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興元年(偽燕順治三年)三月一日,大明張家口縣侯、大明中興軍右軍都督、湖廣總督、大明中興軍征淮軍元帥林虎率軍十萬在六安誓師,在大明中興軍淮河水師配合下,沿淮東征,奪取淮水流域,切斷偽燕征南明軍后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不使燕虜匹馬北返。
六安東門校軍場,旌旗招展,軍容整肅,面向朝陽高有三丈的點將臺上,大明張家口縣侯、大明中興軍右軍都督、湖廣總督、大明中興軍征淮軍元帥林虎頭戴三叉帥子盔,身披金色鎖子甲,大紅的中衣,足蹬虎頭戰靴,肋下佩劍,手按劍柄端坐于帥案之后。帥案上供尚方寶劍,擺放著大明征淮軍元帥印、虎符令箭,十二旗牌官分列帥案兩廂,眾將頂盔貫甲罩袍束帶肅立于帥案之前。
點將臺下,十萬大軍陣列森嚴,刀槍映日月,劍戟似麻林,九二步兵炮、米尼步槍等超時空火器令敵膽寒。
林虎抄起第一支令箭:“楚州總兵高一功聽令!”“末將在!”高一功來到帥案前叉手施禮,“本帥命你為前部正印先鋒官,率軍一萬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大軍打開前進之路!”“末將遵令!”高一功接過令箭轉身走下點將臺點齊本部人馬出征。“準河水師提督洪波聽令!”“末將在!”“本帥命你率領淮河水師沿淮東下,隔絕淮水兩岸,為大軍北面屏藩,不得有誤!”“末將遵令!”洪波接過令箭走下點將臺,登上淮河水師旗艦“碧浪號”率軍出征。“壽州總兵江南聽令!”“末將在!”“本帥給你一萬人馬,為大軍押糧運草,遮護糧道,兵馬末動糧草先行,事關大軍生死!若有差池,軍法無情!”“末將遵令!”江南接令在手轉身走下聽將臺領兵出征。“廬州總兵劉嵐山聽令!”“末將在!”“本帥命你率領一萬人馬間道奪取廬州,阻擊燕虜南方救援壽州之軍!”“末將遵令!”劉嵐山接令在手轉身走下點將臺點兵出征。“余下眾將各領本部人馬隨本帥為中軍兵發壽州!”“末將遵令!”“眾將在帥案前一起叉手施禮,陸續走下點將臺各點本部人馬出征。“旗牌官!祭旗出征!”“遵令!”眾旗牌立即用三牲祭旗,號炮轟鳴,十萬大軍滾滾向東而行。林虎命中軍官收起印信,自己佩上尚方寶劍,走下點將臺,跨上黃驃馬,在眾親衛護衛下向壽州進發。
大明中興元年(偽燕順治三年)三月十日,大明楚州總兵高一功率軍一萬在壽州西門外扎下大營,派遣斥候進入壽州城和大明軍情局潛伏特工取得聯系,拿到了《壽州城防圖》,十二日征淮元帥林虎的中軍到達壽州大營,扎下十萬大軍之寨。高一功將《壽州城門圖》交于林虎,中軍參贊軍機人員立即按比例將《壽州城防圖》制成作戰沙盤,林虎立于沙盤前籌劃破城之策。
壽州是戰國時古楚國故都,又經歷代加固,城墻兼有守城和防洪功能,固若金湯堅不可摧,雖歷經多次攻城戰,但從來沒有陷落過。改朝換代之時,要不是孤立無援的壽州守軍投降,要不便是攻擊方繞城而過。
壽州城位于淮水南岸,北公山下,略呈方形,棋盤式布局。城墻高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周長7147米,圍城面積3.65平方千米。城墻墻基以塊石圈砌,墻體中間以粘土夯實,外壁包砌特大青磚。磚石縫均用桐油拌和糯米汁、石灰漿填滿,城墻上筑有敵樓和警輔,墻壁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帶垛的矮墻。城有四門,門上陰刻其名,東賓陽,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各門均建有翁城,其中西翁門北向出,北翁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翁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而南城門和翁門則處于同一中軸線上同為南向出。四門之外設有吊橋,挖有護城河。
壽州城墻和其他城池的形制構造不同之處有三個方面:一是城墻外側壁腳處特設一道護城石堤,二是翁城內外門向交角處理,三是城涵(水關)上建筑月壩。建城所選的地理環境匠心獨運,在軍事防御的基礎上兼有防洪功能,可抵御淮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大明征淮軍眾將見大帥林虎面對作戰沙盤沉思破城之策,均屏聲靜氣,靜等決策。林虎沉思良久,下令:“命工程兵在壽州城淮水下游筑壩攔水,水淹壽州城。”眾將皆愣住了:“壽州可抵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最不怕的就是水攻。”但是林虎自幼心思深沉,不苛言笑,“黃埔一期”畢業以來戰無不勝,威信素著,大家對他的命令不敢置疑,立即著手去辦。
在工程兵筑壩攔水期間,守城燕虜在城墻上見明軍準備水淹壽州,無不捧腹大笑:“林虎號稱常勝將軍,今日一見不過如此。”林虎不管敵我雙方如何猜測,筑壩同時命眾將士在北公山上砍伐木竹建造竹筏和木筏,并命令大明中興軍移營八公山高處。
淮水漸高,與壽州城墻頂只有三尺距離,但是壽州城特殊的建制可防洪水倒灌,水淹之策失敗。林虎命令大明中興軍乘坐木筏,筏上九二步兵炮猛轟壽州燕虜大營,木筏離墻頭只有三尺,不需任何攀城設施,大明中興軍將士手執米尼步槍跳上城墻,一排排子彈射過去,墻上燕虜立刻被清空,建城數百年一直沒有陷落過的壽州城終于為大明中興軍“常勝將軍”林虎所破。林虎命工程兵炸開下游堤壩泄洪,大明中興軍征淮軍進了壽州城。
大明張家口縣侯、大明中興軍右軍都督、湖廣總督、大明征淮軍元帥林虎下令壽州總兵江南率軍一萬鎮守壽州,改由“黃埔一期生”陳振宇為押糧運草官,押運糧草,遮護糧道。
大明中興軍征淮軍八萬大軍沿淮東下,水陸并進,攻取前明中都鳳陽。大明中興軍淮河水師順淮水東下,屏障淮水,隨時準備阻擊燕虜北方援軍。

史河拾珠
林虎兵取壽州、楚州,時河水奪淮,燕虜沒有水師,形成秦嶺—淮水一線為界,明燕對崎之局。燕虜所占之地雖然廣大,但連年災荒加之流賊禍亂中原,只會對崎欲久欲弱,而大明占領了南方富庶之地,科技昌明,數載之后便可以南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