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且說一連相持七日七夜,蜀兵行坐盡皆打盹,多半中是民壯之丁素無職役者,白晝偃仰而睡,端木羽親自鞭之。
百姓道:“朝廷舊規,民家輸納錢糧以養軍兵,軍兵則保地以衛百姓。今賊寇臨城,軍兵尚不能退,而打吾無用之民乎?”
端木羽道:“不過叫你相幫守城,拋打磚石,不是上陣對敵,何敢違忤官府?”欲將出言者治罪。
眾官將道:“今胡齊兵強盛,且多更迭,晝夜無苦,我眾疲倦,以致困睡,罪打百姓,實亦無辜。念今之計,惟求救武川城,權緩一時之急,再往京城奏請大軍來此,方可破賊,以成眾軍之功。若還只此死守,必定難支,恐至誤事。”
端木羽道:“今吾被圍未及十日,便有許多言議?”復諭兵民,令其嚴守。
眾副將又道:“端木參軍偏執己見,不肯求援,倚恃城堅是也。倘或胡齊兵暗掘地道,立見被陷,豈有以一孤城而能抗拒強兵?”
至十日外,鐘離安歌見守兵漸漸怠惰,嘆恨不息,遂親自往各寨,增添鍬鋤之類,換兵挖掘,四處皆通,盡來回報知會。
安歌乃命四將帶兵潛往,道:“但聽投石車一響,即便涌出,待其來拒你等,我眾又從打壞處登城,自不能支矣。”
眾將得令,乃各門大豎云梯,架上投石,十余萬大軍悉集城下,周圍環數十里,喊聲震地,蜀兵無不震栗。
端木羽之族弟端木榮道:“胡齊兵今日方有攻城之意,算準吾城中兵民疲敝也。”
端木羽道:“弟往東北二門,我往西南二門,命壯者守戰,弱者搬磚運瓦,拾石上城。今日退得他此一陣,他則再不敢來攻,五日內救兵到矣。”于是兵皆上城守護。
胡齊兵將大石投打向城垛、城門而去,聲似天崩,百里地土震動。端木羽乃去親自巡看,被壞者數處,令人謹守莫離。正在調點,慕容鴻山引兵數百,從東門地道中涌出,端木榮急去阻殺。
北門內太史宣又從地道中起,殺來相合,正見慕容鴻山與端木榮相戰,太史宣揮大錘如風打至,端木榮心慌欲走,被慕容鴻山一刀砍中左腿,翻身落馬,軍士亂槍刺去,死于非命。
將殺近城門,軍人飛報端木羽,端木忙下城來退二將,申屠伏都、司空尹又皆涌出,直殺至西門,被申屠伏都手揮大斧奮勇亂砍,死者百余,蜀兵奔潰。
申屠伏都另去砍鎖,端木羽自至,三人戰于荒基。忽報東門胡齊軍入,兵士殺死過半。端木羽憤欲殺退齊將,西門內宇文戰、皇甫冉領兵突入,端木羽知事已壞,繞城而走。聞東門胡齊兵進內,遂乘亂棄家小輕身逃去。
夏侯曉敬在北門轉至,見一將帶領兵人百余望東而走,知是端木羽,乃不入城,策馬去追。端木羽走有四五里之程,見背后一員大將身騎高馬,手執長槍,威如熊虎,將次趕近,端木羽連策其馬,走之不去。
夏侯曉敬大喝道:“賊子休得亂走,夏侯將軍特來捉你!你今城破而逃,家眷盡皆在內,豈可棄也?及早下馬投降,吾主仁德遠播,猶能饒爾不死,休得自誤!”
端木羽道:“吾乃大國命臣,不能保守城池,理合回朝起兵,復地滅賊,休得胡言!”乃不顧而去。
夏侯曉敬策馬逼進,端木羽只得舞雙刀回馬合戰,夏侯挺槍橫刺入懷,端木羽抵當不住,放馬又走。夏侯再追去,不上百有余步,及于背后。端木大驚,轉身再戰,盡命竭力,不當二十合,雙刀俱被打落。夏侯曉敬趕進,生擒過馬,馳至泰州城下。
忽見皇甫冉追趕司徒康仲之子司徒弘樂來至,夏侯曉敬大喝一聲,響如雷震,司徒弘樂大吃一驚,帶馬側轉,思走別路,被皇甫冉橫截而去,活捉過馬。二人并轡入城。諸葛琮、鐘離安歌等禁止殺戮,將及出榜安民,只見二將捉拿端木羽、司徒弘樂而至,眾皆大喜,無不稱賞。
于此攻下泰州,安撫百姓,元帥諸葛琮命將圖籍并械端木羽、司徒弘樂上段覃城報功。大排筵席,宴賀諸將,犒賞三軍。
諸葛琮與眾議道:“今得泰州,西北之地可望矣。還有宜州一郡,系西北界域,不可不取。其地東瀕宜河,西臨泰克山,地勢廣闊,實南北要沖之勝,取此可以壟斷西北要郡矣,當疾圖之,免被蜀兵來抗協守,動搖又難。”
鐘離安歌道:“吾使細作探之,此郡非比他處,太守宇文世貞乃蜀前太師宇文明卿之后,極多詭計,善于用兵,與守將總兵真田正遠為男女姻戚。副將白石景明亦有彪虎之勇。參軍南宮宏之善使雙槍,文武全才,計謀深遠。又聞知前時蜀將海棠子均與端木錫也奔逃至此城中。此數人皆將門之子,又有智勇,非他郡將官之可比也。還當別圖之,斯則未可輕忽。”
諸葛琮道:“軍師識高量廣,素不見怯,前者數郡,謀有哈拉克、百里嵩、慕容呈、端木羽,武有司徒琿、越前有諒、端木錫、二司徒之勇,尚且慨然而進,今何畏此數人而遲疑乎?何況端木錫二人更是手下敗將也。”
鐘離安歌道:“非我見怯,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欲取此郡,非比小可,若其不能成功,恐貽世人笑話。”
諸葛琳道:“以吾大齊之軍,自起兵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何懼真田正遠、白石景明二豎子哉?”
安歌道:“非也,但恐諸將恃吾屢勝,志驕而忽,故此猶豫耳。”
宇文濤道:“軍師休慮!吾與琳將軍二人愿領前部,先擒二人,以報委用。如不成功,愿納還先鋒之印,求為步卒。”
諸葛琮大喜,即聚眾諸將佐分付道:“宜州乃吾北境要處,不得不取,非吾妄舉。汝諸將等欲取封侯,名標史策,正在今日。古云:不探虎穴,焉得虎子?各當齊心協力,共建不世之勛。”眾皆應諾。
諸葛琮即點選精兵二萬為前部,以賀蘭康、宇文戰為左軍將軍,夏侯曉敬、拓跋瓚為右軍將軍,皇甫冉、賀蘭郃為前將軍,宇文籍、東方克為后軍,太史宣、申屠伏都為護軍,東方延、東方佐都為救應,慕容鴻山與司空尹守泰州。
大軍將欲起發,只見齊王諸葛淵調太史子興、完顏憲二人運糧來至,諸葛琮大喜。才入相見,忽報宇文民、賀蘭善見西門荀之不復殷州,將所部二萬特來聽用。
鐘離安歌道:“添此數將,必可下此郡矣。”
大軍十五萬,旌旗蔽日,戈戟排霜,浩浩蕩蕩,分兩路徑往宜州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