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村男孩出生后,長到十四、五歲,就要成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負責田間的活計。在這種時候讓他們到學校上學,還要脫產上學,對于村民而言,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至于女孩,生來就該是以談婚論嫁、相夫教子為重,沒事總跑到外面去拋頭露面干什么。
總之,男孩沒時間上學,女孩沒必要上學。這就是村子里流傳多年的觀念。
褚修堯幾乎是連哄帶騙說服了那些家長,把孩子們送到學校里來。
有些食古不化的頑固分子還是不肯。他就天天往別人家里跑,給他們講道理,并且主動申請加開了清晨班和深夜班,專門給那些上午和下午都要在田間勞作的青少年上課,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因此延長了一倍。但是他從不抱怨,用他的話說,娃娃學文化,一個都不能落下。
等到第三年,也就是今年,入學率已經提高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九十幾。
學校里的學生是越來越多,很多女生家里也愿意送來上課了。但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
大家不可能全部擠在一個漏雨的棚子里,圍著數量不多的幾張課桌,在沒有課本也沒有筆的情況下,聽全校唯一的老師上課吧。所以,教具的基本供應,以及支教老師的人員配備,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百人露天學習的公共課程大班授課制,讓年長學生去教年輕學生的導生制,這些教育學理論中經典的制度,褚修堯都已經一一嘗試過了。
但他清楚知道,這些制度上的輾轉騰挪,最多只能是治標,而不能治本。
至于治本的方法,他慎之又慎地寫在了年度述職報告的末尾:
“建議村委會適當提高撥款比例,增援教師人手。把我們的沔村學校越辦越好。”
……
現在,褚修堯就惴惴不安地站在了村支書大院門口。
還沒跨入門檻,他就敏銳地發現了氣氛的異常。
自己的四個學生——錢先進、石磊、王大壯、胡李娥,站在高書記面前,低著頭不做聲。
只聽村支書高國富,晃了晃手里黃色封面的書說:“在地下偷偷摸摸搞小組織,看壞分子寫出來的反動書籍。你們是無產階級的孩子,你們的階級性丟到哪里去了?”
四個孩子仍不做聲。
高國富手上拿的那本書,是褚修堯過去從大學圖書館借的,一直帶在身邊,后來圖書館拆毀了,他也就把這本書帶到了鄉間,有時候拿出來讀一讀,有時候講給孩子們聽。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的散文集,名為《金薔薇》。
里面的文章是作者以前在文學院講座的整理集合,討論的內容無關其他,只有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會遭遇的一系列問題,以及帕烏斯托夫斯基本人親身的感觸和體會。
這是部創作談類型的作品。
書名《金薔薇》來自一個美麗又有些哀傷的故事,《珍貴的塵土》。
故事應該是帕烏斯托夫斯基原創的,他把這個故事放在全書的開頭,說是一位退伍的老兵為了給心上的愛人制作禮物,為作坊打掃灰塵,從漫天飛揚、最終落定的塵埃中,篩選出一粒粒金粉,最后打造成了一朵金薔薇,然而所愛的人已經把他給忘記了的故事。
接著,帕烏斯托夫斯基把從事寫作,比喻成在灰塵中發現金粉,鍛造金薔薇的過程。
他在其中寫道:“每一分鐘,每一個在無意中說出的字眼,每一個無心的流盼,每一個深刻的或者戲謔的想法,人的心臟的每一次覺察不到的波動,一如楊樹的飛絮或者夜間映在水洼上的星光—無不都是一粒粒金粉,我們文學家們,以數十年的時間篩取著數以百萬計的這種微塵,不知不覺地把它們聚集攏來,熔成合金,然后將其鍛造成我們的「金薔薇」。”
……
在教學中,褚修堯喜歡用激發孩子們夢想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他一開始就告訴大家不要被這座小山村困住了,要學好文化,走出大山,去世界的外面看看。
他會講城市里的生活,從江城是什么樣的,講到京師是什么樣的,再講到北邊的俄國。在那個年代,褚修堯在大學里修習的外語,不是英語,而是俄語,他深受俄語文學的熏陶。
褚修堯給同學們講果戈里、講契訶夫、講托爾斯泰、講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時興致來了,還會用俄語給他們朗讀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記憶。
***
孩子們聽得非常入迷,文學就是這樣,不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你還是一個「人」,就有可能被它拯救。
根據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原則,他給底子不同的學生準備了不同的學習材料,一些薄弱的學生,就重點講應用性的知識,比方說買肥料的時候怎么記賬,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孩子,就多講點延伸性的知識。
年初的時候,他帶著幾個學習熱情高漲的孩子們,成立了「紅星」文學社。目標寫出文從字順的好文章。而現在,社里的四個骨干成員都正在被書記口頭警告,低眉耷眼。
錢先進,十五歲,說長大想成為村干部,為了提高知識水平,來到文學社。
石磊,十七歲,想要通過今后的高考改變命運,離開沔村,到江城安家落戶。
王大壯,十三歲,智力發育有些遲緩,身高卻已經比所有人都高。總是褚修堯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說是因為喜歡他身上皂角的味道,村里人身上都沒有這個味道。
胡李娥,十四歲,父親是賬房先生,在村里算相當有文化的了。在父親去世之前,接受過不多的一些家庭教育,對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褚老師總是讓她想起父親。
對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心思,褚修堯一清二楚。

前折口
希望今天收藏上五百(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