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這一覺睡得十分香甜,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方醒。
就著銅鏡梳洗完畢,在侍女的服侍下穿好衣冠,周瑜再次變成了那個劍眉星目,氣度從容,英姿逼人的少年郎,當然,只是氣色有些不太好。
舉步出了內宅,就有仆人來報,說老爹周異在書房,讓他醒了就去書房,有事相商。
周瑜穿過回廊,按照記憶中的方向向前廳走去。周家是江東大戶,家資頗豐。在廬城舒縣老家,就有不下數十間大宅。未來雒陽前,因周父在雒陽為官,周母也隨之去了雒陽,所以舒縣家內外大小事幾乎都由周瑜做主。
周瑜與孫策相識后,周瑜便將路南的大宅讓給了孫策一家住。周瑜也曾入孫家內宅,拜見過孫策的母親吳夫人。說起吳夫人,就周瑜的眼光來看,這可是位了不得的人物,想想看,就孫家那兩位,都被史書評了個“輕佻果躁”,脾氣一個比一個火爆,一個二話不說砍了南陽太守張咨,一個一言不合滅了廬江太守陸康,但能把這兩位治的服服帖帖的,估計整個三國史上也只有吳夫人一人了。
入了書房,周異正在品茗,周瑜忙上前一步行禮,周異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面無表情的點點頭。“看來氣色不錯,昨晚休息得如何?”
“好多了,不知阿翁喚瑜前來,有何事囑托?”周瑜恭恭敬敬地回道。
兩人相向跪坐,周異皺著眉頭,口中斥道:“說吧,你這逆子,誰讓你來雒陽的?”
周瑜對自己父親想來有些懼怕,聞言縮了縮脖子,口中說道:“是伯符那家伙攛掇著去魯陽找烏程侯的,沒想到剛走到宛城就遇到了黃巾……”
“竟然是孫伯符那小子,他人憨膽子大,你向來聰慧,怎么也跟著他胡鬧?”
雖然前幾日已從家將口中知曉了事情的經過,但如今從周瑜嘴里聽到這話,周異還是忍不住心頭怒火,氣得眉頭直跳,恨不得把指頭戳到周瑜腦門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憨者……自己這個聰明兒子不會被那個傻小子給帶傻了吧?
“伯符說路上沒事的。”周瑜低聲反駁。
周異一聽這話,氣得袖子一甩,沒好氣的說道:“罷了罷了,不說這事了。你可知道,是誰襲擊的你們?”
“不知道,”周瑜搖了搖頭,神情疑惑。“那群刺客從出現到撤退什么話都沒說。”
“唉,”周異嘆道,“我本想派人去宛城走一趟,看看有無線索,如今確是不能。關東諸侯討董,董相國令雒陽四方城門緊閉,沒有相國手諭,任何人不得出入。”周異對于如今雒陽的狀況也是十分頭疼。
諸侯討董?周瑜頓時來了興趣。“阿翁,怎么回事?”
周異知道自己的兒子在軍事上是個奇才,見他對此有興趣,說道:“在我看來,無非關東關西之爭罷了。昨日董公得報,言及曹孟德等諸侯于酸棗會盟,推袁本初為盟主,誓師討董,今已起馬步軍數十萬往雒陽而來。”
“敢問阿翁,哪幾路諸侯?”
“這并不是什么機密事,沒什么不敢說的。酸棗會盟者共十一路諸侯,分別為驍騎校尉曹操、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對了,伯符之父孫長沙為袁公路部將,不算一路諸侯。”
周異想了想,說道。
“如此說來,為討董前驅者,必為烏程侯。”
“哦,此話何解?”周異饒有興趣地看著自己的兒子。
“父親您看,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氏二子,袁本初為盟主,關東聯軍不可能讓盟主去當先鋒打頭陣;
袁公路為袁家嫡子,他當先鋒,若出了事,這幾路諸侯誰人擔得起這個責任,自不必說。
袁遺、張邈、孔伷、王匡四人,士人領袖,滿腹經義,區區空談客爾,怎知排兵布陣?
鮑信、劉岱、橋瑁三人,兵少將微,怎擋得了董卓西涼虎狼;
至于冀州牧韓馥,傳言其與袁紹有隙,怎可自請為先鋒,保存實力,防袁紹吞并方為萬全之策。”
頓了頓,周瑜繼續說道。
“再說驍騎校尉曹孟德,刺董是他所為,矯詔是他所發,會盟是他所提,若他再領先鋒一職,豈不顯得在座諸公,皆為庸碌無為,逡巡不前之輩?是故曹孟德有殺董之心,但先鋒之位必不為其所得。”
“烏程侯則不然,雖無諸侯之名,卻有諸侯之實。烏程侯十余年來,南隨朱儁破黃巾于宛城,西從張溫討邊章而名立,歷經大小百余戰,勇烈絕倫,又兼兵強將勇,銳不可當。
聯軍諸公以軍略論,無人可比擬烏程侯。烏程侯忠心為國,天地可鑒,若被推舉為先鋒,必不推辭,亦不敢推辭。”
說到這里,周瑜嘴角閃過一絲冷笑。哼哼,孫堅為寒門子弟,世家驅使豈敢不從,若事有不諧,致兵敗身殉,自可收其部眾,奪其州郡,袁家倒是好算計。
周異望著眼前侃侃而談的兒子,眼神越來越亮,最后揚聲大笑起來。“好,好,好,夫人給乃翁生了個好兒子,哈哈哈……”
看著原本在自己印象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父親突然變成這樣,饒是機智過人如周瑜此時也有些摸不著頭腦。
“父親,您……”
周異擺了擺手,笑著說道:“瑜兒,你不必惶恐,為父這是高興的。有子如此,夫復何求!”
周瑜聞言,忙離席一揖到地。“不敢當父親如此謬贊。”
周異將周瑜拉起,重新按回到座位上,又上下打量了一番,笑瞇瞇的說道:“謬贊不謬贊的,你說了不算,乃翁我說了算。至少你這一番分析,整個朝堂之上,能說出來的不過十指之數。”他頓了頓,又說道:“如今局勢紛亂,荀、陳、郭、辛諸家都已有所動作,我周家亦應不落于人后。”
“父親的意思是?”周瑜不解。
“我周家出身廬江,緊鄰江東,天生與江東世家親近;但你堂祖父周景及其子周忠皆為漢室太尉,因此我周家與江東顧陸朱張四姓有所不同。江東歷來為中原士人所鄙,被稱作‘楚蠻’,故江東四姓雖為大族,心慕中原,但卻心卑而行怯,只愿固守江東這一畝三分地。我周家雖與其為鄰,但,”
說到這里,周異的聲音漸漸激昂,雙眼熠熠生輝。“但我周家不愿茍且于江東,我周家愿舉數代之力,成一國之大族,做一國之大姓!我周家,當與荀、陳、楊、袁諸姓齊名,此我周家之大愿!”
的確,在東漢,這些家族都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就拿荀家來說,荀姓為黃帝分封十二姓之一,起源尊貴。荀氏傳承至東漢,后裔中以戰國時的荀況最為出名,沒錯,就是那個儒家出身,卻教出了韓非、李斯兩位法家大拿的荀子。
現任荀家的家主荀爽,字慈明,被世人尊稱為慈明公,位列司空;荀爽兄弟八人皆有才名,被稱為“荀氏八龍”,荀爽雖在八龍中排第六,若論才學,則為第一,故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荀爽之父荀淑,是漢桓帝時郎陵候的國相,品行高潔,博學多識,知名當世,有“神君”之稱,黨人領袖李固李子堅、李膺李元禮皆為其座下客。
如今荀家的子侄輩中,也是人才濟濟,荀彧荀文若,被南陽名士何颙何伯求稱之為“王佐才也”;其兄荀衍荀休若,荀諶荀友若,其侄荀攸荀公達,皆為一時之才。
讓周家與荀家等齊名,這個還是有些挑戰的。周瑜嘬了嘬牙花子,不過,不力壓同代英杰,怎顯我周瑜本事?這活計,我周瑜接下了!
“黃巾雖平,余波猶在,不過六七載,大將軍沒于十常侍之手,董仲穎擅廢漢帝,各州牧私起刀兵,漢室雖存,余威漸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漢失九鼎……”周異搖搖頭,神色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