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司馬曹真,帶著無盡的遺憾辭世之時,司馬懿帶著于臬等人,來到了長安。中軍帳內坐定,車騎將軍張郃、后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接著。司馬懿道:“某承蒙天子親任,都督雍、涼,諸位有何計策,以退諸葛亮?”。張郃道:“吾愿引一軍去守雍、郿,以拒蜀兵。”懿曰:“吾前軍不能獨當孔明之眾,而又分兵為前后,非勝算也,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不如留兵守上邽,余眾悉往祁山。”
張郃又道:“既然如此,不若分兵三路,大都督自守長安,居中調度,某引一軍至上邽,卻使費將軍和戴將軍至祁山,郭伯濟守隴西諸郡。”
老狐貍司馬懿從張郃的話語中,明顯感受到了對自己的不信任。司馬懿笑道:“三路分兵,各軍不相統屬,若諸葛亮一路直來,抵敵不住,豈不中了諸葛亮之計?”
張郃道:“老夫年逾七十,長年駐守雍州戰場,兩次打退諸葛亮入寇,如今得大都督自來,不成諸葛亮就一路直來嗎?”
司馬懿目視眾將,費曜、戴陵、郭淮等人看著自己,眼中明顯透著不信任。司馬懿笑道:“既然張將軍不信,某可作一賭約,我料孔明長驅大進,必將割隴西小麥,以資軍糧。我命你為先鋒大將,總諸路軍馬,結營守祁山,伺機救出賈嗣和魏平二位將軍,吾與郭淮巡略天水諸郡,以防蜀兵割麥。若諸葛亮在祁山,則是張將軍勝,若諸葛亮來割麥,即是某勝,如何?”張郃領諾:“若真如大都督之言,某心服口服。”
司馬懿道:“張將軍三世老將,見識超群,我拔你四萬人馬去守祁山。于臬何在?”
于臬出列:“末將在。”司馬懿道:“你為隨軍司馬,參贊軍機,我與你一千人,就歸張將軍統轄,一同去守祁山。”
張郃道:“老夫自引一軍去祁山足矣,何勞都督再派人手。”司馬懿道:“老將軍有所不知,于臬卻是你故人于文則之孫。”于臬向張郃施禮:“小子久仰張老將軍威名,不想今日得見,還望老將軍多多教導。”張郃大喜:“原來是文則之后。”遂引四萬兵,和于臬一千軍守祁山。懿引大軍望隴西而去。
祁山蜀軍大營。諸葛亮道:“此次北伐,各位須要努力建功。司馬懿來到長安,渭濱必有準備,如今城中乏糧,隴上小麥已熟,不如趁魏軍無備,割隴上小麥。”
此次北乏,諸葛亮做了萬全準備,驃騎將軍李嚴,在漢中南鄭負責后勤,李嚴是劉備托孤大臣,諸葛亮相信以李嚴的威望,運糧不成問題。然后以蔣琬為丞相府長史,配合李嚴工作。北伐中,帳下有中護軍費祎,中監軍鄧芝,長史楊儀、參軍馬忠,武將有前軍師、漢中太守魏延,督前部高翔,督后部吳班,無當監軍王平等人。
從史實看,諸葛亮前兩次出祁山,被曹真、張郃、郝昭所敗,第三次出祁山,占了武都、陰平,司馬懿根本不在雍、涼指揮。第四次是曹真主動進攻漢中,司馬懿從新城接應,諸葛亮是防守方,并沒有主動出祁山。如果曹真進攻漢中算一次,諸葛亮是第五次北伐了。
王平道:“此次北伐,我軍兵分水、旱兩路。旱路走祁山道。水路走嘉陵道。如今都已取齊。祁山東北有一城,名叫鹵城,不若先占此城,再攻上邽,較為穩當。”
諸葛亮道:“子均所言,正合我意。你與張嶷、吳班、吳懿好生守祁山營,我與魏延、姜維、馬岱諸將去鹵城。”
忽然斥候來報:“魏國大將張郃引軍到此。在山前扎住營寨。”諸葛亮道:“可曾見司馬懿?”斥候道:“不曾見得司馬旗號。”諸葛亮道:“既然如此,再探。”又對眾將道:“司馬懿不在此,你等好生看守大營,某即刻向鹵城進軍。”
軍至鹵城,城上放下吊橋,一將出迎:“我家太守素知諸葛丞相忠義,特派我陣前請降。”諸葛亮大喜,即便進城,安排進攻上邽,就割隴西小麥。忽然斥候來報:“司馬懿已引兵至上邽,與郭淮駐守隴西,已有準備。”
諸葛亮道:“如今司馬懿在此,正好交戰。就割隴西小麥。”諸葛亮命姜維率一千軍,攻上邽之后,馬岱引一千軍攻左,魏延引一千軍在右,各多帶旗幟戰鼓。諸葛亮與楊儀、費祎、馬忠、關興等人到上邽前叫陣。又吩咐高翔引三萬軍準備割麥。
司馬懿在上邽城中,正與大將郭淮、費曜商議,小校來報:“鹵城太守降了西蜀,諸葛亮率大軍在城下叫陣。”司馬懿帶眾將在城上觀陣,果然城下塵頭大起,諸葛亮坐于四輪車上,羽扇綸巾,左有馬忠,右有關興,大叫請司馬懿答話。
司馬懿見諸葛亮兵少,對郭淮道:“諸葛亮帶此無名下將叫陣,不見魏延等人,必有準備,我等只要好好守城。”郭淮道:“諸葛亮兵少,正好出兵擊之,奈何如此苦守。”正商議間,司馬師來報:“在上邽城北發現姜維大軍殺來。”不一時,司馬昭來報:“上邽城東有魏延軍殺來,城西有馬岱軍殺來。”
司馬懿笑道:“不必驚慌,此是諸葛亮之計,以兵誘我與其交戰,就割隴上小麥。既然來此,可速整兵,其他三處堅閉城門,不必交戰可直擊諸葛亮,若諸葛亮自走,也不必追趕,可急至隴上,保護小麥。”
郭淮、費曜得令,引軍出城,鼓聲大作,直往諸葛亮殺來。諸葛亮見了,急令回車,郭淮、費曜見了,率軍向西。諸葛亮見了,又速前進,郭淮在前,費曜在后,直往城西而去。司馬懿見了,自引一軍從城上殺來。忽見諸葛亮身后塵頭大起,原來是鄧芝引兵來到。
司馬懿親自擂鼓,魏兵士氣大振,三路兵馬,與諸葛亮混戰。不一時,郭淮后軍自亂,原來是馬岱率軍殺來。又不久,魏延引軍殺來,彼此混戰,司馬懿見勢頭不好,準備撤軍。不想姜維一軍,一直殺到城門口,阻住歸路。司馬懿死戰,得城上軍接應,退入上邽城內,三日不敢出城。高翔所引三萬軍,早將隴上小麥割盡,運往鹵城打曬。
祁山魏軍大營。張郃數次挑戰,蜀軍堅守不出。張郃對于臬道:“既然陛下命你為隨軍司馬,你必曉兵機,似此如何應對?”于臬道:“諸葛亮此時在鹵城,司馬都督雖然預知其必割隴上小麥,然諸葛亮詭計多端,逼得都督三日不敢出城。如今諸葛亮在鹵城打曬小麥,都督必往奪取。小子愿引一軍,就近去取鹵城。若鹵城失守,祁山營必震動,張將軍整軍迎之,一戰可救出賈將軍和魏將軍。若得蜀軍祁山大營,諸葛亮必然退軍。”
張郃道:“你如何得知司馬都督將奪取鹵城?”于臬道:“如今隴西小麥被割,我軍不久必將少糧。況鹵城又不是大城,若得鹵城,諸葛亮無糧,軍心不穩,必然退軍。”張郃道:“你所言,有些道理,我就再拔一千軍與你,我子張雄,引一千軍與你同去,好有個照應。這里我自當與戴陵將軍準備。”
上邽城中,郭淮聞知諸葛亮在鹵城打曬小麥,報與司馬懿,要求出擊。司馬懿道:“諸葛亮必有準備。”郭淮道:“些小計謀,不足掛齒。此時諸葛亮必以為我等不敢出戰。不如大都督引一軍攻其前,我引一軍攻其后,必得鹵城。”司馬懿便令費曜守城,夏侯霸、夏侯威守隴西。自與司馬師、司馬昭、張虎、樂綝引軍在前,郭淮引軍于后,往鹵城來。
祁山道中,于臬與張雄兩千軍緩緩行進。張雄道:“德揆課試連過三經,全是高弟,既然從文,為何提槍上陣啊。”于臬道:“張將軍不也常年在隴西,與諸葛亮大戰。”張雄道:“我是個粗人,哪知道讀書,只好在刀槍下立功了。”于臬道:“張將軍,此是我第一次出征。這行軍打仗之事,某還有許多不知之處,請張將軍賜教。”張雄道:“家父以為,大都督命你隨軍到祁山,似有監視之意,不過這連日來,你對家父態度謙讓,家父又念你是故人之孫,早就將你當成自家人。此次派我助你,也是怕你第一次上戰場。所以有個照應。也足見我父子對大魏一片忠心。”
于臬道:“多謝張將軍厚愛。只是我們二人要立功名,取富貴,沒有幾場勝仗,是說不過去的。這次一定要勝,才能打出我們的名頭。”張雄道:“于將軍言之有理。這次你我是獨自帶兵,接引司馬都督。到了戰場,一定要奮力殺敵,也讓大家看看,我們年輕人的實力。”
于臬道:“此地離鹵城已近,為防諸葛亮發現,可以多派斥候打探。”張雄道:“如此甚好。”于臬下令就地安營歇息,并召集眾將商議。于臬道:“此是我與張將軍獨自帶兵,大丈夫取功名富貴,只在今日,一旦鹵城之戰打響,眾將要努力向前,拼力殺敵報國。”一小將道:“于將軍以文入武,尚且如此爭先,我等常在軍營,哪敢落后,一定誓死殺敵。”于臬道:“敢問將軍名姓?”那將道:“某叫徐質。”于臬道:“原來是徐將軍。大家都是年輕人,此一戰若勝,某愿將軍中賞賜,全部分享給大家。”原來這徐質是隴西人,善使一把開山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蜀國大將張嶷,就是被其所殺。
于臬遣散眾人,單獨留下徐質。與張雄一起在營中飲酒。于臬道:“素聞徐將軍勇力過人,沒想到如此年輕。”徐質道:“司馬將軍謬贊了,末將今年二十五歲,只是一帳下小校。”于臬道:“哪有如此之巧,我今年二十三歲,年齡相近。你也不必以上下相稱,營中只論兄弟,一起喝酒。明晚到鹵城,若得成功,某要向司馬公推薦你。”徐質大喜,與于臬張雄,一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