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魏圭,文業安的進度快了一大截。
魏圭的性格不行,能力確是實打實的。文業安不讓他去找人,這個他也做不來,跟人說不了幾句就能把人氣死。文業安讓魏圭做的,就是把《技藝》雜志創辦的事情宣傳出去。
登報是極好的方法,魏圭在《大明日報》上寫了一篇文章,對朱允炆歌功頌德了一番,表示《技藝》雜志就要創辦了,是在皇上的親自指導下創辦的,得到了皇上的大力支持。凡是與手工藝相關的文章都可以投給雜志社,被錄用后就能得到十兩銀子。
皇上會隨時關注文章的發表情況,若是皇上對哪篇文章感興趣,甚至可能會親自召見作者,進入官場,從此一飛沖天。
只要工匠寫的文章是與技藝相關的,只要投給《技藝》雜志,就能夠取消匠籍,歸入民籍,不論文章的質量如何,也不管是否被錄用。這個當然是朱允炆決定的,其他人沒這個權力。
朱允炆當然可以直接頒布詔令取消匠籍,但也要考慮全大明的情況。朱允炆摸不清取消匠籍以后會引發什么騷亂,產生什么影響,所以只能一點一點的力所能及的取消。
整篇文章都是在宣傳朱允炆的英明偉大,以及對《技藝》雜志的關注,就是為了吸引人眼球。
除了發報紙,魏圭還雇人去工匠聚集的地方宣傳《技藝》雜志對工匠的改變,畢竟很多工匠生活圈子狹窄,不識字,并不會去讀報紙。
魏圭的宣傳是卓有成效的,這一段時間,天天有工匠到雜志社問《技藝》什么時候創辦。
文業安既感到有成就感又覺得苦惱,成就感是因為不用擔心創刊后沒有文章可刊了,苦惱的是現在的評議人還沒有找到幾個。
要使發表出來的文章具有權威性,就必須至少五個評議人審議這篇文章,這五個人必須全都是這方面的專家,而且知識水平還不能太低,最起碼也得是和作者同一個水平的,這樣審出來的文章才不至于被人詬病。
現在的問題是,文業安找不到那么多有水平的工匠。
工部的工匠成千上萬,但大多數都不識字,沒法做評議人,有水平的已經全讓文業安找來了,也就幾十個左右。但分散到不同的領域,人數還是不夠。
“允玉,你說評議人的事怎么辦?”文業安已經考慮了好幾天了,仍然沒有好辦法。
“你別問我,我也不知道,我的事情已經辦完了。”魏圭嗆了文業安一句,“你自己考慮去吧。”
文業安再看向那兩個主事。
兩個主事同時搖了搖頭,表示他們也沒有辦法。
“唉。我去問問閣老吧。”文業安一看不能指望他們,只好去向上級請教。
到了工部,結果發現嚴震直不在,去開內閣會議去了,那里可不是文業安這種小嘍啰能進的地方。
而且內閣會議一開,最少也是半天。文業安沒有其他辦法,只能在工部等著。
“喲,這不是業安嗎?不是忙你的雜志,怎么跑到工部來了?”
文業安一聽這聲音就是到那個討厭的人又來了,這人也是一個工部員外郎,叫付邦,營繕清吏司的,和文業安一起擔任的員外郎。
因為會試時候的一點破事,本來兩人就不對付,結果一同進了工部,升級速度都是一樣的,然后兩人就越看對方越不順眼。在文業安得到重用以后,付邦更是嫉妒的發狂,看見了就冷嘲熱諷一番。
“是啊,《技藝》可是皇帝陛下親自吩咐我做的,當然要隨時向閣老請教,匯報進度。好讓皇上知道,我可不是尸位素餐之人。”文業安回了一句。
“你說誰尸位素餐呢?要不是你運氣好,這雜志的創辦哪輪得到你。”付邦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快凸出來了。
“沒辦法,就是運氣好,唉,你說這可怎么辦。”文業安看到付邦生氣就覺得開心。
“你!”
“你們在干什么呢?”工部侍郎練子寧從外面走進來,看見了文業安和付邦。
“你們倆又吵起來了?”他們倆的破事練子寧也知道,應該說整個工部都知道,但不知為何,嚴閣老就是不把他們分開。
“哼。”付邦氣沖沖的走了,文業安繼續坐在那里等嚴震直。
“你不是在辦雜志嗎?”練子寧也感到奇怪。
“是。”文業安面對練子寧是恭恭敬敬的,畢竟是上官,“評議人沒有著落,我來問問閣老該怎么辦。”
“哦?你詳細說說。”
文業安便把評議人不夠的事講了一遍。
“多大點事。”練子寧一聽,當下就有了主意,“這評議人的要求如此之高,是陛下要求的,還是你自己要求的?”
“回侍郎,是我自己的注意,陛下只是說評議人的水平必須要高,我不知道這個水平多高才算高,只能按最高的標準要求。”文業安解釋了一下。
“你這就是過猶不及了。”練子寧哈哈一笑,“你想想,我大明的工匠都是什么水平?”
“這。。”文業安想了一會,“水平參差不齊吧。”
“他們的技藝是怎么來的?”
“都是從父輩或者師傅那里傳下來的。”
“他們可識字?”
“絕大多數都不識字,識字的大概有十之一二。”
“十之一二都算多說了,能有二十分之一就不錯了。”練子寧坐了下來,繼續道
“這種情況下,就算能找到你需要的工匠或者是讀書人,也得在整個大明搜尋。但你現在又必須把雜志辦起來,所以完全是得不償失。”
“所以是你的要求太高了,沒有這么多人,你就不能降低一下要求嗎?”
“可是若降低以后不能滿足陛下的要求怎么辦?”文業安心里是想將雜志做到最好的。
“陛下可不是不通情理之人,只要解釋清楚了,他會理解的。”
“再者說,降低要求不是要降低工匠的水平。你完全可以讓兩個人審議一篇文章。”
“大明的好工匠還是很多的,他們也不識字,但是大明的讀書人有很多,但他們不懂技術,若是二者結合起來。”
文業安聽了恍然大悟,“對啊,如此一來,事情就完美解決了。”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能讓士子教工匠識字。現在的紙張不值錢,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過個一年半載,大明最好的工匠全都是識字之人,必然會極大地促進大明各種技藝的發展。”
“多謝長官解惑。”
文業安深深地行了一禮。
“我對這雜志也很感興趣,以后也會經常關注,你可要把這雜志辦好了。”
“是,下官定不負長官所托。”
文業安興沖沖的跑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