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平郡,城外。
達奚武營,楊忠過來與其議事。
原本按照計劃,二人分別進攻齊國正平與北絳二郡。
后來楊忠認為北絳郡敵人容易救援,而且兵力分散似乎不妥。
宜集中兵力攻擊正平郡,以此來試探齊國之反應,看看上次平定二王之亂對于齊國有多大影響。
宇文護同意了此計劃。
二人是各領一軍,互不隸屬,雖然對外宣稱各三萬人,其實都僅二萬人,非常標準的兩成騎兵、三成輜重兵配置。
“楊將軍,想不到正平郡防守頗為牢固,十日也未攻打下來,總是氣煞人也!”
達奚武頗為郁悶,如今已傷亡二千余人,總不能無功而返吧?
“聽說齊國少帝給予其重賞,要求其堅持到救兵到來。這高殷居然御駕親征,魄力不小,與他父親高洋不相上下!”楊忠說道,言語之間很有些意外。
“哪里是不相上下?我看他魄力還強過他父親,否則,何來的勇氣斬殺二王與段韶,囚禁祖母婁昭君?
我大周怕是遇到一個可怕的對手,此次他雖然僅帶六萬人前來,然都是齊國精銳,很不好對付,特別是那個斛律光,我倒是想和他正面打一仗。”
“達奚將軍,此番我軍是試探性進攻,并非決戰,關中精銳一小半都集中到此處,頓兵堅城之下絕非上策。
齊國蘭陵王高長恭已帶領幾千騎兵出了平陽,沿汾水河北來勢洶洶。此人未當過大將,應該不難對付。
我就帶一萬人去前方永固鄉攔截高長恭,其余人由胡將軍帶領協助達奚將軍繼續攻擊北城如何?”
楊忠的想法是,高殷大軍在后,自己二人沒有絲毫取勝把握,還是應該及時退回去遏守峨嵋臺地,才是上策。
達奚武點點頭:“也好,一個剛剛出道的小子而已,量來也掀不起多大波瀾,只要擊潰高長恭,正平郡多半等不到高殷大軍前來救援!”
他想,雖然齊國騎兵戰斗力比較強悍,但是楊忠以三倍人進行抵抗,對方絕對占不到任何便宜。
楊忠也非常有信心,笑道:“我也如此想!”
……
“稟大王,周柱國大將軍楊忠率領一萬余人在永固鄉安營,擋住前路!”有軍官給高長恭稟報道。
高長恭聽罷,皺著眉頭,想了想說道:“繼續前行,至其五里處安營,做好警戒!”
這幾日天氣極好,便于騎兵作戰,后方又有高殷大軍殿后,高長恭非常有底氣。不過現在有些疲乏,先安營扎寨再說。
楊忠是周國名將,在不知虛實的情況下,不宜貿然出擊,待安營完畢后,自己再去探探虛實。
他雖然并不怕死,不過卻并不愿意無辜士卒輕易葬身他鄉。
想到這里,他又摸了摸胸前的千里鏡,這真是個寶貝呀!
有了它,觀察對方的陣型就方便多了,到時候自己輕率三百名重騎突擊楊忠中軍,看他如何對付。
對了,馬掌也不錯,他感覺有了這東西之后,戰馬走路似乎輕松了許多,自信心更強。
……
進入雀鼠谷后,高殷感覺越來越熱。
他沒有坐輦,而是直接乘坐的馬,前后左右的都是護衛騎士、大臣,旌旗遮天蔽日。
幾十公里長的峽谷十分險峻,他抬頭看著兩邊的高山,心想,山西易守難攻,只要前方若干關口布置重兵,周國人休想進入山西。
歷史上的北齊之所以被周國滅亡,的確是由于政治腐敗的原因,否則以其占據華夏大部分富庶之地,又怎么可能被關中的宇文家族打敗?
如今周、齊國力相差不大,周國名將不少,要打敗周國還得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正想著,前方一騎飛馳而來,那是左驍衛大將軍高延宗。
“陛下,四兄有緊急軍牒!”
哦?高長恭的消息?
眾人一聽,心中都有些緊張,高殷也略微有一絲不安,畢竟高長恭只有幾千騎,不知前方情況如何?
他拆掉封印,打開牒文一看,原來是高長恭獲小勝的捷報:
六月初二上午,高長恭與楊忠在永固鄉東打了一場小仗,斬獲五百余,傷亡百余。
高長恭還帶領重騎兵突入到楊忠身邊十余步,如果不是護衛拼命相救,差一點就擊殺了楊忠。
他還特別提到楊忠所部戰斗力極強,頗不好對付,這次千里鏡和馬掌發揮了巨大威力。
如今楊忠已與達奚武撤去正平郡之圍,全力上來進攻高長恭部,高長恭暫時后撤至汾城縣。
高殷一看,自己傷亡百余?這可是精銳呀!
他初次獨立帶兵,可能還有些拘束,然能殺敵數倍,也算是不小的勝利。
“張勇,傳朕口諭,讓斛律光帶領五千輕騎、五百重騎極速前進,支援高長恭,爭取一舉擊潰達奚武、楊忠!”高殷說道。
“遵旨!”
北齊總共只有三千具裝重騎兵,晉陽與鄴城各留了二百騎,高睿五百騎,高長恭帶走三百騎,這次斛律光帶走五百騎,自己身旁就只有一千三百騎了。
這玩意兒也不能太多,成本太高,不過只要自己的五年計劃執行得好,鋼鐵產量很快就會上來。
咦?不知綦毋懷文所制定的五年計劃草稿可完成了?
自己的轄區內,河北、山西二地,可都有豐富的鐵礦資源,比北周強得多。
東北也有,不過那里現在大部分歸契丹管轄,在棉花沒有大面積生產之前,開發東北暫時還是一個夢。
當然,這個夢是可以實現的,不過那要等自己一統華夏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