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生活散記·宜春這座城
易中生
去年的今天這個時候,我從深圳乘火車到了宜春,開始了在宜春的家常生活。
說實在的,YC市是管轄我原工作單位的縣的上級,不要說我,就大多數百姓來說,到過宜春的估計不到十一。就是到過宜春的,多數是公干,或者到這個方向的旅游外出。記得在這里買下房子之前,對我同學說,盡管這些年因公干或私干到過宜春幾次,但除下原宜春中學、雙橋和中山路,其他的都沒有印象,就是這之前的最后一次公干,在距離三中不遠的酒店忙活了幾天,現在想去找一下,都不知道在哪里。所以我歸納成一句話,下車看宜春就是兩眼黑,幾乎可以說難行寸步。
既然在這里買下房子住下來了,總不能一直這樣懵懵懂懂過下去吧。查找有關宜春的網絡資料,什么宜春袁州袁山秀江春臺狀元洲等有說法的地名都大致了解了一番,然后用腳都去丈量了一遍,就這樣對宜春有一個大體的印象。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總體布局,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沿著江水走一遍,因為江水是城市生存之本。從環城西路沿江而下,這秀江幾乎是穿成而過,這江南江北的方位、建筑特點幾乎盡收眼底。江流走向,橋梁特色這些不一定能找到文字介紹,但就是這樣一走,就可以深深地印在腦海里,絕對不會一問三不知。
本來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繁華,就應該到市中心,當然在宜春,中山路一定是最繁華的,這是一條有年份的老街,在這一兩公里的街道兩邊就有國光、比一比、步步高、青龍和華潤萬家等大型超市,至于將自己打扮成奇異的小店就不計其數了。可惜現在因這一帶在舊城改造,似乎與繁華有一段距離。起碼就現在來說,就城區,很難說有一繁華之地。
在江北這邊,住房人口應該不少,特別是袁山路,作為街面,估計不會短于中山路,但除下商城一帶,很難說人山人海。這可能與形成歷史有關,畢竟這一帶晚于江南一帶的建設。就是這樣的情況,在原市政府后面一帶,因舊城改造,綿延幾公里也拆得七零八落了。可以這樣說,現在宜春城區的人口逐漸向四周遷移。碧桂園、恒大、水墨江南、金悅灣、宜陽、寶湖城、德和沁園等住宅小區使得公交線路開通都跟不上了。
當然要感受現代建筑莫過于車站機場等公共設施,宜春火車站是近年搬遷的新站,老站已經成了賣電動車的經營場所了。這新站不說別的,就是那個不讓車進去的廣場不亞于很多省會城市的車站廣場。當然來往經停車次畢竟是一個地級市,并不是很繁忙,而一個不大的車站有地下和地上兩個出口使我到現在都不解。
機場在城西荒山野嶺,時髦就不多說了,畢竟近年才建成,看到旁邊還是拓寬,估計擴建,盡管現在每天只有十六航班經停。
新城區老城區這都與全國各地一樣,老城區改造,新城區高樓拔起,這個據說有五十萬人居住的城市越來越適合人居住,就是這些間雜在小區之間的山體公園也是休閑的好去處。遠點的溫湯、明月山一年去過一兩次也不是不可以,反正我是去過幾次,遠也是旅游,近也是旅游,這三五元車票就到的地方為什么不可以盡興一些呢?
20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