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公府為開國四國公之首,手握兵權,卻難得地歷代均忠君愛國,也是開國至今唯一傳承到上百年依然處于權力中心的世家。因此,即使這一代的徐明明是個紈绔,也一點不妨礙劉貴妃對他的看重。對劉貴妃來說,徐明明的身份長相足以匹配昌平公主,護國公也會成為十二皇子的助力,而且,有皇家的依靠,徐明明再紈绔,也不敢對不起昌平。
皇帝欣然同意,旁人不知,他可知道徐明明并不是表面上的紈绔子弟,他早就成了太子的幕僚,暗中為太子辦事,人品才學不輸秋墨語,女兒嫁這樣的男子,不虧。最主要的是,徐明明與太子情同兄弟,未來太子登基為帝,看在徐明明份上,也看在昌平與十二皇子一母同胞的份上,愿意放過劉貴妃與皇后的齟齬,給十二皇子一條生路。
此時,已入仲冬,皇帝下旨,臘月二十是黃道吉日,昌平公主與徐明明完婚。
昌平公主怎愿意嫁徐明明?那是個混跡秦樓楚館,對女人來者不拒,甚至男女不忌的渾人。可這次皇帝打定了主意,連劉貴妃都在勸她不聽之后,強硬地將她關在公主殿,只等大婚到來。
這場婚事之中,牽扯到的其他人,同樣沒一個開心。
都說妻賢夫禍少,護國公府不愿迎進一個尊貴而刁蠻的媳婦,而且,徐明明離京之后便沒了音訊,臘月二十的大喜之日,他們還要擔心沒有新郎迎親。
這場婚事也打亂了太子的布局。他不擔心徐明明會因為姻親的緣故改投劉貴妃一黨,只擔心以后行事不再便利。
京城之中,還有許多看似與這場婚事無關,卻傷心痛苦的人們,無一例外,在那場公主與原配爭夫的戲碼中,他們買了公主獲勝,誰能料到事情會如此翻轉,公主不得不退出。
這樁婚事,笑得最大聲的就數商琴了。一賠五十呀,她就等著臘月二十大婚之后,拿著票據到金銀坊兌銀子。五十萬兩,想想都開心。
江南官場的貪瀆案,在太子回京之后,一直秘密進行,參與的都是太子與皇帝信得過的心腹忠臣,而在時序進入臘月之時,這件弊案終于放到了明面上。
其實,這件案子的核心人物早就已經有了預感,不過是太子等人防的太緊,事先一點風聲都不漏,再則他們從杭城回京已經月余,也只是逮捕了與海龍幫勾結的幾個官員,令這些人心里又有了僥幸,認為自己并沒有浮出水面。
牽涉進這件案子的,不乏朝中耕耘多年的老臣,以吏部與御史臺居多。這些人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確也不敢多過分,就是收收江南送來的奉承銀子,在三年一次的政績考核中,對他們多有包庇。
這才真叫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根據太子等人查到的秘密賬冊,這些人非但沒了官位,還得將收受的銀錢全部吐出。皇帝看在許多人確實為過盡忠職守多年,不曾抄家滅族,但京城,他們也呆不下去。在即將過年的歡騰氣氛中,他們攜家帶眷,垂頭喪氣地出京回老家。
江南同樣如此,幾個首惡,包括杭城前任張太守被抄家流放,另一些人,助紂為虐的或入獄、或丟官,貶官都屬于是幸運的。
如此一來,從江南地方上,到京中六部,空出不少位置,許多人的心思,便活絡了起來。
有位置的想更進一步,等位置的想坐上去。
趁著年節將至,這本就是收禮送禮聯絡感情的時候,一封封帖子如雪片般飛入秋府,有問候送禮的,有邀約赴宴的,也有要登門拜訪的。那些對秋墨語的嘲諷、對商琴的不屑全都丟到了腦后,一個個仿佛同她是結交多年的好友。
他們看重的,是秋墨語又立下大功,是他在皇帝和太子面前能說上話,是寄望于他能說幾句自己的好話。
秋墨語每日到衙中點卯上工,商琴則本身這次回京后就少以參加宴會,如今這些都帶著小心思的宴會或拜訪,她不客氣地統統拒絕。而那些送禮的呢,也簡單,她通過汐萍,找谷若虛派了一個鑒定師到府,所有的禮品按市價折成銀子,封同等金額的紅封回禮。
也經過這次,商琴封紅封的名號從權貴圈子傳到了平民圈,有好事者稱她不該封為“金劍夫人”,應該為“紅封夫人”。
汐萍將這事當作笑話說與她聽,商琴一點也沒覺得這是罵她“俗氣”,反而很是贊同。
“若是紅封夫人,皇上的封賞就會是紅封,我想買什么就買什么,而不是那把看起來華麗的金劍,只能在凈室里貢著,一點用處都沒有。”
商琴這番話在一天后傳到宮中,太子在處理政事的間隙,叮囑秋墨語。
“看著你家夫人,別把御賜的金劍典當了銀子。”
秋墨語點頭。
這事他從不敢輕忽。他敢說,若非第一天他便告知她那劍是御賜的不能有絲毫損傷,否則便可能被人作為把柄參本,她可能在拿到金劍之時,就已經將之送到當鋪去了。
劍,對她而言,只會是兵器。偏偏那柄金劍華而不實,連豆腐都切不開,只能用拍的,拍成豆腐渣。
商琴能拒絕大部分的拜訪,但有一些,她開大門歡迎,比如徐嬌嬌。
婚期將至,徐家人再不愿意,也得揚起笑臉準備婚禮,只是這笑容中難免帶了壓抑,徐嬌嬌在府里也郁悶,便來找商琴,散散心。
說起近日,因徐明明不在京中,便由護國公和世子親自入宮送彩禮,拜謝皇恩。為表慎重,加之外男不好入后宮,當日,老夫人和世子夫人也入宮拜見皇后與劉貴妃以謝恩。
昌平公主作為待嫁女,自然也要見見未來祖母與婆母。只是這段時間她正鬧性子,皇后請她不過來,便讓宮女領老夫人與世子夫人到公主殿去。
而這一去,差點沒把兩位長輩氣得暈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