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基南原全軍覆沒,僅帶十八騎躲入商洛山中,恰巧燕虜叩關,建炎帝急調洪諺演、孫伯雅進燕京勤王,李鴻基才得以逃過一劫。
李鴻基在商州西麻街嶺東段山巔建立“闖王寨”,寨柵青石砌壁,分上、中、下三層,呈“目”字型,占地100多畝。山勢崔嵬,視野開闊,居高臨下,俯瞰四方。西可視熊耳之敵,知明軍動向;北可扼麻街,斷六百里商旅古道,北觀北入大荊、板橋之敵動向;東可構峪16里,可在舉手間圍攻州城;南視南秦川,可遙視南入商洛之敵,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由于商洛山是李鴻基的“賊窩”,所以民心向賊。李鴻基在此藏匿,收攏殘兵敗將,聚合流亡。他白日演武,夜觀兵書,靜待天時,以圖東山再起。
張敬軒谷城詐降,不接受任何大明官職,手下也不接受朝廷整編,將四義子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派出分守谷城四門,在此休養生息。
建炎十二年冬月二十日,張敬軒在谷城大擺宴席,邀請谷城大明官員和三山五岳的流賊頭目,為他去年新納的八姨太所生幺子舉辦滿月酒,席間大家推杯換盞,其樂融融,完全看不出官府和流賊是不共戴天的生死仇敵。
正當大家吃得忘我的時候,小頭目來報:“有個游方道士想來討杯喜酒,順道為將軍卜上一卦。”張敬軒本想讓人將他趕走,轉念一想還是吩咐道:“將他帶到隔壁廂房,我馬上去見他。”頭目出去后張敬軒向席間眾人告了聲罪,轉身向廂房而去,邊走邊在心中冷笑:“李鴻基又要搗什么鬼?還算命測字?他自己信嗎?”象李鴻基、張敬軒這些殺人如麻的亂世梟雄,怎么會相信命運這種可笑的東西?進了廂房,一位仙風道骨的三十余歲的道人馬上站起來給張敬軒稽首行禮,并裝模作樣地看了看張敬軒的面像:“貧道觀將軍骨骼清奇,天庭飽滿,地格方圓,日后必當貴不可言!”“承仙長吉言,帶仙長偏廳用飯并賞紋銀二十兩。”張敬軒向小頭目吩咐道。出了廂房回宴會廳:“李鴻基在玩什么把戲?還貴不可言?龍椅只有一把,他李鴻基會讓給我老張?”
在谷城的悅來客棧,那道士正在向化妝潛入谷城的李鴻基稟告見張敬軒的詳情,“看樣子張敬軒果然是詐降,遲早必反,不然你就回不來了。”李鴻基淡淡地道。化妝成“高人”的江湖騙子牛金星聞言大驚:“闖王這是投石問路,可惜自己成了那枚石子…”
果然是流賊最了解流賊,晚上張敬軒便得到密報:“闖王李鴻基在谷城悅來客棧約見將軍。”這回張敬軒大吃一驚:“這李鴻基吃了熊心豹子膽?如今我是官他是賊,就不怕我將他交給建炎帝領賞嗎?”
要擱以前,張敬軒真可能擒下李鴻基交給朝廷,不是他對建炎帝忠心耿耿,而是為了除去爭天下的對手。可現在他改變了主意,多個盟友多份力量,至于將建炎帝拉下馬后誰做那把龍椅,那到時候手底下見真章!
于是李鴻基、張敬軒在谷城合流,商討好“再舉義旗”的具體細節,一場覆滅前明的流賊暴亂再次開始!
建炎十三年一月,李鴻基率數千賊眾兵出商洛山,再次舉旗造反,不料在魚腹峽再次為官軍包圍,倉惶向河南突圍。這時李鴻基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李巖,頗有劉備遇諸葛亮之感。
李巖原名李信,是大明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李精白之子,河南枸縣人,靖康丁卬年舉人。其父建炎二年在衛郝案中被定為從犯,被削職為民。但在明末這樣的大環境中并沒能影響李家的民間聲望,李家仍是枸縣數一數二的富紳豪門。
李巖讀書用功,少年中舉,且喜兵事,對孫、吳兵法很有研究,時人稱之為文武全才。他生性慷慨激昂,常常周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象是一位江湖俠士,當地百姓都稱他為“李公子”。
此時河南連年蝗旱災害不斷,枸縣民眾掙扎在死亡線上,而知縣宋某不顧百姓死活仍在催糧逼賦,李巖前去勸解,但知縣只需對上負責,保住自己的烏紗帽,百姓死活與他何干?
李巖無奈,回家拿出所有存糧三百石救濟災民,但李家靠收租為生,這樣做只能是杯水車薪。于是李巖作了首勸賑歌,到富紳大戶家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嚙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庶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饑,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饑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際;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勛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這件事充分反應了李巖的俠義心腸,但也很有些書生意氣。財主一向是損不足以補有余,現在要他們反過來,他們豈肯答應,因此勸賑沒有任何效果。
勸賑之后,會繩妓紅娘子造反了,擄走李巖,強行委身與他。為不使家族招禍,李巖正式改李信為李巖。
此時李鴻基進入枸縣,李巖攜紅娘子前去投奔。李巖入伙后,就勸李鴻基“尊賢禮士,除暴安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李鴻基決意聽從李巖的建議。
李鴻基饑民成軍,實為流寇,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也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李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政治主張,要求李鴻基在河南建立根據地。他很有宣傳天賦,讓機靈的流賊扮成商人,到處宣傳闖王的隊伍是仁義之師,于是深受蝗旱災害和官府盤剝活不下去的河南饑民荷鋤參加李鴻基的流賊隊伍,讓李鴻基走出了困居商洛山之境,隊伍發展到十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