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如此。”鐘翰聲點點頭,又問,“那夫子們上課時講的內容,你是不是都掌握了?如此一來,你豈不是學不到新東西?”
“學生原來沒有系統地學過。夫子們說的內容,往往讓學生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收獲很大,要不然,也不會比原來有進步。”陸方諭道。
這是實情。
甲班現在的教學模式,有點像后世高三的復習階段,夫子們往往用很短的時間將他們教的那門四書五經快速地講一遍,便開始深入地剖析與講解,再聯系往年各地童生試的考題針對性地講,由點及面地拓展開來。
這種方式,進度很快,對于底子較薄的江景來說不怎么友好;但對于陸方諭卻全然相反。
原主因抄書的緣故熟讀課本;陸方諭在前世不光將四書五經都通讀過,還看過各種注疏,受信息爆炸影響,有著這時代人所沒有的眼界、豐富的閱歷和先進的讀書經驗,所有的這些東西都在這段時間被他融匯貫通起來。現在的他對四書五經的理解,是同窗們所不能比擬的。
他拿不準的是他的某些理解是否能在這時代適用。畢竟比時人領先半步是天才,領先幾步就成了瘋子。而在他沒有理解到的地方,又存在著盲區,也是他要彌補的。
現在夫子們的教學方式就正好替他把四書五經梳理了一遍,夯實基礎、彌補盲區、加深理解的同時,也讓他知道了他腦子里對四書五經的理解,哪些能用,哪些是不合時宜的。
因此,陸方諭對北山書院的教學模式真是再滿意不過了。
相比起來,姚家學堂的教學,就是純粹是浪費時間了。
鐘翰聲沒有說話,他站起來,走到墻邊那一排排放置到頂的書架前,從里面抽出一本書,遞到陸方諭面前:“這本書,你拿回去看。明日這個時候,你過來,我考考你看得如何。”
陸方諭接過書,看到上面寫著《四書疑解》四個字,書的薄厚跟《周易》、《尚書》差不多,如果字寫得不是特別大的話,估計這本書的字數在二萬五千字左右。
他施了一禮,接過書,應道:“是。”
鐘翰聲便揮了揮手:“回去吧。”
陸方諭又行了一禮,方退了出去。
劉夫子早在他坐到小杌子上時就退了出去,也不知去了哪里。
陸方諭沒有尋他,徑自下樓,朝前院走去。
他繞到旁邊的回廊上,沿著回廊朝前走,沒走幾步,就聽到身后傳來熟悉的聲音:“方諭,陸方諭。”
他轉頭一看,便見江景跟甲班的幾個學子從宿舍那頭走了過來,后頭還跟著鐘容頌和顧青卓兩人。
見陸方諭停下腳步,江景快速跑了出來,奇怪地問:“你怎么從里面往外走?”
“昨日看榜的時候我才發現里面這么大,便進來逛逛。”陸方諭道。
那本書,他擔心遇上人被人問起,徒增麻煩,下樓的時候就藏進胸口里了。冬天的衣服厚實,在胸口放上一本書,完全看不出來。
這個理由可以的,江景和幾個同窗也沒懷疑什么。一行人穿過二進,到了教舍里,各自坐下來讀書。
陸方諭則遮掩著從胸口里掏出那本書,翻開看了起來。
明早鐘翰聲就要考他,他白天還要上課,晚上回去也快天黑了。所以他只能抓住今天的一切空余時間看書。
正當他聚精會神看書的時候,忽聽江景叫他:“陸方諭。”
他側過臉去,就看到江景微紅著臉,有些不好意思地問他:“那個……我想問一下,我能把我抄你的筆記借給邱慶春看嗎?”
坐在江景近旁的,一個是陸方諭,一個就是邱慶春。陸方諭外宿,又一向喜歡獨來獨往,邱慶春卻是個性子和善的,江景平素便跟邱慶春玩,兩個人去哪兒都在一起。
昨晚江景回家一趟后,回到書院,就看到邱慶春情緒低落,他就忍不住跟好友感慨了一番,說要不是陸方諭的筆記,他肯定也考得很差。
邱慶春坐在他們前面,后面兩人的對話他都聽得見,自然知道江景借陸方諭的筆記抄。
只他因家貧,為人有些自卑,陸方諭平日又表現得不愛搭理他的樣子,他沒跟陸方諭說過話,便不好意思向陸方諭借筆記。
現在他考了個倒數第一,面臨要被退學的危險,所以也顧不得別的了,想要借江景的筆記看一看。
江景覺得自己都是抄陸方諭的,不問陸方諭一聲就冒然把筆記借給他人,不妥,便說問過陸方諭再說。剛才人多嘴雜,他便忍到了這時才開口。
陸方諭愣了愣,轉過眼去看向邱慶春,就見邱慶春靦腆地站了起來,朝他深深一揖,小聲問道:“陸兄,我能借江兄的筆記一觀嗎?”
他們這番動靜,自然落到了鐘容頌耳里。
平時三人坐在后面,江景借陸方諭筆記的事,鐘容頌自然是知道的,他其實也很好奇陸方諭的筆記是怎么記的。
聽到這話,他轉過頭來,朝陸方諭的桌面上看去。
陸方諭桌面上攤開的那本《四書疑解》的內容,就落到了鐘容頌眼里。
看清楚那上面的內容,鐘容頌悚然一驚,抬眼朝陸方諭看去,目光銳利:“這書哪兒來的?”
陸方諭正要回答邱慶春的問題,聽了這話愣了一愣,旋即眉頭一挑,看向鐘容頌,語氣淡淡:“你去問劉夫子便知。”
說著,他不再理會鐘容頌,對邱慶春笑道:“沒問題,你盡管看就是。”
邱慶春感覺到陸方諭和鐘容頌之間的氣氛有點不對,他趕緊道了一聲謝,就坐下了。
陸方諭斂了笑容,低下頭繼續看自己的書。
鐘容頌見他這大大方方的樣子,皺眉想了想,沒有再問。看到顧青卓回頭看向他,他搖了搖頭,示意沒事。
他們之間的眉眼官司,陸方諭完全顧不上,他已經沉浸在書里的世界里。
他發現,這本書比他看過的所有注疏都合他的味口,這里把他在學習四書時遇到的問題都解答了一遍,而且引經據典,拓展了很多知識,讓他忍不住磨墨,要把書中提到的幾本書的書名都記錄下來,到時候想辦法借這幾本書來看看,以加深自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