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加隆
按照羅琳自身設定的《預言家日報》5納特價格,英國巫師3000人,那么《預言家日報》年銷售額按人手一份來算是5*3000*365/29/17,大概在英國本土的年銷售額上限在11105加隆。但是按照羅琳的設定情況,就算巫師界都是3口之家,實際上日報能達到一戶一份的訂閱量都算是牛逼上天了,實際可能年銷售額不到3702加隆。
赫敏父母是牙醫,英國國民醫療保健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服務的牙醫絕大多數是自雇型,一般年薪在60000至120000英鎊之間。
受雇于NHS初級醫療基金會(Primary Care Trust)的牙醫,主要為各社區提供服務,年薪在36000至78000英鎊之間。
牙醫咨詢專家的年薪在73403至173638英鎊之間。
醫生這個行業年齡越大收入越高。按照原著時間91年赫敏入學時,父母起碼35歲左右,21歲大學畢業,從業10~14年,兩人年收入10~15w英鎊稅前這個水平應該都算低估了,按照這時候的匯率1加隆約5英鎊計算,大概年收入2-3w金加隆。兩人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是預言家日報社年銷售額的2到3倍之間。但是這個時候,麻瓜的報紙價格應該是在50-30便士之間,直到95年一份報紙才下降到5便士(參考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的價格戰)。在此可以目測,本身羅琳在設定時,便士對標的就是納特,西可對標先令,加隆對標的英鎊,結果自己對金融并不了解,加上出名前收入低,對其他職業收入心里沒數,金融貨幣體系設定崩的一塌糊涂。
90年代的英鎊購買力大概只有80年代的一半多一點,也就是說物價上漲快翻倍了。
80年代英國經濟動蕩較大,英鎊兌美元匯率最低點超過1:2,最高點0.915:1。購買力的話,英國本土1英鎊能買不到6磅的冷凍雞肉,5品脫牛奶或者5打(60個)雞蛋。好久沒科學上網,特意找國外朋友幫忙查了一下,感謝REO的幫助。
匯率最高點在80年代中期,85年2月1日也就是前面說的0.915英鎊兌1美元。
國際金價
1980年——1999年,經歷時間為19年,黃金價格從850美元下降至251美元。
1983年初,由于美國降低貼現率,美元疲軟,產油國對油價一時未達成協議,一些發展中國家債臺高筑,加上貴金屬白銀漲價等原因,黃金價格繼續了上年第四季度的升溫。倫敦市場金價1月初為每盎司450美元,2月15回升至509.25美元的全年最高點,10月以后,金價再度疲軟,12月16日,紐約金價跌至每盎司372美元。
1984年--1987年,世界黃金價格只在低水平上動蕩。
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后,黃金價格觸及486美元的峰頂后便一路下滑。
1997年,西方各中央銀行有秩序地消減黃金儲備,令金價再度下跌至324.75美元,為198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1998年初,國際市場黃金價格每盎司279.5美元,跌破280美元的大關,創1979年6月29日以來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