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現實

那群孩子已當爹

第三十四章 我要當大俠

那群孩子已當爹 北極什么星 2392 2019-12-18 22:06:05

  太陽稍微溫柔了一些,晚上已經開始需要蓋一些薄被子,晝夜溫差明顯大了。地里的棉花開出的紅花、白花、粉花已經逐漸凋零,長出了棉桃。玉米須已經干了,玉米桿也逐漸變老,上面的葉子逝去了往日的生機,慢慢變黃。紅薯葉依舊很綠,一片紅薯地就像潑了一層綠漆,扒開秧子,一垅一垅的,裂縫更大了,有時用腳一趨,就能露出大大的紫紅色的誘惑來。

  過了一段時間,學校放了秋忙假,大面積的秋收工作開始了。那個年代,跟收小麥一樣,收玉米依然是是手工作業,而我們也必須加入秋收大軍。地里有很多老墳,玉米地不僅悶熱,而且讓人感覺恐怖,為了防止玉米葉剮蹭胳膊,我們還必須穿上長袖的衣服,這樣一來,更加地熱了。最先掰幾行玉米穗,然后把玉米桿砍掉,留出一條路,方便進架子車,把掰掉的玉米一車一車地往家拉。每到這個時節院子里堆滿了玉米,玉米的清香味、苞米皮清脆味,還有玉米青蟲的清腥味,飄滿整個村子。

  秋收往往伴隨著中秋節,中午,家家戶戶都會燉只自家養的雞,而這些雞早在春天時就已經開始養了,為的就是在中秋節這一天食用。這也是村里的習慣,只是在以前沒有能力養而已。即使家里人多,一般也就殺一只,其余的還要留著下蛋或者賣錢,一只雞兌了一大鍋水,放幾顆八角,用地鍋燒啊燒,再放一些豆角、冬瓜之類的菜,燉熟之后,一個碗里也就兩三塊雞肉,但感覺特別香。晚上村里的人相互送一些月餅、烙饃、蘋果,你來我往,十分熱鬧,很多家庭也會上香、放鞭炮,既慶祝中秋佳節又慶祝豐收。月朗星稀的夜晚,一家人坐在月光下剝苞谷皮,剝到只剩下三四片皮就可以了,然后大人們把玉米編成一串一串的辮子,掛在墻上,等到曬干。幾天之后,院子里只剩下苞谷皮,而墻上掛滿了金黃色的玉米棒子。此時,地里的玉米桿上的葉子差不多完全變黃了,村民開始砍伐作業,然后拉回家,這些都是過冬的柴火。

  收完玉米就要收紅薯,一般情況下是要等到天冷才收,那時候的紅薯才甘甜。收紅薯比較麻煩,需要先割掉秧子,接著用農具一點一點地刨,口渴的時候直接吃紅薯,清脆甘甜。把紅薯拉回家之后,再儲存在地窖里。這些地窖基本上都是今年挖的,因為也就是從這一年我們村才種紅薯,而之前吃不飽的時候,基本全種了玉米。地窖冬暖夏涼,可以防止紅薯凍爛。冬天的早晨,一家人圍著灶臺喝紅薯稀飯,倍感暖和;晚上蒸紅薯,燒紅薯茶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從不久前的青紗帳,到現在的一片空曠,我們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幸虧還可以捉螞蚱玩。除此之外,村里有了一件大喜事。這天晚上,村干部又召集村里開會了,說現在離種小麥還有一段時間,正適合在地里裝電線桿、架設電線,村里要通電了!是的,村里終于要通電了,村民高興地像小孩一樣,幾乎要跳起來。豆腐楊說,通電之后,再也不用擔心電視機斷電了;而樊老爺子說,自己活了六十多了,在死之前終于不摸黑了。其他村民附和著說,咱們這一代有福氣!那一天晚上,村干部都說散會了,村民們三五成群從用電常識,到家用電器說到半夜,盡管他們談的東西大都是道聽途說而來的,甚至是海吹胡侃,但依然遲遲不肯回家睡覺。

  一九九四年秋天,我們村終于通了電,在通電的第一周就有五六戶富裕的家庭買了電視,其中就有樊書金家,他家買的是十四寸黑白電視,看上去比楊軍華家的那臺大很多,樊書金時常拿這事炫耀,楊軍華受了刺激,憤憤不平,要與樊書金打架,后來被樊小義調停了。這些都是后話。我們這些小孩放學之后已經不再直接回家了,而是一起去楊軍華家去看電視,但很少去樊書金家,因為樊書金的父親是我們學校四年級的老師,僅“老師”這兩個字就已經讓我們敬而遠之了。但只要是我們這些小孩看電視,豆腐楊都會語重心長地說:“學生就應該把心思放到學習上,怎么能老想著看電視呢。都回家,都回家,寫作業去,寫作業去。”說著說著就去關電視。不了解豆腐楊的人還真以為他在關心我們的學習,了解豆腐楊的人應該知道他這是為了省電。剛通電那幾年電費確實貴,一塊多一度,有一些家庭用一些五瓦、十瓦的燈泡,燈泡比鵪鶉蛋稍大,亮度比煤油燈強不了多少,若是遇到電壓低的時候,就像一根即將熄滅的火柴。有的家庭干脆就不用電燈,依舊使用煤油燈,家里也沒有其他電器,甚是省電。

  到了晚上,豆腐楊家又是擠滿了鄰居,面對這些大人們,豆腐楊就顯得更很大方了,依舊把電視搬到院子里,把家里的板凳、椅子、馬扎都搬出來供大家坐。此時,院子的玉米也已晾干,豆腐楊把玉米棒子都卸下來,院子里放兩個大筐,一邊看電視一邊剝玉米粒,在場的鄰居也不好意思看著他自己干活,趕快上來幫忙。那時正值播放《九陰真經》,每天兩集,一部電視劇沒有結束他們家的玉米棒子就已經變成玉米粒了,豆腐楊樂得合不攏嘴,要是在往年,這幾畝地的玉米棒子非要剝到春節不可。

  《九陰真經》之后是《鐵血丹心》、《東邪西毒》,最后是《華山論劍》,這一系列下來實在讓人大呼過癮,不僅大人們喜歡,小孩更是著迷,這一年,還播出了電視劇《連城訣》以及其他武俠電影。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演員叫什么名字,甚至有時連主角和配角都叫不出名字,但每當電視里的人物一躍而起、一蹬就飛,還有那些打斗的場面,我們這些小孩們已經按耐不住心中的那種崇拜,一個武俠夢在心中萌芽了。記得有一天,我們幾個人被其他村的人欺負了,一群人追我們,幸虧被校長嚇退了。那個時候兩個村的學生打架是很正常的,打架往往沒有原因,畢竟都是小孩,說著說著有可能就惱,打著打著可能就和好,都很正常。從那以后,我們天天都在想,若是會飛,會“降龍十八掌”,練會“九陰真經”就不會再受欺負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一天早晨,樊小義跟樊愛民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自己變成了大俠,所以我要去學武。”

  樊愛民臉色變了,問道:“學武?不想上學了嗎?”

  樊小義回答:“我要學武,我要當大俠。”

  樊愛民訓斥道:“老子還指望你考‘商品糧’呢,你竟敢說這話!”

  三十秒之后,“一代大俠”樊小義的屁股開了花,“哇哇”的凄慘聲穿透了半個村,打破清晨的寧靜!

  事實上,我們對武俠的追求并沒有停止,而且堅定地相信電視里的輕功、武功招式都是真的,幻想有一天我們也能飛檐走壁、踏空而行,現在只是我們沒有學過武而已。還有那些兵器,刀劍弓槍什么的,那是大俠們行走江湖的必需品,樊小義還為此制作了弓箭,竹竿劈開,折彎,用繩子綁緊兩端,一張弓就完成了;再把剩余的竹竿劈成幾部分,削尖,一些箭也完成了。因為樊小義做成了弓箭,我們對他十分崇拜,直呼“樊大俠”。楊軍華欣賞著樊小義的弓箭,羨慕得要命,就像我們羨慕他家有電視一樣。樊小義說:“這弓箭威力還是挺大的,不能亂射。”楊軍華不信,張弓搭箭對著樹上的麻雀射去,結果是箭到半空而落,麻雀受驚而飛。楊軍華失望地說:“連麻雀都射不死,怎么射雕呢?”樊小義解釋說:“我做的箭沒有羽毛,不能射天上的東西。”楊軍華依然不信,再次張弓搭箭對著他家的老母雞,“噗”一聲,箭飛了出去,從母雞臃腫的身體穿過。“咯”一聲尖叫,撲打翅膀、掙扎幾下,不動了。楊軍華既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這副弓箭真好用,竟然找到了大俠的感覺;害怕的是射死了一只老母雞,一頓暴揍是少不了了。豆腐楊回到家,知道了此事,勃然大怒,這只老母雞他家已經養了兩三年了,一天一個雞蛋,就這樣被這兔崽子殘忍地射死了,心疼啊。而樊愛民回到家,看到了那支竹竿,裝上鏟子就能鏟小麥的竹竿被劈地亂七八糟,也是勃然大怒。緊接著就是,我們崇拜的“樊大俠”和那位“射雞英雄”被追得滿村跑,他們的哭聲、慘叫聲以及他們父親的罵聲、怒吼聲交織在一起,顯得無比激昂、高亢,還有被驚嚇的狗吠個不停。那副弓箭被樊愛民沒收了、折斷了、當柴火燒了,我們深感惋惜。不要認為,我們就此打住,其實,這種瘋狂才剛剛開始,由于通電不久,我們接觸的武俠電影和電視還是偏少,更大的武俠夢還沒到來,而楊軍華也因武俠夢而造成了終身遺憾,但這事發生在一年之后。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