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高坐龍攆,在內侍簇擁下徐徐到來。華蓋亭亭,禮樂齊鳴,司馬炎身披絳色長袍,頭戴通天冠,斜倚龍攆玉欄,眼神散漫慵懶,有意無意地打量著殿前群臣。太子司馬衷和齊王司馬攸分侍左右,神情嚴肅。
司馬攸本是司馬炎一母同胞的手足,后被過繼到景帝司馬師膝下。文帝司馬昭晚年時,有意讓權景帝一脈,以此慰藉九泉之下的兄長。不想此議一出,便招來許多反對聲,因由言之成理:司馬攸雖是文帝的親生骨肉,但早已過繼,依照宗法,他的父親該是景帝,比起司馬炎,自然遠了一道。
文帝權衡利弊,思慮再三,最終選擇了司馬炎,司馬攸則襲了景帝舞陽侯的爵位。
司馬炎性格大度,不計較這些陳倉舊事,兄弟關系倒也和睦,司馬炎剛稱帝,便將司馬攸封為齊王,給了他國中最富庶的齊地。待到司馬攸到了就藩的年紀,司馬炎心中不舍,就讓其留在洛陽,協助處理政務,手足情深,管窺一斑。
但隨著司馬炎身體江河日下,帝國繼承人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司馬衷愚鈍,而司馬攸甚得人心,且有先前立世子之爭,自然而然的,許多朝臣開始做起文章,躲在陰暗處竊竊私語,希望改立司馬攸為太子。
皇太子司馬衷出自皇后楊艷,年方二十,兄長早夭,他便順理成章的成為嫡長子。這位東宮太子身份尊貴,心智卻不大成熟,令司馬炎傷透腦筋。若不是太子妃賈南風和楊駿明里暗里相助,早就地位不保。
與此相反,司馬攸逐漸表現出明君氣度,他善于結交大臣,處理政務井然有序,得到大半朝臣,尤其是功勛武將的支持。
禮樂聲聲,檀香裊裊,晉帝國在朝會中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司馬炎滿臉病容,睡眼惺忪,只得以手托腮,勉強支撐。劉淵進獻的三個金發碧眼的美人兒沒有中原女子的矜持,不受中原禮教約束,性子狂野,花樣迭出,將司馬炎迷得神魂顛倒。不料才到子時,身子骨便已吃不消,只得急詔太醫入宮,差點鬧出笑話。如果早三十年,他定要親率大軍,勒馬陰山,去開墾那萬畝良田。
照例,三公九卿匯報各部事務。首先是尚書令衛瓘,他近日極為繁忙,被邊境依附的部族弄得焦頭爛額。
其實部族問題由來已久。司馬炎稱帝后,晉帝國這株大樹愈發茂盛,引得周圍各族紛紛前來納涼。許多來自天南海北,身著各式異服的人,逐漸聚集到晉王朝的土地上。其中較大的部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其他的小部落如滿天星辰,數不勝數。
這些草原上的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不事農桑,如何妥善安置,成了衛瓘的心病。管得松,易滋擾邊民,管得緊,又要生亂。五族中,以鮮卑鬧得最兇,鮮卑族有兩大姓氏,禿發氏主要活躍在秦雍涼三州,慕容氏主要生活在幽州。早些年,這兩支部族頻頻起兵,攪得帝國邊境,尤其西北狼煙四起。再后來,國家一統,晉帝國終于騰出手來,派出大量甲士,在西北和東北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好不容易穩住局面。
對這些安穩不安穩的外族,衛瓘的想法是,要么徹底內遷,遷到長江以南,與漢民雜居,進一步分化瓦解,不出三世便能教服王化;要么效仿始皇帝,筑長城拒之,一概不納。總之,魏武帝定下的“分部管束”的策略不可再執行下去了。
而衛瓘奏報的內容,恰恰與邊境少民有關。昨日,他收到涼州刺史牽弘加急書札,鮮卑首領禿發樹機能集眾數萬叩關,部將蘇愉引軍出戰,久不能克。幾乎同樣的字句,這已是本月第三封。
“區區禿發氏,能把天捅個窟窿?牽弘何在?”司馬炎語調高亢,顯是極為惱火。
衛瓘道,“牽弘正與賊軍激戰,賊軍此次扣關,據報有數萬之眾,如牽弘不能克敵,西北三州將再無寧日,增兵涼州十萬火急!”
司馬炎環視群臣,眼光嚴肅而凌厲,“誰愿前往?”
眾臣默不作聲,牽弘、蘇愉皆是能征善戰之輩,經營西北軍務多年,尚且不能退敵,自己又有幾成把握?西北局勢不穩,早不是一日兩日,非大才不能擔此任。一個文臣模樣的青年人剛想出列,斜眼看到太子司馬衷神情焦急,又輕輕退了回去。
“臣弟請往!”左側居首的齊王司馬攸打破了沉寂。
“退下!”司馬炎乜著眼,劍眉緊蹙,語氣簡短而有力。
“臣弟...”司馬攸欲言又止。
“退下!”司馬炎厲聲道。沒有多余的話,但眾臣都聽出來,這已經嚴厲斥責了,不禁為齊王捏把汗。只有司馬攸神色如常,欲再次請命。
仿佛為躲避司馬攸的糾纏,司馬炎長嘆道,“大晉豈無人乎!”
“老臣請去!”
司馬炎欣喜異常,他循聲望去,只見一位須發皆白的老將軍,在大殿后方肅然挺立。老將軍身著甲胄,臉上輪廓分明,一道劍疤從眼角斜向下延續到下頜,顯得猙獰扭曲。
“文鴦”。司馬炎一眼便認出老將軍。
他第一次見到文鴦,還是十七歲那年。那年的大將軍府,格外喧囂,先是廢帝曹芳發難,又是淮南兵變,伯父強撐病體勉力平叛,最終沒能回來。在伯父的葬禮上,司馬炎見到了一個被五花大綁著,渾身鮮血,神情倨傲的少年,父親一襲衰衣,指著少年道,“他便是亂臣文欽之子,文鴦。”司馬炎以為要用他的性命祭奠伯父,不料父親卻淡然道,“文欽已然伏誅,文氏一門死者枕藉,唯此少年,忠勇沉毅,將來尚可一用。”
見司馬炎沉吟不語,文鴦終于忍不住道,“陛下,老臣一無軍功,二無政績,承蒙陛下不棄,忝居平虜護軍之職,愿為大晉討平賊寇!”
司馬炎回過神來,眼神逐漸變得柔和,竟撫掌大笑,“老將軍寶刀未老,乃我大晉之福!準!”
一個“準”字,化解了滿堂尷尬。有了主將,偏將牙將便好選許多。
緊接著,一位文臣裝束的青年起身出列,“臣張軌愿為陛下效力!”
司馬炎似乎見過這年輕人,卻一時想不起,經身旁的黃門提醒,才知曉這人是東宮的太子舍人,不久前擢升為散騎常侍,只因太子不舍,故未離開東宮。
司馬炎淡淡道,“你是文臣,于行伍之事不甚熟悉,還是輔佐太子罷!”
張軌心中焦急,想爭取一番,又不知如何說,只得急切地望向司馬衷。
司馬衷神情慌張,額頭滲出細密汗珠,索性埋下頭去。倒是文鴦解了圍,“陛下,文臣投筆從戎建立不世功勛者,前有先軫,后有班孟堅,陛下有此不避危難的臣子,可喜可賀。”
司馬炎略微點頭,算是允了。
見皇兄的臉色緩和下來,司馬攸奏道,“陛下,為國守疆,乃王的本職所在,亦是陛下分封諸侯的本意,今國家有難,臣豈可作壁上觀?臣對行伍之事不如文老將軍,但以陛下之名巡邊,卻是有余。彰顯天威,震懾心懷不軌之徒,非臣弟不能去也。”
這般說法,終于得到司馬炎的應許。
右側居末一人起身,向司馬炎行禮道,“齊王懷瑾握瑜,志向高潔,即便在外臣的故鄉亦有盛名,齊王與文將軍珠玉聯合,必能大勝而歸!”
這人正是劉淵。
雖是恭維之辭,但在司馬攸聽來,煞是逆耳。他從來不信匈奴人能安甚么好心,劉淵在想什么,司馬攸心里清楚得很。
司馬炎終于點頭應允。
借著劉淵的話頭,尚書仆射李憙和征東將軍王渾力薦劉淵一同前往,話剛出口,便招來疾風驟雨般的反對聲浪。以劉毅和孔恂言辭最為激烈,孔恂激憤道,蛟龍得云雨,非復池中物。
楊駿反駁道,“北部都尉劉元海雖為匈奴人,但一片赤心又與漢人何異?”
劉毅冷冷一笑,“好個一片赤心!匈奴與我漢人乃是數百年的仇讎,豈因一時形勢便能化解?這片赤心,可是向著草原?”
“自然是向著我大晉!”楊駿憤然道。
“陛下!”司馬攸冷眼望望劉淵,朝司馬炎道,“鮮卑禿發氏多是流寇烏合之眾,雖作亂涼州多年,終不能占據一城一池,不似如今兵勢浩大,攻城拔寨,臣斗膽猜測,其中必有其他部族牽扯!此次代陛下巡邊,臣定要查個明白!”
言訖,司馬攸再次看向劉淵,似有所指。
“齊王多慮了!”司馬炎不以為然。
張華起身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望陛下明鑒!”
“罷了!罷了!”眼見要掀起一番華夷之辯,司馬炎揮手道,“不去便是!”
自始至終,身處漩渦中心的劉淵一言不發,平靜如常,仿佛事不關己。
既然說到外族,衛瓘借機拋出了那樁盤桓已久的心事:如何妥善處理邊境內附的各族,以免重蹈禿發氏的覆轍。
在這之前,衛瓘向劉淵拱手道,“以下事由與劉都尉并無干系,可否先行退下?”
劉淵微微一笑,“那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