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作家登場,鞠躬致意,臺灣作家是個女的,四五十歲的樣子,大陸作家是個90后,讓陳雨玹頗感意外。
校長介紹他們時,陳雨玹沒聽清名字,通過大屏幕上的標題,她了解到,臺灣作家叫陳景瑜,大陸作家叫“粥三蟈蟈”,本名周三,于是,屏幕上出現了違和的一行字:兩岸同心聲·陳景瑜對話粥三蟈蟈。
校長介紹完兩位作家,與他們做了一個簡短的對談,校長問陳景瑜:“來大陸還習慣吧。”
陳景瑜點點頭,用略帶激動的哭口吻說:“當然習慣了,這里就是我的老家呀。父親當年對我講的東西在這里都能找到對應,我臺灣的家里還珍藏著父親當年在大陸的照片,那時候他大概十五六歲吧,是在老城望海門前照的,父親對我講,當時老城有四座城門,東門叫望海門,西門叫仰蒙門,南門眺淮門,北門崇岱門,通過四座的名字,我們就能立刻聯想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聯想到連綿起伏的沂蒙山,五岳之尊泰山,江淮美景,壯麗海疆,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我清楚的記得第一次來探親,看到望海門遺址,立刻想到了青春少年時的父親,父親當初依靠的那塊石雕,現在還矗立在那里,雖然經過歲月的風化,但撫摸上去仍然能夠感覺到父親當年留下的溫度。許多地方都得到了完好的保留或者復原,比如龍興寺、孔廟等等,所以我決定長期留在這里,毫不夸張地說,一輩子呆在這里也是可以的。”
粥三蟈蟈穿得很隨性,黑色T裇,七分短褲,運動鞋,全身上下無名牌,這很難與他的暢銷書作家身份聯系在一起。
校長又問粥三蟈蟈:“自古棗市出圣賢,卻難以擺脫一個定律,就是南下,有的去了天府之國,有的去了吳越之地,現在你問南下了,感覺怎么樣?有什么打算嗎?”
粥三蟈蟈一手插進口袋,神態輕松,盡顯耿直本色:“廣廈省的氣候不好,天潮地濕的,這才知道這玩意叫‘瘴氣’,古代行軍打仗,到了這個地方,要死人的,我每次去那里呆上幾個月,都要瘦上15斤,所以說,廣廈省賦予我一張錐子臉、兩條仙鶴腿。在那里,我最大的收獲是,可以接觸到以前久仰的作家學者。但我更愿意呆在老家,深度挖掘老家的素材,以前我的作品多以老家為背景,以后我的作品也會繼續以老家為背景,最近在寫一個移民題材,寫的就是我們老家人往南方遷徙的故事。”
臺下的同學聽得很入神,有的拍照,有的做筆記,校長很會把握這場活動的節奏,他看看表,說:“現在我就不耽誤大家的時間了,有請兩位作家正式進行對談。”
陳景瑜和粥三蟈蟈各自落座,陳景瑜先發言:“粥三蟈蟈,通過你的作品,我們可以嗅到很濃郁的鄉土氣息,同時又有寫到都市的青年男女,你在這方面的處理上,會不會有感覺矛盾的地方?”
第一個問題就這么老辣,等下同學立刻來了興趣,他們要看看粥三蟈蟈到底如何應對,在粥三蟈蟈的作家生涯里,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刁鉆問題,都能夠見招拆招,迎刃而解,這個問題也不例外。
“首先說鄉土,因為我從小是在農村長大的,不管何時何地,我的農村成色不會改變。現在的文學作品存在一種問題,有些作家和寫手總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鄉村,提起鄉下人,他們就會以刻版印象去書寫,比如穿著老土,性格憨厚,甚至愚昧,別忘了,現在的社會在發展,農村人紛紛到城市工作,他們接觸到新的事物,新的思想,甚至定居城市,過新的生活,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他們帶來外在或內在的改變。所以說,在我的作品里,既有鄉土的成分,也有都市的色彩,也就不奇怪了。拿我來說,我雖然從小在鄉村長大,但我初中畢業以后,一直在城市求學工作,我總不可能在城市待了這么長時間,滿腦子還是解放前的思維吧!”
陳景瑜繼續追問:“我們知道你的第一部小說是青春勵志題材,可以說說它的不同嗎?”
“我的小說里沒有那么多虛榮的東西,比如什么名牌包包、金項鏈名表、豪車別墅,這些通通不存在,我寫的是一群敢于奮斗的人,即便他們遭受生活的磨難,依然不會放棄希望,樂觀而勇敢的生活。”
“我們知道,向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的青少年、小朋友,傳達大陸氣象的方式有很多種,你之前是一位知名主播,后來開始出書寫作,什么動機促使你來到大陸,以一位臺灣人的視角來寫大陸呢?”
陳景瑜接過話筒,略作思考,說:“相較于大陸常常出現的‘炫富’‘拼爹’,臺灣最嚴重的是身份認同以及視野偏狹,二十年來,李扁正反亂撥,加上島內一些八卦節目和政論節目霸屏,像《八千里路云和月》這類人文節目的缺失,一些孩子只識臺灣,不識世界,當然了,這不是孩子的錯,他們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說,我在年輕的時候就定居大陸,不光領略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還嘗遍了南北小吃,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童話作品,讓臺灣的孩子對大陸有更多了解……”
兩人談完文學,又聊起各自的生活。粥三蟈蟈提及臺灣的親戚,說起當年他們回到老家,在空曠的麥田里給先人磕頭的情景,陳景瑜聊起她父親還是個娃娃兵的時候,隨國民黨軍隊來到臺灣,至于為什么到那里,他只字不提,后來她才知道,是兵敗如山倒,每到深夜,她都能聽到父親哼唱奇怪的調調,如哭如泣,后來回大陸,她才了解到,那是故鄉的“拉魂腔”……他們無所不談,還談到了校園暴力……
兩人各自回答了學生提出的問題之后,校長款步上臺,動情地說:“同學們,通過兩位作家精彩而又動情的對談,我們深深感到,這次交流活動來之不易啊,希望你們好好珍惜這次寶貴的交流機會,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將參觀古城抗戰博物館、民間藝術館等重要場館,更希望你們好好交流,最后,讓我們共同祝愿――兩岸和平,祖國統一!”
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