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間浩瀚而廣闊。
在這片黑暗與光明共存的空間里,一個個星系被一股神秘的力量長久的驅動著。
如果你能站在恒星引力之外,并且有一雙巨大的眼睛,你就會發現這些星系的形狀變幻莫測,有些是橢圓狀的、有些是透鏡狀的、有些是螺旋狀的、有些則是棒旋狀的、還有些……則是不規則狀形的。
這些星系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無一例外的都在不停的運動著,那怕有些看上去根本沒動,但那也許是你的眼睛欺騙了你。
這些星系有的在向周圍暗物質稠密的地區前進,有的是則是向遠處宇宙塵埃的稠密地區前進,有的還沒準像是淘氣包兒一樣互相追逐嬉鬧著。
雖然自宇宙誕生以來,各種智慧生命層出不窮,但能夠真正走到宇宙邊緣的文明則寥寥無幾。
大多數文明都會誕生在一顆藍色行星的表面,并且也會毀滅在藍色行星的表面……
能夠成功走出初生行星的文明,第一件事都是去尋找與初生行星類似的落腳點,然后在上面繼續繁衍生息。
在以此為跳板,一步步、一年年、一代代逐漸發展文明的科技,從而去更加遙遠的地方,探索那些未知而神秘的宇宙空間。
……
在浩瀚星空的一個不知名區域,一個棒狀螺旋星系孤獨而寂寞的飄流著,它就像一個熟睡的陀螺,無時無刻不在旋轉的同時,將外圍新生的恒星納入自己的引力范圍,呵護著她們一起成長。
一顆身材嬌小,遠看如蛋黃般的恒星放射著耀眼的光芒,為漆黑而冰冷的宇宙提供著一絲熱量。
雖然在她周圍有八九顆行星愉悅的圍繞著她旋轉,但這些行星表面多數荒涼而蕭瑟,有些不是熱的讓人無法承受、有些就是冷的讓人無法承受。
但是……
當荒涼而蕭瑟的行星遠去之后,從恒星遠處前后駛來的兩顆行星,卻有那么一抹特殊的色彩。
因為這兩顆行星的表面一顆是淺藍色、一顆是深藍色,而且深藍色那顆行星周圍還有一顆質量不小的衛星。
這兩顆行星從恒星的位置算起,屬于恒星系的第三和第四軌道。
深藍色行星上的文明已經成功繁衍了幾萬年,經過數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舉整星之力成功走出了母星,奔向神秘而浩瀚的宇宙空間,去開拓和探索新的生存空間。
而淺藍色的行星,由于地核的逐漸冷卻,大氣層正在逐年消失,生活在其表面的巨大陸地生物也在逐年減少。
而就在兩顆行星的不遠處,一艘屬于四號行星文明的巨大銀黑色星際飛碟,正實時監控著一顆冰流星的動向。
見時機成熟,星際飛碟發出一道驚世駭俗的光柱,射向了遠處那顆碩大的冰流星,流星被擊中后軌道瞬間改變,旋轉著向第三序列的淺藍色行星撞去。
這顆冰行星,是這艘星際飛碟從恒星系邊緣精挑細選出來的。
雖然80%的主要成份為天然冰晶,但內部同樣有許多巖石雜質。
為了節省能源,飛碟的第一次射擊只是改變了冰流星原本的運行軌道,讓它進入了恒星系內部。
當它運行到合適的區域后,星際飛碟才又發出了更強一擊,讓這顆冰流星旋轉著加速的撞向三號行星。
半晌過后,只見流星沖進淺藍色行星薄薄的大氣層,沒過多久就碎裂為幾塊大小不一的冰流星撞向了行星的南半球與中間位置。
小一些的碎塊提前撞擊,在陸地上引發了森林大火。
小行星般大碎塊的撞擊,則讓海洋翻騰、星體震顫,并引起了滔天海嘯。
原本行星淺藍色的外表,瞬間被升起的數個蘑菇云所取代,隨之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陸版塊的劇烈移動。
無數的火山像煙花般沖天而起,最高處簡直快突破了行星薄薄的大氣層。
但奈何這些沖天而起的巖漿與巨石,還是沒能逃出行星的引力范圍,又如流星般落回了地表,為行星表面進行了二次加熱。
隨著撞擊的開始,行星的運行軌道也隨之改變,斜切入行星的冰流星為其提供了足夠的動能,讓淺藍色行星的軌道向外推動了幾十萬公里。
巨大的能量,讓三號行星表面的液態水迅速化為水蒸汽,與火山噴發出的物質重新構成一層厚厚的、污濁大氣層。
原本快要固化的行星內核也被這次劇烈的撞擊重新加熱。
液態內核的快速旋轉產生了更為強大的磁場,將更多的大氣束縛在行星表面,一層厚厚的灰白色棉被就這樣覆蓋了整顆行星。
……
巨大星際飛碟的控制室內,一個全晰顯示器憑空出現在控制室中央。
飛碟的主控光腦根據收集的數據,詳細計算著行星未來的運行軌跡、表面溫度、大氣組成等維生數據。
顯示器里星球的表面也隨著光腦的計算慢慢的變化著。
隨著推演計算的結束,主控光腦說道:“尊敬的七隊長先生,根據無人飛碟的監控數據計算,三號行星的這次改造成功率為99.84%。”
“如果不出現其他因素,三號行星將在五十至一百年后自主修復生態環境,成為適合生存的行星。”
圍繞在顯示器周圍的人們聽了主控光腦的匯報后,都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而被稱為七隊長的男人則凝眉沉思了一會,沖著主控光腦問道:“行星表面多久可以適合植物重新生長?”
主控光腦答道:“三至五年后,行星表面就可以達到植物生長的要求。”
“但由于撞擊劇烈,水源自主降溫凈化還需要二年左右的時間。”
“如果不考慮放射污染問題,五年后就可派遣無人飛碟進行植物播種。”
說完主控光腦開始模擬行星人工干涉情況下修復的情形,顯示器里的行星也隨著光腦的模擬計算慢慢變化著。
一身筆挺制服的七隊長,盯著屏幕中行星的變化又問道:“也就是說,如果進行植物播種的話,三號行星的修復速度還會進一步提升嘍?”
隨著顯示器里星球的變化,主控光腦答道:“對,沒錯,綠色植物可以大大加快行星大氣的修復速度,并改造大氣的組成成份。”
“大氣的折射與海洋的反射,可以讓三號行星的地表溫度保持穩定。”
“不過,如果采用無人飛碟進行播種,建議首先對海洋進行播種,等海洋植物初具規模后,再進行陸生植物播種,這樣能大大提高陸生植物的存活機率。”
七隊長聽了主控光腦的回答后,捏著下巴又尋思了一會,然后問道:“三號行星原有生態系統還殘存多少?”
隨著七隊長的問題,顯示器里的星球又變成為了剛才被新大氣層包裹的形象,隨著新大氣層被主控光腦的剔除,露出了一大一小兩顆球狀物。
小一些的球狀物為三號行星的內核,此時的內核正由灰變紅持續的變為液態,并自主的旋轉著。
大一些的球狀物為三號行星的陸地與海洋,只見行星的陸地表面溝壑縱橫,并且到處都是奔騰的紅色熔巖,仿佛像人的血管一樣將陸地包裹的嚴嚴實實,根本看不到一絲綠意。
眾人見狀都眉頭緊鎖的有些擔憂。
主控光腦則連續放大、縮小著星球不同的區域,待幾次放大與縮小過后,終于在幾處看到了些許綠意。
就聽主控光腦說道:“三號行星陸地動植物被毀滅80%,海洋動植物被毀滅75%。”
說著主控光腦又將行星視角切換到海洋數據說道:“這次撞擊的主要目地是為了加熱三號行星的內核,南半球的大陸會因為這次撞擊消失大半。”
“部分赤道大陸被擠壓至北半球,殘存的20%陸生動植物也會在短時間內死去,但植物可以自然保留下一部分種子,海洋動植物能夠幸存下來的則要稍微多一些。”
“但這部分種子數量太少,如果沒有人工干涉,修復時間會十分漫長。”
說完主控光腦又根據人工修復數據,推演著星球環境的變化。
七隊長聽了主控光腦的分析,緊跟著問道:“如果植物恢復后,采用人工干涉受粉,多久可以進行移民。”
主控光腦直接答道:“根據計算大概三十至五十年左右即可。”
被稱為七隊長的中年人聽到光腦的回答后,嘴角上翹的終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并首先帶頭鼓起了掌。
其他人在七隊長的帶領下也終于歡呼雀躍起來,人們互相擁抱、擊掌、碰拳,慶祝著這次任務的圓滿成功。
……
這批人是這顆單恒星系內,第四行星的開荒隊。
根據第四行星的歷史記載,七隊長這一批開荒隊屬于這個文明的第七批開荒人員。
最后一批的開荒人員已經離去了近千年,目前正在這個棒狀螺旋星系的邊緣改造著其他恒星系內的行星。
最早一批開荒隊的人們,已經成功完成了星際飛碟的換代,并且成功沖出了這個棒狀螺旋星系,進入了與她相鄰的小星系進行開荒探險。
因為根據推算,這個小星系遲早會與這個棒狀螺旋星系交叉碰撞。
根據星系聯合公約,為了保證各星系的生命多樣性,促進星系可持續、健康穩定的運轉,這個棒狀螺旋星系的管理人員發出了“不畏艱險、創造天堂”的口號。
而最早一批的開荒隊員成功應征入伍,踏著先輩們的足跡,通過星系間的蟲洞義無反顧的奔向了滿是荊棘的小星系。
……
星系間的碰撞與改造三號行星完全不同,三號行星的改造過程可以說是十分的慘烈,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
而星系間的交叉與碰撞可以說十分的柔和。
因為恒星及其外圍氣態伴星,可以將恒星引力范圍內的生命行星保護的很好。
而恒星與恒星之間又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排斥著,保證擁有行星的恒星間不會因為距離過近損失來之不易的行星。
而這股神秘的力量更是各大文明一直孜孜不倦研究的方向。
但據說,只有最高級文明的部分長老級人物才知道那么一丁點兒的蛛絲馬跡。
而這個七隊長他們所生活的棒狀螺旋星系,則被星系內的智慧生命統稱為…………銀河系。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9-08-15/5d54f3f3412a9.jpeg)
一品星菌
撲街我也會寫完的,愿看書的朋友都能堅持鍛煉身體,要勞逸結合,有個好身體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