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怎么說?”,她回憶和她簡單的幾次交集,“在上次見到真人之前,只在電話里做過兩次采訪,都是等到她加班到家,挺晚了。”
言青川有一瞬間跑神。
不過短短三四年,市場形式變化之劇烈,而觀眾行為模式改變之快,接受程度之高,大概也只有回憶起來時,才難免咋舌。
第一次采訪馮鳳飛的選題是什么來著,她在腦海里過了一遍,大約還是“IP”的剛剛被包裝成一個概念,但還沒有完全制霸市場的時候。也就是說,所謂的“IP元年”前夕。
但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在當時已經成為趨勢,言情的仙俠的古裝言情的,當年的收視熱門背后,無一不是有個人氣頗高的網絡小說做背書。只是在IP概念還沒被徹底炒火之前,”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并不被作為一個宣傳點,甚至于還有意無意在弱化這個不夠“正統”的出身,沒被電視觀眾意識到而已。
而言青川不巧是個資深網文閱讀者,她很難不去注意到當中的連接。因此“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也就很自然地成為她上報的選題,而當時帶她的資深專題編輯恰好也是個“劇文雙擔”,兩人一拍即合,著手操作專題。剛剛試水自制業務,和老牌傳統影視制作公司合拍一部仙俠劇的黑貓工作室,水到渠成地成為她的采訪對象。
第二次采訪則更加順理成章。
網絡平臺與電視臺的權力關系,在之后的短短兩年里有了追平甚至顛倒性的變化。在黑貓影業成立,并推出自己第一個“電視劇質感”的獨播“精品網劇”(瞧,多么“古典”的詞匯)的檔口,言青川有了對馮鳳飛的第二次采訪。
言青川很快回過神,簡單和齊藍分享了那兩次選題策劃。
“你那還有存稿或者PDF的版面嗎?”,后者表現出興趣,“拜讀一下。”
她閃了齊藍一眼,“說什么拜讀”,原本只是嘟囔,想了想又沒忍住,“而且這種明顯性質很友好的采訪”,言青川說得委婉,“對你這類業內人士有什么拜讀意義?制片人對媒體說的話,肯定都是公關制定過的宣傳話術,有選擇和引導地給信息量,你一個局內人還能不知道這一套?”說著鼻子噴出個“哼”,“難不成還跟我瞎說大實話?”
齊藍聽懂她話里的微諷,默契地低頭笑笑,再抬頭,就是比較審慎地回應。
“你說的情況我沒法否認,是行業現狀,但我覺得這更像一種共謀吧”,齊藍沒遮掩他的調笑,“你既然通過公關聯系上采訪,其實就是默認了某個規則。”
言青川噘噘嘴,很快又換成咬嘴唇,沒吭聲。
他像被取悅了似的笑,繼續,“但你提的電話采訪的那兩次,時間節點上看,馮總在應對媒體上可能還沒有修煉得很純熟,或者像你說的”,齊藍再次調笑地看向言青川,“還沒有公關為她制定話術。那個階段,她更希望項目有高曝光,理念被專業媒體傳播出去得到認可,所以我傾向于前兩次采訪里,多少會有一些干貨和真心話。畢竟深夜電話,很容易走心。”
“額”,對齊藍最后那句不知道是玩笑是調侃的結論,言青川噎得一哽,她盡力回想當時的談話內容和氣氛,不得不說,還挺愉悅的。
“而且你的選題策劃,在當時應該是比較新穎的概念,如果切入角度好,相信你們聊得不會差”,他溫和地最后補充一句。
黑臉白臉都被齊藍一個人唱完,言青川聳聳肩,“有,就在電腦里,晚上到了我找給你”,她指指頭頂的箱子,示意電腦在行李箱。“
“你當時的觀點是什么?”,齊藍似乎對這個話題很有興致,“對IP改編的現象?”
她表情有些微妙,“做選題當然要盡量中立客觀”,言青川沒等他調侃,繼續,“當然,不帶觀點是肯定不可能的。當時”,她食指打彎橫過來,放在嘴唇間,“第一次采訪的時候,因為IP這個說法還沒流行,對這個現象我們沒有進行褒貶,更多討論趨勢背后的原因和操作上的問題。尤其當時我很關心哪些作品’好’改編這個問題,因為在市場狂熱囤IP之前,那幾部熱門改編劇的題材類型差異很大,原著的寫作風格也是千差萬別,所以除了馮總這個制片人,我們還找了有過相關經驗的編劇。”
聊得深入,言青川想起來的細節也越來越多。
“你猜的沒錯,那會兒的采訪對象好像都”,言青川頓住兩秒,但還是決定這么說,“比較真誠,雖然當時也覺得挺空,挺美化自己,給行為找合理性的,但對比近一兩年的假大空”,她表情夸張地挑眉,“實在得不是一星半點。誒你知道那個專門做數據整理,專門做網劇網綜網大的那個公號嗎?”
言青川說了一個名字。
齊藍點點頭,“我訂閱了。”
“專門做網劇行業垂直的公號少,基本現在的頭部、中腰部網劇的制片人都得在上面出篇稿子,真的,毫不夸張,多爛的作品,導演制片人都能說出花來。但你仔細看,不,都不用仔細看,那些話根本就跟ZF報告似的,毫無信息量,還盡是高大上的名詞和表達。”
一番話被她說得手舞足蹈。齊藍覺得好笑,伸手繞過言青川后背,從車窗臺上拿過保溫杯,倒了半杯蓋,遞過去。
她狐疑地接過,“為什么要給我倒咖啡?覺得我話多嗎?”
他催促她快喝,“怕你渴。”
“那就是嫌我話多”,言青川雖然這么說,但一口悶掉咖啡,把杯蓋塞回去之后,繼續,“我做選題那年大熱的幾部改編劇都是古裝或者架空一類,采訪的編劇就說啊,網文里的現代言情類做影視化改編很不實用,比如人物少且單薄,人物關系是個閉環,涉及到現實的部分真實度和邏輯性不高,反倒是架空仙俠,這方面要考慮的就少很多。這種話放在今天不會有人說的,只會無限美化和拔高他們選擇的故事。而且這兩年古裝不好做,現代戲前景更好,在我的閱讀體驗里,其實網文水準越來越高,但影視化的成品卻并沒有隨之有進步。”
“你說馮總當時正在操盤《粉墨》?”齊藍擰好杯蓋,”那她當時怎么看待這個項目的?”
“哈哈,她雖然也兜售了一個故事,大概是青春期的女兒向她推薦引發興趣,然后自己讀了小說覺得人物很貼合當下,什么不論什么年齡,對愛情的追求都是永恒的”,言青川一臉怪相,擠眉弄眼,“但相對實在地說了改編難度,比如男主角是典型的’孤高、淡漠、溫潤如玉’,但放在動態畫面里就會沉悶,所以要設計一些戲劇沖突,適當放棄人物特質。由此聊到原著作者的保護欲,從文字到影像的處理,還承認仙俠劇的拍攝成本高,壓力很大云云”,她感慨地長吁口氣,“現在看來都是很基本的認知,在那會對我來講還是很新鮮的東西。可現在這些基本認知大家都不談了,只說,’啊,這個房產中介題材,多么多么地貼近生活,解決民生問題,有許多城市奮斗者’,結果呢。”
即使沒有點名道姓,齊藍也意會到言青川嘲諷哪部劇。
“哦,對了”,她像突然想到什么,“當時平臺是不避諱談用大數據來選擇主角配置,情節、節奏設置的,甚至還是一種時髦,《紙牌屋》不就是大數據論的神級產物么。現在都不樂意說流量鮮肉這樣的詞了,也算一種對比吧。”
長篇大論地說完,言青川才真的感覺到有點口渴。從齊藍手里拿過咖啡,自己給自己盛了一杯。
“怎么都是我在說?”,她視線從杯沿上方看向齊藍,“來,話筒交給你了。”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9-10-22/5dadd7556a704.jpeg)
墨魚排骨湯
看到有朋友談到因為疫情“被動宅”的不適感,我好像就沒有。完全自洽,努力維持自律。 但自律仍免除不了被糟心的新聞悶到窒息的荒謬感。 航班取消后自動調整到晚班了,和爸媽膩歪了整天,也沒更新。有種混合著guilty和暢快的復雜感情…… (不過反正沒人看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