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故事由蓮城李氏家族傳說改編,即墨流情執筆完成。其中多有謎語、荒謬,幸得李氏口述時多番講解才能知曉,這里以注解的形式穿插故事中。
書中蓮城李氏觀點偏向作者視角,即墨流情觀點更偏向讀者視角。(注完)
故事發生在南部瞻洲,東土大唐。
話說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晚年志得意滿,沉溺享樂,大修宮殿、佛寺。又多病,政事多交給男侍“二張”處理。
“二張”,是指張易之和張宗昌兩兄弟。這兩個人生得模樣俊俏,深的女皇歡心。
“二張”平日里把持朝政,為非作歹,百官敢怒不敢言。但后來,武則天實在病的厲害,“二張”怕女皇死后,無人為自己撐腰,就拼命打壓太子李顯勢力。
太子李顯與宰相為求自保,誅殺“二張”,逼迫武則天退位養病。大唐江山回歸李氏,史稱“神龍政變”。
李顯繼位后,昏庸懦弱,寵愛皇后韋氏,對其言聽計從。五年后,李顯遭韋氏毒殺。此時朝政大權已盡落韋氏之手,韋氏立少帝,自稱皇太后,臨朝攝政,頗有當年武則天的風采。
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和孫子李隆基,姑侄聯手誅殺韋氏,終保得李唐江山安定。史稱“唐隆政變”
二人廢少帝,擁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為皇帝。太平公主有社稷大功,加賜“鎮國”二字,稱“鎮國太平公主”,可監視國家,干預朝政。李隆基亦有功,封“平王”。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個兒子,他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前太子,宋王李成器;二哥,申王李成義。
為何說是“前”太子?早在武則天當太后時期,武則天曾多次廢立皇帝,李旦那時就坐過幾個月的皇帝,而當時的太子就是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不過,后來武則天不滿足當太后,直接把傀儡皇帝們都降級成了皇子,自己當起了皇帝。
如今,趕鴨子上架,李旦再一次當上了皇帝,東宮太子一事也該重新考慮一下了。
宋王李成器,為嫡為長,按照祖宗禮法,當立太子。但,平王李隆基有安定社稷之大功,所以確立太子一事,久久不能決斷。
這一日,朝堂之上又為儲君一事爭論不休。宋王李成器上前一步言道:“儲君者,天下之公器,社稷之傳承。太平治世,先立嫡長;國家危難,當立賢明。若不合時宜,必定海內失望,民心難安。今,三弟不計生死,平定叛亂,與社稷有再造之大功,吾等也方能安心在這大殿之上立身議事。我何德何能,與他爭議這太子之位啊!今日,我縱是死,也不敢居平王之上!”言畢,伏地痛哭,情真意切,百官無不動容,李旦亦欣慰不已。
平王李隆基,再次以宋王嫡長推辭,李旦不許。下詔曰:“左衛大將軍、宋王成器,朕之元子,當立儲君。但其以三子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多番辭讓。由是,朕以其誠心讓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誠不可奪。從天人之愿,立三子隆基為太子,長子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加賜實封二千戶,五色綢五千段,細馬二十匹,奴婢十戶,府邸一區,良田三十頃。”
注:李隆基封太子,李成器封揚州大都督。其實李成器性格儒雅淡泊,不愛結黨營私,根本無心太子之位。但朝堂之上竟然還是有一半的人在為他說話,幫他爭這個太子之位,你說奇不奇怪?難道那些人特別了解他,知道他整天沉溺絲竹,只是裝傻充愣?
不可能!人不會干和自己無關的事,也不會說和自己無關的話!
他們想讓李成器當太子,是因為那必定關系到他們自己的利益。既然李成器淡泊名利,不能給他們帶來利益,那就換個角度考慮。如果李成器當不上太子,會怎么樣?那就是李隆基當太子。所以,李隆基又妨礙了誰的利益?
答案是:太平公主!那些大力支持李成器當太子的官員多半是太平公主的人。
鎮國太平公主,監視國家,親臨朝政,這不是和當年的武則天、韋氏最初干得事情一樣嗎?
李隆基能和太平公主一起剿滅韋氏之亂,必定有些膽識,是塊硬骨頭,不好啃。對于太平公主而言,李隆基是攔路虎,李成器是小綿羊,未來皇帝當然要支持一個容易聽她話的啊!就像韋氏擁立少帝,她擁立李旦一樣。
但這次太平公主失算了,她沒想到李成器竟然這么不爭氣,只要李成器稍微努力一點,哪怕一丁點;不對,應該說就算李成器不努力,壓根閉嘴不說話,只要她天天在哥哥李旦耳旁吹吹風,太子之位也絕對是他的。可他,非要讓!還說的那么義正言辭!真是氣死個人!
但,太平公主至少,還有一點值得欣慰的,那就是,宋王李成器,真的是一個胸無大志、平庸懦弱的人!
太平公主認為,這世上沒有不喜歡權力的人,因為那就像一種毒藥,只要品嘗過,就再也戒不掉了。武后為了它殘害兒女,韋氏為了它毒鴆親夫,究竟是她們瘋魔了,還是權力本身太誘人?太平公主選擇相信后者,因為這是歷朝歷代史書告訴她的答案。她們若是真的瘋魔了,那古今帝王不瘋魔的又有幾個呢?
《資治通鑒》: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后可之。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余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注完)
李隆基任太子后,參與朝政,勤勉有為,太平公主多有忌憚,屢次使人散布流言:“太子非長,不當立!”,又在李隆基身邊安插耳目,監視一言一行,只要有絲毫不足,定添油加醋,稟報圣上。李隆基整日戰戰兢兢,謹言慎行,愈加勤勉,不敢懈怠。
太平公主曾乘車在光范門內攔住宰相們,巧言令色,暗示他們改立太子,眾人大驚失色。吏部尚書宋璟為人剛正不阿,大聲質問道:“太子論功莫大,語德最賢,天下無可疑者,公主何出此言?”,又駁回太平公主諸般借口。廢立太子一事方作罷。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欲拉攏頗有美名的宰相韋安石參與廢黜太子李隆基一事,邀其來府中議事,遭拒絕。后來皇帝李旦,密召韋安石,稱“朝野傾心東宮”,需多加留意。韋安石對曰:“陛下何得此亡國之言,此必太平公主之計。”李旦恍然大悟:“朕知道了,愛卿不必多說了。”但韋安石不知,此時太平公主正在簾子后面聽著。之后,韋安石被人誣陷,蒙冤下獄,幸得宰相郭元振力保,方免于難。
注:唐朝為群相制,即三省六部制,同一時期宰相人數最多可達十余人,可能會有一個地位最高的宰相,但無正副之分,所有宰相都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吏部尚書宋璟也屬于宰相的職務。
唐朝宰相是三品官。一品、二品官職多為爵位,賞賜給親王、功臣彪炳功績用的,多無實權。比如宋王李成器,宋王這個親王爵位本來就是一品,但真正掌握實權的卻是揚州大都督這個從二品官職。都督有兵權,可自行招募兵馬。大都督一職關系重大,尤其是揚州,因為這里關系到大唐東南的半壁江山。
鎮國太平公主雖然也是一品官職,可以議政,但也只能是議論諫言,還是要拉攏那些有實權的六部尚書,有兵馬的將軍統領,才能施展自己的手段。簡而言之,就是和明朝的太監有點像,動的全是嘴皮子功夫,沒實權,不能直接命令你。但你又不得不聽他的,因為他雖然命令不動你,但他能慫恿皇帝殺了你啊!皇帝說你是亂臣賊子,要你腦袋搬家,你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而他,只要再挑個聽話的官員頂替你的位置就好了。
當時,太平公主擅權,將謀害太子李隆基,宋璟與姚崇奏請令公主出居東都洛陽,皇帝李旦不允。后將宋璟貶為楚州刺史。
皇帝李旦看重感情。當年,他的母后武則天為了帝位殘害兒女,事到如今,活著的兄弟姐妹,只有小妹兒太平公主一人,所以明知太平公主不對,亦是多有縱容。宋璟所言利弊,他也明白,但他不忍心將唯一的小妹兒逐出長安,是為了小妹兒好,也是為了自己好。兩度登基,他早已將皇權看淡,在他眼里,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注完)
712年八月,天有異象,彗星襲月。太平公主令方術士大作文章,再次暗言李隆基意圖謀反。李旦篤信仙道,亦知不祥。
李旦便將計就計,借口上天征兆,君主更易,主動禪位太子李隆基,自己當上了太上皇。太平公主等人苦勸,李旦依舊態度堅決。但太上皇李旦,仍掌握著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
712年八月,新皇李隆基登基,年號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