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肅宗年河西淪陷至當今天子,大唐已歷十帝,雖宮闈私密記敘不詳,但許有半數天子是為內臣所弒。今時的天下一如炎漢,家奴凌主,氣焰滔天。而朝中群僚結黨互相攻伐也有四十余載,今上倒是好手段,盡黜了一方,如此雖看似止了黨爭,卻也使得一家獨大,而今朝中多是蠅營狗茍之輩,一身本事多用在了謀籌私利,于國事卻少有良策。至于地方,安史賊亂后藩鎮四起,戰事不休,朝廷幾番征伐可終也只是勉力阻遏,如河北道三藩便...

此而非
①指張議潮。 ②歸義軍確實為朝廷所忌,畢竟也是藩鎮,同其他子孫相繼的藩鎮并無二樣,雖然這里面確實有不得已的現實因素,比如大唐國力衰頹無力統制,只能羈縻以對,但終究是藩鎮。 歷史上在唐宣宗時還多半只是使些小手段,比如令張氏交替為質,拒絕張議潮請任河西節度使的要求等等。可等到了宣宗駕崩,即位的唐懿宗及以后的皇帝就是明晃晃的捅刀子了,調天平軍入涼州,擴大天雄軍節度使轄區,將歸義軍十一州分出去了六州,扶植河西的吐蕃奴部制衡歸義軍,以及扣押了入京為質的張議潮,張議潮死后,又扣押繼任節度使張淮深印信長達十余年,導致張淮深得不到河西諸州的認可,結果玩脫了。唐昭宗時第二任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被害,從那時起盡管歸義軍經歷艱辛仍延續了下來,但也不是之前的“義”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