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毛泰的建議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時間跨度實在是太長了,最起碼得以十年為單位。
朱允炆哪等得起。
“政策的事真的不能商量?”朱允炆冷著聲音問。
“請陛下恕罪。”毛泰等人翻來覆去就這一句話。
“刊行《國富論》呢?”朱允炆又問。
“臣以為可行。”
是齊泰!
又有一個站到朕這邊來了,朱允炆在心里哈哈大笑。
臥槽,我高興個屁啊。
隨即朱允炆就反應過來,到現在就兩個人支持,還覺得自己取得了多大勝利似的,沒出息。
“臣也以為可行?!?p> 這次是大理寺卿鐵鉉。
“為何鐵愛卿認為可行?”
“陛下,《國富論》的內容臣已經看過了,與歷朝歷代對食貨的解釋的確不一樣,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因此將其當做一本對歷朝食貨志的重新解讀并無不可。”
“不過是更。。呃。。抽象一些?!?p> “更何況這是陛下所作,臣以為完全可以刊行天下?!?p> “讀書人可以隨意刊行自己的著述,并不能因為陛下是皇帝就禁止?!?p> 這還是個言論自由的支持者。
“齊愛卿呢?”
齊泰道:“臣與鐵寺卿的想法一樣?!?p> “那這件事就這么定了。”其他人也沒說什么反對意見。
毛泰的意思是不能刊行《國富論》以后就實行與書中一樣的政策,這點朱允炆也看明白了。
一本書而已,就算有再大的影響,也需要時間發酵,那時候發生點什么,可能就不關內閣中這些人的事了。
“好了,來人,扶諸位愛卿平身,賜座。”
“跪了一下午了,腿沒知覺了吧,傳太醫?!?p> 朱允炆將幾條旨令宣布下去。
這一個個的可都是朝廷的棟梁,朱允炆怎么也不能讓他們在暖閣出點事。
很快太醫們進來,朱允炆說道:“給諸位大臣按摩一下,開個方子給他們調理調理?!?p> “臣遵旨?!?p> 自從椅子興起以后,誰也沒有跪過這么長時間,更何況是跪拜。
跪了一下午,可要了這幫老家伙的命了,腿早就沒知覺了,看這樣子得修養個十天半月的。
軍委將軍們現在才恢復,內閣大臣又出事了。
他們總是與朱允炆作對,朱允炆能怎么辦。
沒把他們殺了就算是好的了。
等太醫們都下去了,暖閣的門再次關上。
朱允炆要和他們好好說道說道了。
“諸位愛卿。你們只看到了《國富論》對儒學的沖擊,卻沒有看到這是儒學再次更新的機會,你們誰要是走在前面,以后必然是朱文公一樣的人物?!?p> 第一句話就吸引了大臣們的注意力,和朱熹并肩啊,誰不想。
他們不知道明朝中期就有個姓王的真的達到朱熹的高度了。
“朕是一定要對進行改革的,也許會有人說改革死路一條,看看商鞅,看看王半山,都是失敗者?!?p> “但朕是皇帝,天然與他們不在一個層次上,這是朕改革最大的優勢,若是神宗一直支持王半山,他的下場也不會如此凄慘。”
“還有,程朱理學為什么會出現?你們可有想過這個原因?為什么不在唐朝、五代出現,不在元代出現,偏偏在宋朝出現呢?”
沒有人說話。
“再想一想,為什么武帝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不獨尊其他學說呢?”
還是沒有人說話。
“看看,儒學從來不教給你們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你們常常在講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們真的對事物的所以然都了解了?”
“再看看歷朝歷代編的史書,什么編年體,紀傳體,都只想要將史實講清楚,而不想想為什么會這樣?!?p> “就說王半山變法為何失敗,士人們的討論已經很多了,將其歸結為黨爭啊,罷相啊,又或是其他原因,這真的決定了變法必然失敗嗎?”
“神宗皇帝還有其他很多人為何開始支持,后來又不支持王半山了?”
“會不會是變法觸動了他們的利益了呢?宋朝官家與士大夫共天下,王半山要做的是割士大夫的肉,誰還能跟他站在一起?!?p> “你們現在一致的反對朕,不過是因為朕要做的觸動了你們的利益。嚴愛卿不反對朕,是因為朕要做的符合他的利益?!?p>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真真是無比正確的一句話?!?p> “等到大明有一小半人支持朕的做法,朕就有信心將你們儒家全都推翻,如果你們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的話?!?p> “理學成為宋朝的官學,是因為適應了宋朝社會的發展,元朝是一種倒退,不去考慮。如今已經二百年過去,理學還適用于大明嗎?”
“這就是儒家考慮的另一個問題了,如果不適用,就借助權力強行將社會塞在儒家刻好的模子里。等到社會的發展將儒家刻好的模子撐壞以后,儒家再考慮革新一下?!?p> “不管是董仲舒的儒學,還是程朱的儒學的出現,都是因為以前的儒學不適應社會發展才出現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儒學是一個生命力非常頑強的學問,怎么都打不死,朕當然也做不到?!?p> “但儒學的問題就是沒有主動求變的意識,講求的是祖宗成法,說話一定要引經據典,沒有經典的證明,就不能說你的觀點有道理?!?p> “你們就沒有想過創造一種全新的語言來解釋以前的儒學嗎?”
“或者說,你們就不想創造一個積極改革的儒學嗎?方愛卿?”
“臣無能為力?!狈叫⑷孢€是一副老頑固的樣子。
朱允炆:“。。。?!?p> 朱允炆沒辦法了,這是一個誅十族都不能改變他的想法的人,朱允炆能有什么辦法。
也許等不纏足會有成效了以后會好些?
朱允炆搖搖頭,覺得自己多慮了。
方孝孺是能為儒學殉道的人,朱允炆這輩子是別想改變方孝孺的想法了。
可沒有方孝孺的同意,很多事情不好辦啊,尤其是改革儒學這一塊。
朱允炆又陷入了兩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