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奔涌不息,在明朝璀璨的星空中,劉伯溫無疑是最耀眼的那顆星辰。民間野史里,他的名字總與諸葛亮并肩而立,那句“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后世軍事劉伯溫”的諺語,如黃鐘大呂,在歲月中久久回響,傳頌著兩位智者的傳奇。
諸葛亮身為劉備帳下首席謀臣,以神機妙算、鞠躬盡瘁聞名于世,助蜀漢在亂世中謀得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是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的肱骨之臣,同樣擁有料事如神的智慧與文韜武略。他不僅輔佐朱元璋橫掃群雄,還參與修建北京城,主持規劃十三陵、山海關、天權城等宏偉建筑,其功績如巍峨豐碑,矗立在歷史的長卷之上。更令人稱奇的是,傳說中他們皆通陰陽之術,能運用超自然力量,仿佛是上天派往人間的神使,為歷史增添了無數神秘色彩。
劉伯溫的一生與朱元璋緊緊相連,當二人相遇時,他已年近半百。歲月沉淀下的不僅是智慧,還有他傳奇的經歷。
劉伯溫自幼熟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潤,廣泛涉獵天文、地理、軍事、文學等知識,很快成長為憂國憂民、抱負遠大的青年才俊。但從25歲到50歲的25年間,由于受到腐朽沒落勢力的排斥、誣陷和打擊,仕途坎坷,壯志難酬。直至1360年,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爭,憑借政治謀略和杰出才干,很快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創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劉伯溫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協助朱元璋,運籌帷幄,首戰龍江,再戰鄱陽,打垮了陳友諒,接著揮師東下,平定張士誠,由此東南安定,為大明王朝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二是協助朱元璋,親力親為,營建新都、制定律歷、復興科舉、整肅紀綱,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及其鞏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當劉伯溫的靈魂寄居于劉赫杰身邊后,通過劉赫杰所讀的《王陽明傳》,這位前朝智者也知曉了王陽明的存在。命運的絲線,在這一刻悄然交織。而王陽明,這位后世的心學大師,對劉伯溫的事跡早有耳聞,內心滿是崇敬。他生于1472年,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余姚人。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學不倦,成就卓著。
在一片氤氳著神秘氣息的空間中,王陽明恭敬而立,目光中帶著幾分期待與忐忑,向劉伯溫稟報道:“回稟太師,當年我身死之時,滿心皆是遺憾,恨自己的能力未能達到太師的境界。于是,我對著量子量血靈珠立下誓言,渴望能尋覓到您的靈魂。只是世事無常,一直未能如愿。無奈之下,我將靈魂封存于量子糾纏血靈珠中,只為等待與您相見的這一天。”他的聲音低沉而誠懇,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這位前輩的敬仰與渴望。
劉伯溫聽聞此言,爽朗的笑聲回蕩在四周:“哈哈哈哈……好,好好!”他手中的鵝毛扇輕輕一指王陽明,眼中閃爍著光芒,“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批評《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說孔明先生‘多智而近妖’。我劉伯溫又何嘗不是如此,后世的諸多傳說,也將我扭曲得厲害,雖不至‘近妖’,卻也是‘多智而近怪’。可與那為蜀漢五伐中原、耗盡心血的諸葛亮不同,我雖心向大明,卻終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不甘啊!今日能與我大明王朝偉大的心學家、哲學家、軍事戰略家陽明重逢,想來是上天的安排。既然如此,你就從今日起帶著量子糾纏血靈珠重歸本太師,隨我一同重振當年威風,再次名垂青史,你可愿意?”
劉伯溫的話語中,既有對過往的感慨,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他們攜手共創輝煌的畫面。
然而,王陽明卻微微皺眉,神色堅定地回應道:“這……回稟太師,恐怕不能如您所愿了。如今我已有新的人生選擇,我愿將畢生智慧奉獻給與我志向相同之人,共同成就一番大業,無法再為太師效命了。”他的語氣不卑不亢,字字清晰,展現出自己的堅持與信念。
劉伯溫臉色瞬間陰沉下來,怒喝道:“放肆,豈有此理!你竟敢違背本太師命令?可知道違抗本太師命令者,該當何罪?”他的聲音如雷霆般震耳,眼神中滿是威嚴與憤怒。
王陽明毫不畏懼,據理力爭:“我們身處不同朝代,太師的命令于我而言并無約束之力,也無法讓我承擔罪責!”他挺直腰板,目光堅定地與劉伯溫對視,毫不退縮。
“既然你明白,那今日便休想離開這西施壺!”劉伯溫目光如利劍般刺向王陽明,語氣冰冷而決絕,周身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氣息。
回溯歷史,劉伯溫原名劉基,作為明太祖朱元璋開創明朝的首席謀臣,他堪稱是一位全才。博通經史子集,精通象緯之學,擅長卜算推演,對陰陽五行之術更是駕輕就熟,用兵作戰如臂使指,神機妙算。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更是明朝當之無愧的開國元勛,后人尊稱他為劉文成、文成公。當時的人們將他與諸葛亮相提并論,稱其為“明代的諸葛亮”,足見其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身份更是充滿了奇幻色彩。他本是天庭的天神,擁有通曉古今、未卜先知的超凡能力。
元末明初,人間戰火紛飛,百姓深陷水火之中,苦不堪言。玉帝憐憫眾生,便派遣劉伯溫轉世,協助人間皇帝安定天下,并賜予他斬仙劍。這把仙家法器威力無窮,可號令四海龍王。
龍王年事已高,無力征戰,便指派自己的九個兒子——老大赑屃、老二螭吻、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老六蚣蝮、老七睚眥、老八金猊、老九椒圖,跟隨劉伯溫一同平定天下。
劉伯溫和九子齊心協力,一路披荊斬棘。他們助朱元璋平定戰亂,打下大明江山,又輔佐朱棣登上皇位。然而,就在他們準備返回天庭復命時,明成祖朱棣卻動了邪念。他深知劉伯溫和九子的身份,心想若能將他們永遠留在大明,必定能保江山千秋萬代。
于是,朱棣設下一計,打著修建紫禁城的幌子,從劉伯溫手中取走斬仙劍,企圖以此號令九子。但九子豈會輕易屈服,并不聽從朱棣的命令。
朱棣見狀,又生一計,他與九子約定,只要老大赑屃能馱走記錄先祖功德的石碑,就放九子離開。
赑屃向來力大無窮,善于負重,擁有背山馱峰的本領,便毫不猶豫地背起石碑。可誰知,這塊小小的功德碑,他卻無論如何也馱不動。原來,“功德無量”,這石碑承載著先祖無盡的功德,豈是凡力可動?其余八子見大哥被石碑壓住,無法掙脫,便毅然決定留在人間陪伴大哥。他們立下誓言,永遠不在人間現出真身,從此化作神獸雕像,守護著這片土地。
后來,劉伯溫得知此事,心中怒火沖天,憤而返回天庭。
朱棣深知自己犯下大錯,追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也為了贖罪,他便讓九子在人間各司其職。如今,在民間的許多建筑中,都能看到化用九子形象的雕塑,人們以此祈求祥瑞,期盼平安。
而王陽明,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同樣是一位驚才絕艷之人。他不僅是思想家、文學家,更是明代杰出的哲學家和軍事家。他上通天文,下察地理,神機妙算,無所不知。
正德年間,王陽明在兵部尚書王瓊的賞識與提拔下進入仕途。
王瓊慧眼識珠,看中王陽明的才干,將他推薦為御史,巡撫各地。
也正因如此,王陽明才有機會在平定江西叛亂、寧王之亂等諸多戰役中大展身手,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智慧謀略。他創立的“心學”思想體系,積極追求個性解放,沖破了“理學”的傳統觀念,在封建社會后期產生過重要影響,堪稱學界巨擘。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題,沖擊了僵化的程朱理學,最終集“心學”之大成,開創了著名的“姚江學派”。其“心學”學說的思想本質是強調個性化的發展、個人意愿的尊重及個體創造力的調動,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此刻,跨越數百年的時光,劉伯溫和王陽明在這神秘的時空相遇。面對劉伯溫的命令,王陽明又怎會輕易低頭?他忽然站起身來,眼神堅定,聲音鏗鏘有力:“太師,如今的天下,早已不是我們曾經的大明王朝。你不再是當年的太師,我也不是往昔的心學家。你既現身于此,想必是在劉赫杰的量子虛無血靈珠之中。你與劉赫杰的關系,與我無關,你也沒有資格命令我為你做什么!”
劉伯溫惱怒不已,怒喝道:“放肆,你竟敢對本太師如此說話?”他的眼中怒火熊熊燃燒,周身散發著強大的威壓。
王陽明卻依舊鎮定自若,緩緩說道:“太師,如今你我都是亡魂,你不必如此惱怒。我尊重你,是把你當人看;如果我不尊重你,在我眼里,你也不過與我一樣,只是亡魂罷了,又有什么可神氣的?”他的話語不溫不火,卻如同一把利刃,直擊劉伯溫的內心。
劉伯溫怒極反笑:“好你個王陽明,你可知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我當年提出的。后來竟然被你引用,還成了你的心學觀點。像你這類人,根本就是大逆不道,還有何顏面存于世上,再見你的先祖?”他的斥責聲如狂風暴雨,想要以此壓倒王陽明。
王陽明沉默片刻,心中思緒萬千。他深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確源于劉伯溫,自己只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和延伸。在講學過程中,他多次闡述這個觀點,學生們也覺得意義重大,便在《傳習錄》中多次記錄。久而久之,這個觀點便被認為是他所提出。然而,他心中也有自己的堅持,學術的傳承與發展本就如此,又何來大逆不道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