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余根生的突發奇想,其實去縣城還有好幾個原因。
一來是要探一探那縣衙賣牛是怎么個賣法,若是合適就買頭?;貋怼6砺?,二月三日是羅氏的祭日,每年到這時候一家子都會在悲痛中沉浸許久,尤其是余魚,每年這時候都是心事重重的,一點兒沒有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那樣的快活。三則是幾個孩子還沒有去過縣城,以前余根生總也沒有時間帶孩子們出去走走見見世面,所以帶著大家去縣城看看,權當見世面散心了。
余根生雖也想念羅氏,但他不想叫幾個孩子這么小就沉浸在這種情緒里,孝順是好事,但是傷神的孝順卻不合適。尤其是余魚,她本就可憐,還沒來得及享受娘親的懷抱與疼愛,反而被叫了這么多年的小精怪,若是長此以往,只怕這事兒要成為這孩子的心病。
人終有一死,他不想叫小女兒心里被種下不好的種子。起碼若是他遇事短折了,是不想叫小女兒一生背上一個克父的名聲的,余根生覺得羅氏愛幾個孩子勝過自己,應該也是不會愿意孩子一生都在這事兒上邁不過去的。
何況余魚的生辰與羅氏的祭日就差一天,生辰時要祭拜一回羅氏,正經祭日這天還得在拜一回。這孩子就沒正經開心的過上一回生辰……
有余根生的話轉移吸引力,余魚心中那股子傷感之情果然就散去了不少。
因為明天要早起趕路,大家也沒有久坐,早早休息了。這一晚余魚也沒有到山里去修煉,只在家里打坐了一晚。
第二日,天才蒙蒙亮,余根生幾個便起了。
余金花起來烙了幾個餅,大家簡單的吃了就出門了。
縣城離余家村也不遠,就十五里路,早些出門,走得快些半個時辰不要就能到。
但余根生考慮余魚還小,走不了這么遠,于是他照從前去鎮上那背了一個大的背簍,往余魚身上裹了一床小被子將她放在背簍里,背著出門了。
余魚本不想坐余根生的背簍,但余根生一把將余魚扔進背簍里就背到了背上,還笑話余魚說:“一路都是小路、山路,若是爹不背著你,只怕憑你的這小腿兒得蹬到天黑才能到了!”
余金花與余銀花也都是各自背了一個背簍,里頭裝了一些烙餅和水,打算到時候在縣城餓了就拿這些墊墊肚子。背簍里除了這些,還有昨天余魚挖的那幾株萬須草,也被余魚從院子里又刨了出來,強行塞進余銀花的背簍帶上了。
余魚想到縣城看看,這些東西在縣城會不會更值錢。
余根生雖然不情愿將“神仙”賜下的好東西隨便賣了,但是余魚又是撒嬌又是纏鬧的,最后也就同意了,只是在帶上這些藥材的時候,心里對天尊老爺以及各路他說得出名字的神仙道了很久的歉。
去縣城的路與去青石鎮的路是相反的,去縣城得繞過門前的青巖山,或者直接從青巖山里頭北溝邊上的一條小路過去。
才二月,天還冷,余根生便不打算大清早往山里走,只帶著幾個孩子從青巖山邊上繞出去。
出發時也就卯正左右,但到縣城時,已經快辰正了。
不論是余魚還是余金花幾個,都是頭一回到縣城。
余家村說起來是屬于阮縣,但是由于白虎山的阻隔,村里很少有人回到縣城來,尤其像三太公那樣家里有錢也有車的人家,是寧愿到離余家村四五十里的隔壁縣安平縣縣城去,也不愿到阮縣縣城來。
因為去安平縣城的路平坦,官道也修得寬闊。而到阮縣縣城來,則一路都是在翻山越嶺,連條像樣的大道都沒有。
但余根生幾個靠腳力的則不會講究這么許多了,自然還是往阮縣縣城更加合適。
一到縣城城門口,余魚便從余根生后背的背簍抬起來頭,好奇的四處打量。
只見縣城城墻十分高,城門上有“阮陽城”三個大字。
余魚只聽余玉說過余家村是阮縣的,卻不知這阮縣的縣城叫阮陽城,于是好奇的問余根生說:“爹,阮縣不就是阮縣嗎?這城門處怎么掛的是‘阮陽城’三個字呢?”
余根生答:“這阮縣是前朝的叫法,咱們鄉下人一直這么喊習慣了。如今咱們大慶管阮縣就叫阮陽縣,所以這里就是阮陽城了?!?p> 余魚聽到解釋,理解的點點頭,之后又看見城門是打開的,但入城的地方似乎大家都在排隊,有縣衙的差役在一個一個的收入城費。
這入城要收費的事兒,余魚也是頭一回見。
上輩子天地何其廣闊,她也沒見去哪個凡人城要收入城費這種東西的,就是大宗派的轄區,進城也沒有這么麻煩的。
想起余玉給她講得各種貪官的故事,余魚看著眼前的情景,腦子里不由得想著這城里肯定住了一個貪官,不然收入城費做什么?大家都是阮縣的人,在自己的縣城內走動還得出錢,可不是荒唐么?
但這話余魚也就自己想想,沒敢說出來,因為余根生已經帶著余金花余銀花排上隊了,那城門口的差役也掃視到了這邊,余魚擔心叫他們聽見,徒惹麻煩。
雖是大清早,但是入城的人看著還不少,城門口排了兩條隊,每一隊差不多得有二三十人,后頭還有人在陸陸續續的過來,這樣算來,這每日光靠收入城費,縣衙就得賺不少錢?。?p> 等了一會兒,就排到了余根生幾個,余根生幾個都沒有挑擔子也沒有馬車牛車什么的,所以每人只收兩個大錢的入城費,因余魚個頭小,又坐在背簍里,那收錢的差役還十分大方的免了余魚的份,大手一揮對余根生說:“你們一家四口,就六文錢吧,那坐在背簍里的小丫頭就算了?!?p> 余根生趕緊道謝,交了錢就進城了。
縣城果然是縣城,不是鎮上可比的。
這是余魚到阮陽城的第一反應。
余金花與余銀花二人也是頭一回到縣城來,兩人也俱是被縣城里的一切看呆了。
在青石鎮,像香滿樓與杏林閣那樣的二層高的樓還帶大院子的房子是十分少見的,然在縣城里,這樣的房子幾乎才是常態。
一進城,就見三條岔路擺在了眼前。
余根生顯然是來過縣城的,毫不猶豫的走了最中間的那條路。
約莫走了二百丈,這條路又從兩側分出兩條岔路來。
之后又走了六百丈,這條路才終于走完,這路的盡頭是一個約莫能容下二三百人的土坪,可以看到這個土坪的另一頭還是有許多商鋪與岔路。而坪的左側則是一條河。
河不算寬,也就一丈左右的寬度,河里有個水車,河上有一座拱橋。但是經過這拱橋的人確不多。
河兩岸的景色也完全不同。

圓圈圈圈啊
我緊趕慢趕,還是來晚了…… 今天晚上一定多寫一點,明天就能從容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