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仁是一個近戰,所以他選擇武學側,不是說道法側和靈術側不能近戰,道法側的道法:三陰戮妖刀同樣是個能量系近戰方法。
但武學側近戰無疑最占優勢,蛻凡境生命本質進化,氣血旺盛到極限,可以從細胞中提煉出精元。
精元,是極度活躍的能量,經過不同的方式轉化可以變成性狀不同的能量。
精元,說白了就是高度濃郁純潔的氣血、生物能,但破壞力、防御力就強差人意了。
轉化出的能量炎黃分為四種:罡氣、丹氣、真氣、內氣。
罡氣重防御,也可以附著在武器上作為武器防護,沉穩厚實,如山一般堅不可摧。
丹氣重破壞,丹氣物理性質變化極多,可以狂暴如疾風,可以纏繞如水,但如果使用者控制力不行,它會沒有固定的物理性狀。而且它的缺點在于化學性質太穩,對于能量系武學威力會有所下降。
真氣破壞力與防御力都一般,但多變,對于能量系武學可以輕松使用。也沒有前兩種失控會反傷自己的缺點。
內氣重于“養”,即滋養肉體與魂魄,無論物理或化學形狀都相對穩定溫和。這種能量很適合練體能系武學。
而第二境提煉出精元,在體內不斷運行,會根據身體經脈狀況以及個人傾向轉化為這四種能量。
第三境神藏,則是會根據產生的能量,進行生命蛻變,同時改造生命體。
改造后的生命體,可以直接生成最適合自己的能量,即根據體質和興趣生成的能量。
第二境能量需要從精元轉化了,在戰斗中這是致命的,而第三境只要一個念頭即可直接產生。
而能量強度,則與功法有關。
第二境的功法越強,把身體蛻凡蛻的越多,突破到第三境是生命蛻變的越多,因為身體越強,可以進行的蛻變越強。
當然,蛻凡也是有極限的。理論上,哪怕是最低級的戊下級功法也可以蛻凡到極致,只要肯用一百年耗在這蛻凡境上。
這就牽扯到了功法、武學。
武學分為兩大類:修為類和攻擊類。
修為類則分為體能系和功法系。體能系,就是武俠小說中的外功,比如金鐘罩,功法系則是練出能量的。
體能系修行的越多,戰力越強,但到最后,會有外功疊加,導致體魄強大到一定程度就沒了。
同種的外功,弱的會被強的覆蓋。
功法系同樣如此。
攻擊類武學分為能量系、格斗系。能量系是通過能量運轉,化學性質變化而產生傷害,比如森羅大手印,傷害是在手的攻擊力,而非使用手掌的技法上。
格斗系則是相反,格斗系是相當的繁瑣、難練,比如第六境甲上級格斗系武學《大悲風腿》。
它的每一腿有十幾種起腿式,數百種變化方法,以及遇到什么情況變到哪一招的詳細說明。
大悲風腿,每一招都衍生出無數低等的腿法。
不是說能量類就沒有近戰上的技巧,也不是說格斗系就沒有能量運轉上的內容。只是側重點不同。
格斗系一般是化學性質穩定的罡氣和丹氣,能量系是真氣。而內氣則適用于修為類的體能系武學。
像玄幻小說中的那些武技,練個幾個月就小成是不可能的,最低級的武學不練個一年小成你是別想。
武學的層次則劃分為境界。第一境武學,第二境武學…每一境武學劃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個大層次,上中下三個小層次。
這個世界每一個境界都有對應的功法系武學。而功法系武學有一個特點:到達乙上級的功法,在這個境界的修煉效果已經與甲級的功法差不多了。
甲級真正高出乙級的地方在于,甲級可以為下一個境界打基礎,而乙級只能開發這個境界。
林懷仁現在練的龍虎九極勁,便是乙上級功法系武學,這也是炎黃透露出來的功法,給平民打基礎。
炎黃相當的大方,第一境第二境都有乙上級公開功法,第三境只有乙下級。第四境沒有公開功法。
功法等級的區別在于修行速度,高等功法修煉越快,但理論上,低等功法只要投入足夠時間,同樣可以開發到這個境界的極限。
這個世界,可沒有什么功法上限,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壽命,你就一定可以成為強者。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
那就是三個修煉體系,都是修行者體系。
所謂修行者體系,就是沒有靈氣也可以修煉的。
武學側是從身體提煉出來的精元以及相關能量。
道法側是從身體內部喚醒的先天之氣以及衍生出的法力。
靈術側是魂魄通過精神力滋潤誕生的相對強大的神念之力。
這三個體系,哪怕在靈氣復蘇前也可以修煉,只要通過從食物中攝取能量。
靈氣對于修行者而言,只不過是一種隨處可見的能量,沒了相當不方便,但不是必要的。
古代吸收靈氣的,叫做修靈者。
修行者的適應能力比修靈者強,但因為修靈者對于靈氣更加親和,所以戰斗力稍微強少許。
修行者的出現是在明朝劉伯溫斬龍后,靈氣消退,為了繼續修煉長生久視,古代修煉者開發了修行體系的雛形。
只不過那群人死光后就沒有了。
在靈氣復蘇后,炎黃共和國被妖獸掐斷靈脈,不得不遷都而走,修靈者失去靈氣,就像普通人缺少維生素一樣虛弱,無法戰斗。
所以炎黃共和國集全國之力,開發修行體系,把妖獸趕了回去。
這大概是一千年前的事情。
從此,修行者成為了炎黃共和國主流,修靈者不再吃香,據專家統計,全國只有千分之四的修煉者是修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