。
“不在你這我也沒處可去,希望以后你不會趕我走。”李海間接的表露了衷心。
這夜二人相談甚歡。
往后這段日子,王永川天天都要花時間來抱抱他的小公主,現在她還沒有名字,等到滿月時讓王有夢起吧,畢竟要順應這個時代。
終于有時間去位于無名山谷的研究院看看各項研究的進程,順便關系一下我們的福王世子朱由崧的鄉野生活。
馮侖有一直在原官軍的基礎上改進鳥銃,這一點王永川一點忙都幫不上。他所掌握的知識跨越了好多代,在工業基礎基本為零的這個時代,他只能提供一個正確的方向,其他的就要靠這些工匠了。雖然進展不大,王永川還是給予了鼓勵。
“大人,自從上次試驗爆炸后,我們改進了幾次火藥配方,現在火藥比以前威力更大,更穩定?!闭f話的由陜西邊軍里的世襲工匠田冠華,一直在邊軍配置火藥。
“那就好,所有參與研制的都有賞賜,具體分配你負責。上次我叫你分配幾個人手,研制水泥的事怎么養了?!?p> 沒辦法,現在只有這田冠華他們還略微懂得點這些,只能趕鴨子上架。
“這水泥還沒有什么進展,主要是溫度和時間掌控不住,還要繼續試驗?!碧锕谌A無奈說道。
王永川當然知道怎么回事,但想要準確的測量溫度,需要溫度計等現代設備。在現代一個小小的溫度計就能解決的事,這時有的需要花一生時間來摸索。特別是江西景德鎮那些燒制瓷器的,對這溫度的把控要求更高,有的老師傅一輩子就在研究怎么與這爐火打交道。
王永川思索一陣,下了決心。
這些問題早遲都要解決,現在就慢慢開始吧。王永川決定在研究院下面建立格物學校,選拔有天賦的孩子從小培養,自己教導這些孩子科學啟蒙知識,再以老帶新。這個學校貴精不貴多,寧缺勿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