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道教化
咸陽宮。
“大王,這就是涇陽一行我們找到的寶貝,還請大王過目。”
鄒汶說完,從懷里拿出一面鏡子遞與宮人,由宮人轉呈給秦王。
嬴政將鏡子拿到手里一看,只見是一面由青銅打造的圓形古鏡,背面刻有八卦圖案,樣式古樸,鏡面微微凸起,在陽光的照射下冒出點點藍光。
秦王好奇地問道:“這就是你們尋到的寶物?此鏡有何奇特之處?”
鄒汶連忙回答:“大王,此鏡由秦嶺地脈長期孕育而成,受涇河影響,五行屬水,是世間罕見的神物。只要您將此鏡對準人體,由陽光穿過背面便能照見對方的骨骼、筋脈和血肉,神奇無比。”
嬴政半信半疑,將一個宮人使喚到面前,用鏡子對著他一照。只見鏡中竟然真的呈現出宮人的骨骼和經絡,無比清晰,分外神奇。
秦王驚嘆道:“天下間竟然有如此神奇之物,真讓寡人大開眼界!”
鄒汶道:“大王福澤深厚,剛剛登基就引得寶物出世,實乃大秦之福。日后定能橫掃六國建不世之功,在下就借花獻佛,將此寶物獻與大王,祝大王早日成為天下共主!萬歲萬歲萬萬歲!”
小羽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心道“這鄒汶拿個冒牌貨出來也就算了,沒想到還這么會說話。這一通馬屁拍的,直接拍到政哥哥心坎里去了吧!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估計是想向政哥哥提什么要求吧!”
嬴政見鄒汶獻寶也十分高興,哈哈笑道:“法師太過客氣,寡人乃世俗中人,此寶對寡人也無甚大用。既然法師說天下寶物有緣者居之,此寶既然是法師尋到,那寡人也不好奪人所愛,法師還是拿回去吧!”
小羽眉毛一挑,心中暗想“政哥哥這是放長線釣大魚呀!知道一個寶貝對他來說就是個雞肋,但一旦拉攏道家高人為他所用,那他的處境就明顯不一樣了!”
“大王有所不知,此寶由在下重新祭煉過,現在是一個護身類法寶。一旦大王遭受到攻擊,此寶便會自動觸發為大王擋災,一共可使用三次。對大王來說,此寶作用毋庸置疑呀!”鄒汶自信滿滿地說道。
嬴政一聽,果然被鄒汶的話所打動。居于深宮的他最清楚自己的安全有多么重要,如果此寶真像鄒汶所說的有這種功能,那這面鏡子可真是太珍貴了!
“既然如此,那寡人就收下了。不知法師有什么要求?寡人無不滿足。”
鄒汶心道“等的就是你這句話。”
“大王,在下一路走來,發現各國百姓生活困苦,皆因連年戰亂所致。倘若有朝一日大王能一統天下,還請大王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份上,寬言減刑,輕徭薄賦,好與民休養生息!”
嬴政點點頭,道:“這是自然!寡人若能一統天下,那么天下百姓自然就成了寡人的子民,定當如大秦百姓一樣同等對待。民不負秦,秦也絕不負天下百姓!”
鄒汶又道:“不過百姓愚昧,習性難改,面對秦法的約束,未必能做到如秦人這般遵紀守法。大王若以秦法為根基實行統治,恐天下難以歸心。若因此再起兵戈,天下必會重新陷入到四分五裂之中啊!
嬴政一怔,回想起華陽太后說過的話!平天下易,守天下難。如果不能讓天下歸心,把統治成本降到最低,就算把六國滅了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隨時都有可能對秦國進行反撲。
想到這里,嬴政問道:“法師此言有理,不知法師可有良策以安天下?還請法師不吝賜教!”
鄒汶一聽這話精神一振,侃侃而談道:“大王!自武王伐紂起,周朝為了統治殷商遺民制定了兩項非常偉大的制度,一是分封諸侯,二就是制定周禮,從而保了周朝八百年天下。若秦國想讓天下歸心,那么就要制定一套代替周禮的文化體系。在下曾周游列國,只有在秦國才感受到秦法的威嚴和公平!貴族得秦法之約束,百姓得秦法之保護!無論貴賤,一視同仁。故貴族安分守己,百姓安居樂業,大秦才有如今之盛世!”
“彩!”
嬴政聽的龍顏大悅,忍不住發出一聲喝彩。
鄒汶接著說道:“不過秦法的推行也并非一帆風順,在剛剛實施之初也曾遭遇傳統貴族的抵制。以孝公商君之能,尚要窮數十年之功才初具成效。所付出代價之大,犧牲之巨前所未有。倘若秦王他日一統天下后強行推動秦法,必將引起六國貴族的全面反彈。故在下以為,大王若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不能讓六國貴族利用秦法大做文章,將秦法視為殘民之法,以蠱惑六國遺民造反。想要做到這一點,則必先讓百姓了解秦法的公平和公正性,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擁戴秦法才行。”
“法師的意思是?”嬴政問道。
鄒汶這時行了一個大禮,對秦王說道:“若秦王他日一統天下后肯推行王道之法以教化萬民,開啟民智,讓百姓們意識到秦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他們不僅不會反叛,反而會為了捍衛秦法而甘愿付出生命。如此,心懷叵測之人將沒有可乘之機,而大王亦可開大秦萬世之基業!”
嬴政聽的心潮澎湃,倘若真如鄒汶所言一統天下后開萬世之基業,那么他的功勞將超越三皇五帝,成為華夏民族史上開天辟地第一人。
“法師不必多禮!敢問法師,何為王道教化?”
“興文教,統文字。止兵戈,輕徭役。務其農,和其俗。選賢能,明刑律。在保證百姓能安居樂業的前提下,讓他們能看文識字,明辨是非。則民心可安,天下可定!”
其實王道教化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黃老思想里的一部分,老子的道德經里就有這個概念。它強調的是君主以仁德、禮儀、道德規范來治理國家和教化民眾。不過這里的仁德禮儀不僅僅只約束他人,君主更是首當其沖。只有一國之君能做到這一點,人們才會望風景從。否則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愚民把戲。
當全天下都愿意被道德約束,社會公信力自然成形!有了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老百姓就不會人人自危,社會秩序才會遵從主君的意志而行。民心即天心!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不過古往今來能自我約束的皇帝鳳毛麟角,權力一旦失去制衡,人的劣根性就會無限放大,皇權就成了君王滿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上行下效之下這個國家的道德就會淪喪,崩塌就是早晚的事!不過這是后話,這里不討論。
嬴政聽完鄒汶的話后陷入到思考當中,以他的年齡和閱歷其實并不清楚民心有多么重要。在他想來,百姓之所以尊重他,愛戴他,是出于對秦法和軍隊的畏懼。如果按照鄒汶所說不用武力鎮壓而用文化來治理天下的話,那還要軍隊做什么?難道興教化真的比動刀槍還要厲害?這是他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想到這里嬴政說道:“法師的意思是對待天下百姓不能一味的用武力鎮壓,要用文化的方法讓他們來認同寡人的治國理念,是嗎?”
“大王英明,在下正是此意。”
嬴政內心嘆了一口氣,問道:“敢問法師如何才能做到?自三皇五帝到如今,沒有一朝一代靠文化就可以保境安民的。寡人自問遠不如三皇五帝,又豈能做到如此匪夷所思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