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謫仙故地
王一得聽得阿黃啰啰嗦嗦喋喋不休述到此處,蹲下身子手摸狗頭后知后覺道:“這仙魔大戰可謂是狗血劇了,大結局當是邪不壓正,天蚌上人被鎮壓,仙人謝你狗血,贈你仙器,你大肚能容,以狗寶為虛器,儲藏這束仙絳了。”
阿黃狗眼看人低,先狂揺狗頭,又小雞琢米:“主公真聰明,都會搶答了!”
王一得:“你個老狗,你不把這天聊死你會死啊?”
“主公明察善斷,洞若觀火。奈何你前半段料事如神,后半段卻狗尾續貂!這束仙絳,小的卻是無處可藏,只能囫圇吞棗,笑納狗肚,卻煉化不了,到口的肥肉又不愿吐出,積年累月,如蚌受砂激,便生出了狗寶,自成空間,可納萬物。”
“我去!不愧是能吞日吠月的角,仙器都能被吞到你個狗肚里,暴殄天物啊!”王一得不由哀嘆。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天上不會白掉餡餅,伏諦聽坑人在先,王一得又得束仙絳在后,令他如阿黃般也生了趕鴨子上架上了賊船的感覺。
不想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順其自然隨他去吧,還是養足精神赴醉仙樓盛宴吧。
醉仙樓傍醉仙湖而建,和醉仙湖一樣,都是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仙醉仙李白而得名。
古醉仙樓是唐朝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朝開元二十四年,被后人譽為詩仙、醉仙、謫仙的李白攜妻帶女定居任州,常在酒樓日與同志荒宴。
醉仙樓青磚灰瓦,斗拱飛檐,甚是雄偉壯觀。
院子里小橋流水,松柏掩映,可謂古樸典雅。
樓匾為“詩仙醉圣”四個大字,字體道勁奔放。兩側楹聯是“豪飲吐萬丈長虹,醉吻涸三江之水”。
登樓眺望,醉仙湖桃花山山湖勝景盡收眼底。翠巒疊嶂,碧波如鏡,白帆點點,天水一色。正是“
把酒臨風看帶郭,千家何處青山留謝朓;
登高望遠指布帆,一片當年春水別汪倫。”
李白生于盛唐時代,唐朝是華夏歷史上道教的鼎盛時期,慕仙修道成為唐朝一種社會潮流。
李白終其一生更是浸淫道教至深。他終身學道,孜孜不倦,煉丹、受篆,甚至“余嘗學道窮冥夢,夢中往往游仙山”。他的詩作也被后人打上了“仙道”的烙印。
唐朝崇奉道教道家。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尊奉老子李耳老聃為其祖宗,四處立廟祭祀。唐高祖還特意下詔,宣布道教位在佛教先。太宗李世民也曾多次下詔,說“大道之行,肇于邃古”,道法可以“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而“佛法之興,基于西域,爰及東漢,方被中華”,因此唐太宗強調“自今已后,齋供行立,至于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高宗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天寶二年,加太上玄元皇帝號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時還設道舉科,主要考《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家經典。
任州市有青蓮街,浣筆泉街,都是與李白有關了。李白為詩仙,號青蓮居士,青蓮意謂清凈香潔,不染纖塵。在他小的時候,一首五絕《詠螢火》就顯露出他的道教情懷:
"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若飛天上去,定作月邊星"。
李白先是追隨一個叫東巖子的道士,隱居在蜀中岷山學道,靜坐時百鳥朝鳳,翩躚起舞。再后來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最后李白偶然遇到仙人司馬承禎,得其賞識,就跟著司馬承禎去了天臺山修煉。其《天臺曉望》曰:
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
在魯省時,道士蓋寰為李白造了個“道箓”,“道箓”就如現在的官方認證的畢業證書般,李白就有了正式的道教徒身份。
李白好道,其詩云:““十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謂我是方朔,人間落風星。”“安得不死藥,高飛上蓬瀛”。
他修道已臻甚高境界:
“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
身世如兩忘,從君老煙水。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
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后際,始知金仙妙。
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韓愈曾總結贊嘆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第二天晚上,鄧通成以私人身份在這醉仙樓宴請了王一得和京城來的號稱“京城四少”之一的安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