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都早早回了家,張建國要與父母談提親的事情,但于芳芳的心里還是有些混亂的。
父母還沒有休息,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劇,是戰爭片,父親總喜歡看這些。
于芳芳也沒有去洗漱,直接坐在了沙發上。
“爸媽,結婚的事情是你們提出來的,這事情怎么能有女方的家里先提出來,讓人家以為你家女兒迫不及待的要嫁。”
蔣秀霞聽女兒這樣說,來了氣。
“你難道不是迫不及待的嫁嘛?張建國天天去你店里,你們成雙成對的出現在那里,我不讓你嫁行嗎?要不想嫁了你立刻不要在和人家來往。就這樣,你和芃芃都是這樣,人是你們選的,你們看上了你們就嫁。以后生活也是你們自己的,過好過不好也是你們自己的事情。”
蔣秀霞一貫的強硬。她讓女兒分手,女兒不分手,那就嫁,談什么戀愛,男男女女就那點事,結婚,生兒育女,既然喜歡了就嫁。
什么需要彼此了解,什么合適。她和芳芳的父親就見了幾面,雙方父母覺得合適的,訂了日子,拿了彩禮,就把喜事辦了。
她和芳芳的父親也經常打架,打的你死我活,后來孩子上了初中,大了,懂的事情多了,他們也就不在打架了,偶爾會吵架。
但是這些依然不妨礙他們兩口子勤勞努力得過日子。
于芳芳父親的條件也差,婆婆還喜歡挑兒媳婦的刺,公公癌癥,還要供養姑子小叔子上學,日子過得苦巴巴的,但是她告訴自己,這是上輩子欠他們家的,就當是還債。
這債她一個一個還,也沒有幾個債,公公婆婆有去世的一天,姑子小叔子有把學上完的一天。三個兒女有結婚的一天。
她現在就剩一個債了,于芳芳嫁了,她欠這個家的債就清了。
她知道于芃芃的婆家是怎樣的,雖然物質上不至于貧窮,但是那婆婆和她的婆婆有共同點。
她知道芃芃嫁過去肯定受婆婆的氣,她讓芃芃分手,芃芃不分,那么久嫁吧。這是女兒自己選擇的,這就是她的命運。
芳芳也是這樣,她不聽父母的勸,執意要和張建國在一起,那么就嫁吧。
她聽過,也看到過,很多女孩子和男朋友談戀愛,談了幾年,結果被拋棄了,還有的甚至懷了孕,流產多次,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這些年世道越來越亂了。
雖然她一直嚴厲的教導女兒,讓她們自尊自愛,但是她的兩個女兒讓他們養的有些天真,不知道人心的險惡。
萬一她們被騙了,到時候女孩子的名聲都毀了。
社會是進步了,但是人的思想依然活在過去。
到時候村里人都會戳他們家的脊梁骨。
那個人家不就是這樣嗎,好好的一個姑娘,后來只能嫁給一個不如自己的男人,已經過去這么多年了,村里人看到那個早已破敗的房子,依然會說那孩子不檢點,那家養出那樣的女兒真是羞死祖宗了。
所以,她不能冒這個風險,要么立刻分手,要么立刻結婚。至于日子過的怎樣,那是她們的造化。她想,她的女兒也不會把日子過差的。
她一直培養她們洗衣做飯,告訴他們女人的本分就是照顧丈夫,養育兒女伺候公公婆婆。
她們小時候做不好事情,她就狠狠的打她們,告訴她們,如果以后再婆家做不好事就會被婆家人用繩子綁送回娘家不要,讓娘家人丟臉。
她們那時候就是這樣,誰家的媳婦做不好事情,就會被公婆打罵,會被老公送回娘家羞辱。
現在雖然是新社會了,不會在有打罵媳婦,把媳婦綁著送回家這種事了,但是對媳婦的要求還是一樣的。鄰里之間總會說自己的兒媳婦怎樣怎樣,城里也是一樣的。
就是自己兒媳婦那樣好的家世,她的父母也會總是叮囑兒媳婦怎樣做好媳婦的事情。她不會去要求媳婦這些,她也不干涉她們之間的生活。對于兒媳婦,她的思想是寬容的開放的,但是對于女兒,她總是要求嚴格。
芃芃過年回來抱怨過,姑子們都躺在那里,自己干活。
她告訴女兒,不管別人,女兒嫁出去,到婆家就是客人,你是主人,你就該伺候她們。
芃芃說為什么哥哥和嫂子回來就不用干活,卻要我和姐姐干。
她說難道要讓兒媳婦伺候姑子,哪來的道理,我把你們養大,過年回家,不幫著媽干活,還哪來那么多的理,在說你嫂子也并沒有閑著。
她從不覺得這是矛盾的,她覺得這是女兒理所應當要做的,不管是在婆家,還是在娘家。
她喜歡別人夸贊她,夸贊她家教嚴格,培養出了優秀的女兒,在娘家是疼愛弟媳兄嫂的好姑子,在婆家也是一個好媳婦。她的母親就是這樣培養她們的,她的母親出身富貴人家,有很多的規矩她母親都交給了她,她又交給了自己的兩個女兒。
她相信她教的這些本事足以讓女兒們在婆家立足,挑不出什么毛病。
所以,既然喜歡就嫁,不要拖出什么傷風敗俗的事情丟了她的臉面。
結了婚,所有女人都是那樣過得,所有人媳婦都是那樣熬的,熬到婆婆百年了,自己就當家做主,說什么就是什么。
“爸,媽,你們怎么能把女兒的婚姻當兒戲,都還沒有了解清楚他是什么人,就讓我嫁,結婚可是一輩子的大事。”
“了解了幾個月了,還沒清楚,三天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還需要一年?和人家談上一年,談分了,你還能找人家嗎,誰還敢給你說對象。你忘了村里誰家那閨女了?好好的一個閨女,人長得又漂亮,學問又好,結果嫁了個工人。”于萬祥嚴厲的說道。
“三天哪能看清一個人,你們太武斷了。再說我們談戀愛,又沒有做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怎么了?都是封建思想。”
“去去去,你這個丫頭,真是不懂世道,你既然不想分手,你就嫁,你要嫁,你就立刻分手。”
于萬祥不耐煩的向女兒揮著手。
“這孩子我們也看了,是個實在人,也沒有什么心眼,也是個吃苦干事的人,我們對這孩子挑不出什么毛病,那就是看著脾氣不好,你就圓滑點,人家自己有房子,也不和父母住,他父母對你好了,你就去勤快些,你就少去幾次,過年過節的,把東西都給買的拿了過去。以后能不能跟著過上好日子就看你的命了。”
蔣秀霞囑咐著女兒,她心里總算是歇了一口氣。
于芳芳年齡越來越大,村里人總是問:“芳芳找到對象了嗎?”
要不是她家教嚴,村里人背后也要亂說了。
但是年齡越大,就越經不住別人說了。
于芳芳嫁了,她就不用再為女兒的事情操心了。
兒媳婦可能要過兩年在要孩子,而且兒媳婦的父母說了,以后不管是孫子還是孫女,人家帶,不讓她帶。
她理解,她和芳芳的父親文化不高,陪著玩玩可以,但是教小孩知識,還得要兒媳婦的父母來教。
她趁著自己還有力氣,多給兒子媳婦賺的存點錢,以后干不動了,她和芳芳爸的養老金夠他們老兩口花了,這失地農民養老金,是每年都漲的。
想到這,蔣秀霞滿足的笑了,人聲還求什么呢,也就這點奔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