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慕容燕以燕帝名義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他為先導,一路追殺,直逼燕京。
當燕虜追至范家店,李鴻基殺吳襄泄憤,并將吳襄的人頭挑在高竿上示眾,回師燕京又誅殺吳三桂全家三十八口。
建炎十七年(偽燕順治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鴻基在燕京匆匆稱帝,次日離開燕京向西安敗退,離三月十九日進燕京僅四十二天。
大明建炎十七年(偽燕順治元年)六月六日,燕虜進了燕京城,隨后將都城從盛京(沈陽)遷至燕京,福臨在紫禁城重新登基,企圖一統(tǒng)天下。
但是燕虜遇到了大明中興帝朱慈炅,遇到了大明中興軍,注定被滅族,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卻說袁承志報了父仇,不競心中茫然:“下一步該何去何從?”父親袁騰飛是被建炎帝冤死的,建炎帝已在煤山殉國,那么誰能為父親袁騰飛平反昭雪?大明在南方還有半壁江山,稱王稱帝的大明宗室藩王不知凡幾,袁承志看不到他們有驅逐燕虜中興大明的希望。最后袁承志選中了在南方默默發(fā)展的廬州王朱慈炅,首先朱慈炅是靖康帝嫡子,根紅苗正;其次大明中興軍天下無敵,看江山最后誰屬?唯廬州王朱慈炅。拿定了主意,袁承志直奔南昌。
廬州王朱慈炅得到袁承志來投的稟報,親自出王府迎接,君臣相見很晚。根據(jù)師父呂洞賓的安排,任袁承志為大明國安局長。
袁承志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前往河北定州解救流賊李鴻基的首席謀士、制將軍李巖。盡管袁承志滿腹狐疑:廬州王救一個流賊干嗎?但是出身軍人家庭的袁承志深知軍令如山的道理,領命而去。
大明建炎十七年五月一日,南昌廬州王府文華殿,廬州王朱慈炅高坐王座之上,王座之下兩側設有坐席,文東武西分列兩廂。大明中興軍大帥朱釗、軍師劉鵬興、王府戶部主事蕭山、大明中興軍副帥彭明、大明中興軍湖廣總督林虎、云貴總督蔣煜、四川總督羅章等分座兩側。
軍師劉鵬鑫就目前燕虜、流賊李鴻基、流賊張敬軒、南明弘光政權等態(tài)勢作了說明,眾文武就廬州王府的對策進行了討論。
廬州王朱慈炅下旨:“命云貴總督蔣煌率軍三萬即刻奪取云南、貴州;四川總督羅章率軍兩萬伺機奪取四川;大明中興軍副帥、兩江總督彭明率軍五萬監(jiān)視南明弘光政權,時機成熟驅逐燕虜,奪取東南各省;大明廣州伯、湖廣總督林虎率軍五萬進駐大別山區(qū),監(jiān)控燕虜、流賊李鴻基、兵匪左良玉,成為西窺武漢、東視南京、北拒燕虜?shù)募獾叮淮竺髦信d軍海軍元帥韓岳率軍平定海疆;大明中興軍大帥朱釗統(tǒng)一調度廬州王府所有武裝力量;王府主薄、戶部主事蕭山負責各軍糧草錙重供給。余下各文武各司其職,望諸卿同心協(xié)力中興大明!”眾文武一起起身行禮:“遵旨!”
大明建炎十七年(偽燕順治元年)五月,倉惶逃出燕京的李鴻基的流賊軍又與燕虜戰(zhàn)于河北定州,再次慘敗,于此同時明朝殘余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史稱南明。
眼見李鴻基覆滅就在眼前,那些“墻頭草”明朝降官降將“心眼又活了起來”,他們紛紛背叛李鴻基,或投降燕虜作“華奸”,或轉投南明弘光政權做“忠臣”,尤其是河南,一時全省皆反,使得李鴻基部流賊一時人心浮動,惶惶不可終日。
這時李鴻基的首席謀士、制將軍李巖再次站了出來:“陛下,臣愿率本部人馬平定河南,為陛下重新開辟根據(jù)地,與燕虜爭奪天下。”李鴻基默然不語,李巖只得告退。
此時李巖已失去李鴻基的信任,尤其是李巖本是河南人,在河南聲望頗高。現(xiàn)在河南全省皆叛,不免心中疑心李巖起了二心。
江湖騙子出身的偽丞相牛金星本是李巖推薦給李鴻基的,卻非常嫉妒李巖的才能和在流賊中的聲望。牛金星慣于察言觀色,見李鴻基對李巖起了猜忌之心,心中暗喜,決定借機除定李巖。于是在李鴻基面前廣進讒言,李鴻基默許了牛金星的建議。
五月十日,牛金星在軍帳中設宴招待李巖和其弟李牟,預先在后帳埋伏百名刀斧手。李巖不知是計,僅帶數(shù)名侍衛(wèi)入席。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牛金星突然擲杯于地,埋伏在后帳的百名刀斧手一擁而上,很快將李巖的幾名侍衛(wèi)剁成肉醬。正當他們獰笑著撲向李巖兄弟時,卻被一陣弩箭射倒數(shù)十人,二十多名黑衣人從天而降,為首的黑衣人劍如匹練,手下無一合之將。“跟我走!”死里逃生的李巖、李牟不及細想,跟著黑衣人突出重圍,一直退入紅娘子的軍寨。
此時李巖手中有精兵兩萬,李鴻基這里待不下去了,更不能投降燕虜,思慮再三,李巖、紅娘子只好跟著前來營救的大明國安局長袁承志投奔廬州王朱慈炅。
李巖率軍且戰(zhàn)且走,向河南退卻,前來追殺的李鴻基手下流賊根本不是對手,但是他們人多勢眾,輪番沖殺,李巖也討不到好處,在損失了五千人后,終于在大明廣州伯、湖廣總督林虎的接應下于七月進入大別山區(qū)。
燕虜繼續(xù)執(zhí)行對李鴻基流賊軍的斬盡殺絕政策,與李鴻基有血海深仇的偽燕平西王吳三桂一直率關寧軍沖殺在第一線,李鴻基抵擋不住,于十月丟失了河北、山西的全部土地,敗入陜西境內。
偽燕攝政王慕容燕立即下令兵分兩路追擊李鴻基的流賊軍。
大明建炎十七年(偽燕順治元年)十月十九日,慕容燕命慕容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同降將吳三桂、尚可喜率3萬人馬,途中又盡調宣府、大同兩鎮(zhèn)降兵,兵力達8萬人,由北路入陜,先進攻陜北,再奪取西安,消滅李鴻基的流賊軍。

史河拾珠
李鴻基不聽建炎帝勸告(勿傷百姓一人),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