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和親
因著陶新月的要求,喬佚需出任送親使者,索性次日一早便換了朝服上朝去了。
在太長公主和親一事上,太皇太后、皇太后立場一致,都是巴不得和親隊伍快快出發的;
因此梁師贊在朝上將這事跟太皇太后一提,太皇太后就點頭同意了。
至于那什么“密詔鎮北侯回京”算不算罪,皇太后梁師贊是這么說的。
“哀家與太長公主乃閨中密友,自問對太長公主性情還摸得到幾分。太長公主對和親之事有些抵觸,說來說去還是心結未解,因此秘密召了鎮北侯回京,這既是為太長公主余生歡顏,也是為大成江山安穩……當然了,終究是哀家擅作主張了,哀家認罰。”
可您是皇太后啊,誰能罰您?
皇帝還小,又沒親政,這會兒坐在龍椅上正打著盹;
而太皇太后呢,太皇太后都點頭認下您的功勞了,難道還能過河拆橋,真罰您不成?
您是人人贊譽的功臣,要真罰了您,那太皇太后得失多少民心?
不劃算,真不劃算,皇太后您這一招真是高,高!
年邁的郭國公手拿朝板不停地抖,抖了半天,抖出來一句話,“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法,此事功過相抵了,太后娘娘也不必往心里去。”
珠簾后皇太后感恩戴德,朝堂下郭氏派系的官員羞紅了臉。
老國公倚老賣老不要臉,抹殺了皇太后功勞還大言不慚,真是叫我等開眼。
隨后,一把又尖又細的太監嗓高聲唱道:“著鎮北侯喬佚為送親使者,護送瓊英太長公主前去西南,和親周堯,即日出發……”
喬佚正準備領旨,朝服都撩起來了,忽聽殿外傳來長長的一聲“報——”
“西南八百里加急軍報:桀王周莫叛變,出爾反爾,于八月十四攻陷昭陽府并大肆jian掠,屠盡民兵、官府屬官及其親眷共近三萬之數。”
“什么!”太皇太后郭氏驚得站起,然而氣極脫力,又狠狠一下跌坐到軟塌上,“周莫……竟敢屠殺官兵?”
“母后,保重鳳體。”同在珠簾后的皇太后梁師贊忙扶住了太皇太后郭氏,一邊遣了人去請太醫,一邊問朝臣:“周莫叛變,西南百姓水深火熱,眾位卿家可有良策?”
堂下朝臣們慌的慌、亂的亂,有的哭爹、有的喊娘,悲憤聲、咒罵聲此起彼伏,但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相同的想法:咱年輕的皇太后可真鎮定!
其實,梁師贊沒那么鎮定。
她臉發白、腿發抖,扶著太皇太后的雙手冰涼透骨。
西南戰事再起,可派誰去應戰好?
郭顯仁?
可郭顯仁才剛加入兩沅戰場。
兩沅戰場主力是郭家軍二十萬,可郭家軍本是水軍,不擅陸戰,驟然深入內陸與二十萬建元軍、六萬周義軍作戰,無論兵力還是戰力,都不占優勢,幾次對戰下來,皆無大勝。
此番郭顯仁帶著的兩千火藥軍加入抗戰,乃是雪中送炭,不可遠調。
鎮北侯喬佚?
可喬佚手底下的兵也不能動。
北越屯于西北邊境的八十萬大軍仍在,留著那三十萬喬家軍是備戰的,若此時貿然抽調,叫北越那邊察覺了,趁虛興兵作亂,只怕整個西北都要讓北越吞了去。
再說了,現今周莫麾下兵力遠勝之前,一萬五千神騎兵、六萬精步兵,又是以逸待勞,若要開戰,沒個十萬以上都別想將它拿下。
可不管喬家軍還是郭家軍,誰調得出十萬兵?
沒有兵,還想贏,除非……
有火藥!
這樣的顧慮、這樣的想法,不僅梁師贊想到了,喬佚也想到了,連朝堂下那些看起來手足無措、只知道哭哭啼啼的朝臣們也都想到了。
可誰都不敢說。
之所以不敢說,是因為都不知道火藥怎么造。
火藥第一次出現是在沛寧府,都說是由那個酷似瓊英太長公主的刺客夏荷發明的。
可刺客夏荷把造火藥的方法教給了董志林、郭顯仁,這事卻沒人知道。
董志林去北越了,沒有開戰,沒有火藥用武之地,旁人是連董志林會造火藥都不知道。
至于郭顯仁,他有私心,他想把造火藥的功勞留給成雪融,因此每拿出一個火藥,都說是庫存、是刺客夏荷所造。
這會兒,滿朝文武都以為會造火藥的就是那個刺客夏荷。
可是夏荷呢?
她死了。
再怎么巾幗不讓須眉,終究是過不了情關,就那么被桀王給破了心防,將要倒戈叛國把造火藥的方法教給桀王的時候,郭顯仁派人去將她殺了。
也就是說,火藥已經失傳了。
曇花一現難再復的東西,就算威力再大,朝臣們也不敢提啊。
但鎮北侯敢提。
他出列,“微臣請纓南下抗敵。”
“好,好。”梁師贊激動道:“鎮北侯忠義勇武,其心可嘉。”然話音一轉,又道:“只是,那兵馬……”
何來兵馬?
西南戰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兵馬。
如郭顯仁,他就只帶了一個參將下西南,可說是光桿將軍了,全靠在當地收編民兵、操練士兵,借助火藥的威力抵抗周堯軍。
而如今的西南呢,民兵被屠沒了,火藥也失傳了,周堯軍兵馬還更多了。
朝臣們想想都幫鎮北侯牙疼。
然而鎮北侯無畏無懼,昂首凜然道:“兵馬……若有,盼早至西南,若無,微臣愿與西南共存亡。”
“鎮北侯之心,哀家懂……”梁師贊動容道。
共存亡,他要赴西南,與融融共存亡。
周莫明明已經請了罪、稱了臣,朝廷也答應了他的求娶,他卻無緣無故、出爾反爾,又是占領城池、又是屠戮官兵,這其中疑云重重,令人百思不解。
他為何叛變?為何要攻打昭陽?
會不會是他發現的融融詐死的事,知道融融正在昭陽,攻打昭陽只是為了找出融融?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周莫其人狠辣偏激,不能全以常人度之。
為了一個死去的刺客,他都把主意打到堂堂一國公主身上,為此不惜撕裂與建元帝的聯盟,俯首稱臣,請罪求娶。
若叫他知道這刺客根本沒有死,為了得到這刺客,他會有什么不敢做?
喬佚也是想到了這一點,因此十萬火急要下西南。
但也是因為想到了這一點,因此雖然心急,卻不心亂。
雪兒她,理當無恙。
周莫攻城是為了找她,若是找到了,也不會屠兵了。
以她的性子,是寧愿死都不會讓周莫屠兵的。
而對付周莫,她就用自盡這一招,夠了……
既然成雪融性命無礙,那上竹桐山尋求生機之事還得繼續。
喬佚想了想,便道:“還有太長公主和親之事……”
“周莫都叛變了,還和什么親?”珠簾后,太皇太后郭氏蹭一下站起來,怒問。
“和親之事,關乎太長公主自身,微臣認為,當請太長公主上殿來問一問。”
不說為什么要問,也不說該怎么問,就說問一問。
但聽著的人都明白了。
太長公主之所以能同意和親,是因昨夜鎮北侯親自去凝雨殿勸了一番,也不知鎮北侯到底是怎么勸的,看起來似乎信心十足,堅信就算周莫叛變,太長公主仍愿和親。
太皇太后郭氏也是能想明白這一點的,于是臉色有點僵,遣了人去,“去……請太長公主上殿來,問一問。”
.
百里云帆自覺無力應對滿朝大臣,因此借口身體不適,不肯上殿,只讓前去問話的小太監傳達了她的意愿。
“值此國家風雨飄搖之際,兒臣愿挺身而出,為國效力。”
至于怎么個效力法,她沒說。
倒是皇太后聰慧、鎮北侯多智,二人甚有默契,你一句我一句的,就敲定了太長公主下西南的意義。
“桀王反復,其中必有隱情,太長公主牽涉其中,乃眾所周知,由太長公主下西南,定有能效力之處。”
“下西南并不是一定就是和親,融融她騎射過人,就是赴西南督戰也是夠格的。”
“聽聞太長公主生母辛貴妃就來自西南行省,太長公主至情至性,見西南落難,前往抗戰也合她性子。”
珠簾后,太皇太后郭氏一聽這話,猛一下睜開了眼。
融融的生母,辛貴妃……
是啊,那就是個至情至性的厲害人物,她的女兒又怎么會差呢?
“去吧,去吧。”太皇太后疲憊地閉上了眼,“就聽融融的,由她去吧。”
.
陶氏母女充分發揮了“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大不要臉精神,果真什么都自己拿主意,而且拿得一塌糊涂,比如自作主張、廣告天下說自己南下是為和親。
成淮帝留下遺旨令公主和親時,周堯國乃屬大成朝臣屬國,且桀王周莫是下一任周堯王的有力競爭者,派個公主去和親,有點拿捏周堯皇室的意思。
后來周莫反了又降,在請罪之后求娶公主,大成朝同意和親,又有點安撫的意思。
可都這會兒了,周莫降了又反,狠狠呼了大成一巴掌,大成公主還這么上趕著要和親,就有點求和的意思,太把自己看輕了。
梁師贊收到凝雨殿那邊傳來的這個決定時,氣得不行,太皇太后差人來問了,滿朝文武也上折子了,都問太長公主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呢?
梁師贊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直到看到鎮北侯送過來的密信,她才算明白。
原來,那假公主路上要詐死,她懷的是坑死送親使者喬佚的惡毒心思。
而喬佚的對策也很簡單:她死,我也死。
你要我“護送不力”,想害我闔族性命,我反借你的力,來一個“舍身護主”,為我闔族再掙一個庇護。
有皇太后在上頭壓著,你詐死的過程如何、我護主的過程如何,全不重要,歷史都在當權者手里。
梁師贊讀著喬佚的密信,萬千思慮轉過后,只覺得對喬佚和成雪融二人很是羨慕。
一個舍了天女之尊,一個棄了公侯之貴,在為家為國盡了全力、俯仰無愧于天地時,能攜手余生,最是幸福。
這是梁師贊終其一生都求不得、放不下的。
“……融融,但愿你能幸福……”
梁師贊眨眨眼,壓下眼底潮熱,提筆給梁詢寫信,“調勇武門客若干人,隨鎮北侯南下抗敵。”
又動腦筋給“公主和親”披了個完美的外衣:和親是假,行軍是真,此次跟隨太長公主南下和親的奴仆雜役全是從皇宮禁衛軍、皇城兵馬司里挑選出來的武士,這兩千人將打著和親的名號前往西南抗戰。
由此,滿朝文武盛贊瓊英太長公主聰慧英勇,并于八月十七清早,揮淚送別和親隊伍。
.
喬佚的死忠粉李鉞鉞混在送親隊伍中;
族長大人的腦殘粉阮力其……哦,離開了六合記,應該叫力其什了,也混在送親隊伍里;
還有一批老熟人,梁詢遣過來的太尉府門客嚴惟中等八人,也混在送親隊伍里。
這十數人組成一支小隊伍,簇擁著喬佚,喬佚一出了京畿地界,就跑去跟陶氏母女攤牌道別。
“西南戰事吃緊,我們先走一步。”
“不許走!”百里云帆尖聲嘶吼。
“白常明,你是送親使者,你怎么能撇下本公主不管?這是死罪!你信不信本公主寫信給太皇太后、皇太后,告你的狀!”
當著他的面還口口聲聲“本公主”,喬佚真覺得百里云帆腦子壞掉了。
他只冷冷掃了百里云帆一眼,就轉身,走了。
“阿允……”陶新月上前來摩挲著百里云帆的脊背,安撫道:“隨他去吧,我們正好慢點走,等等戴充父子。”
戴充父子作為成淮帝生前最信重的道士、道童,在成淮帝死后,被梁師贊刻意安排了去為成淮帝守靈。
可以說,是被變相地監禁、看管了起來。
此次陶氏母女離京上竹桐山,正是用人之際,也是做了再也不回來的打算,因此聯系了戴充父子,讓他們詐死,也跟著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