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獨尊——泰山腳下,紅旗飄展,鑼鼓喧天,軍營內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轅門外,士兵持戈執戟,威武雄壯,轅門內,擺了幾張案幾,一群人圍著登記。原來是兗州兵曹張若虛正在組織冬季募兵工作。
張若虛外表清瘦挺拔,外面套穿一件碧綠襕袍,內穿白色及膝缺胯襖子,腰佩橫刀,顯得威嚴莊重。他在營內各處行走視察,確保募兵工作順利進行。
預募兵員指標早已分解到下轄各縣,再下派到各鄉村,由各保正通知應征人員前來報名參軍。如果指標完不成,官府有時也會派人到各地抓壯丁。
幾個應征入伍的青年正在軍營各處參觀,只見營墻上和木柱子上貼著宣傳標語,上面寫著“少時立志尚武,長大報國從軍”、“國泰民安須思危,富國強兵防未然”、“有志青年從軍建功,熱血男兒矢志報國”。
有的是張若虛寫的,有的是管記王順喜寫的。到了傍晚,管記將登記名單呈送給張若虛審核,張若虛審核后署上名字。
管記說:“張兵曹,最近各縣鄉兵員不足哇,如果不能按時完成任務,上級怪罪下來,可如何是好?”
張若虛說:“繼續向各地方施壓,壓實各級包保責任,確保兵員按時足額上繳。如果缺額確實太大,我會請刺史定奪!”
第二天上午,張若虛照例到軍營督辦募兵,從各縣鄉趕來入伍的青年陸續到達,報名登記。
張若虛正跟吏員說事兒,忽然從遠處來了一群人,鼓噪不已,好象發生了爭執。張若虛過去詢問到底發生了什么,好調解糾紛。
為首的說:“俺是沂州的保正,已經通知他按期到此報名應募,不料他竟然搶著結婚了,然后以新婚為由逃避入伍!”
一個英俊而有些瘦弱的青年說:“他通知俺時,俺早就向他說明情況了,已有婚約了,馬上成親,不應招募俺!”周圍的人你一言我一語,各執一詞。
張若虛洞若觀火,說:“此事木已成舟,不可反悔,既然來到軍營,來到這里,既來之,則安之!沂州保正辛苦了,張某對你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
瘦弱的青年還在爭辯,張若虛不再理會他,領著保正去登記。幾個士兵過來將瘦弱的青年抓進小黑屋,對他進行批評教育。
送走保正之后,張若虛在各處視察,看見前來報到的青年比昨天多了不少,隨便抽了幾個人詢問家庭情況。
正詢問間,又聽到遠處傳來一陣嘈雜聲,張若虛定睛一看,原來是幾個衙役押著一個青年來報到入伍。
那個青年長得高大強壯,被繩索捆著,掙扎著想脫身而去,不愿意報到,幾個衙役對他拳打腳踢,讓他放老實點。
張若虛走過去幫他解開繩索,詢問不愿應募的原因。
那青年說:“俺叫呂紫衛,是秦州人,來泰山腳下訪親探友,順便游玩,卻不料被這公差抓住,要俺當壯丁,俺不干。他們就把俺五花大綁起來送到這里,這世上還有公理嗎?”
張若虛勸解他道:“你小子年輕力壯,正是為國出力之時,豈能游手好閑,貪生怕死,逃避招募?今日既來之,則安之,如果還想逃跑,軍法侍候!”
衙役揮舞殺威棒,幾個士兵拔出橫刀,唰地一聲發出寒光,呂紫衛嚇得縮了一下脖子,不敢再掙扎了。衙役驅使他到管記王順喜處簽字畫押。
幾天后,在廣大官兵的齊心合力下,兗州招募兵員工作按時足額完成了,張若虛召開了慶功表彰大會,為各縣募兵先進工作者頒發了獎狀和證書。
募兵工作結束以后,所招兵員將被分散遣送到邊關和各州拆沖府,戍守邊關,充實軍府。派遣前一天,一位少婦來到轅門前,請求見夫婿一面。
轅門通報后,張若虛出來接待,看見一位俏麗修長的美女款款走來,她頭梳半翻髻,身穿黃色綾夾衫子和紫綾夾裙,腰纏紫黃羅間陌腹,腳穿綠色綢綾襪和青繡鞋,象冬日臘梅和春日楊柳,含情體動,芳香迷人。
美女自我介紹道:“妾叫戚紅娘,沂州人氏,今年芳齡十六,新婚燕爾,不料夫婿被抓來當兵,家中公婆年老體弱,妾生計無著,所以趕來探望郎君!”
張若虛見她長得楚楚動人,惹人憐愛,便問她郎君是誰。戚紅娘對:“郎君名叫楊應臺,她是沂州人氏。”張若虛派人去叫楊應臺前來相認。
過一會,王順喜領來楊應臺,原來他就是那個英俊而有些瘦弱的青年。戚紅娘一見楊應臺便撲了上去,兩人相擁而泣。
張若虛和王順喜雖然見慣了悲歡離合和生離死別,但面對此情此景仍然嘆息不已,悄然退出,讓他夫婦二人互訴衷腸。
戚紅娘贈送給楊應臺一身厚厚的棉衣,說:“這是妾用自己親手織的布做的,到了遙遠的邊疆,沒有棉衣怎么過冬呀?”
楊應臺接過棉衣說:“軍府里會發蜀衫、襖子、棉袴、單袴、幞頭的。娘子應該把心思用在照顧二老上面。”
戚紅娘流淚說:“郎君真無情啊,把妾扔下!出了門不到十里路,你會想家噠!翻山越嶺前往邊關,路途多么遙遠!今宵離別后,郎君何日能夠回來?請留下你的諾言,妾好等待!”
楊應臺也流淚道:“冬天的黑夜里滿天星辰,見證俺對娘子的愛情!海枯石爛,永不變心,除非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說了很久,戚紅娘和楊應臺才依依不舍地揮手告別。
張若虛看著戚紅娘碎步遠去的身影,想著她今后孤獨的生活,吟詩一首云: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第二天開始派遣,楊應臺本應派往西北的陽關戍守,張若虛看他可憐,有意改調,找身強力壯的呂紫衛談話。
呂紫衛慷慨說道:“俺是光棍一條,來去無牽掛,楊君家有嬌妻,讓他早點活著回去為宜。俺聽憑兵曹發遣!”
張若虛大喜道:“好哇,這才象個男子漢的樣子嘛!那么我便將你派遣到遙遠的敦煌陽關,戍守邊關,你有意見嗎?”
呂紫衛朗聲答:“沒有意見!”張若虛說:“那好,我就把楊應臺派往相對較近的薊北當兵戍邊吧!”
募兵和遣送兵員結束后,兵曹暫時沒有什么要緊事了。到了永淳元年正月,張若虛請了長假,打算回揚州老家探親。
他和夫人謝青芳一起收拾行李,帶足盤纏,和一兒一女一起乘坐馬車南下。
路上經過孔子的故鄉曲阜縣,張若虛一行下車步行,參觀了孔府、孔廟和孔林。張若虛率兒子張桂和女兒張梅向先圣孔宣父牌位下拜行禮。
次日登車繼續南下,路過微山湖,站在湖邊觀賞波光粼粼、碧波萬頃的湖面,漁船在湖上往來穿梭,撒網捕魚。
又路過樂馬湖,觀看太陽從浩淼的碧波上冉冉升起,映照得湖天之間五顏六色,波瀾變幻。水邊長著野塘蒿、小蓬草、白茅、狼尾草、龍葵、野紫蘇、水蓼、香蒲等各種野草,在北風中瑟瑟發抖。
然后南下到達山陽,張若虛全家在邗溝邊下車登船,乘坐客船沿著邗溝劃行到揚州。當時正是夜晚,明月當空,張若虛站在船頭欣賞著運河兩岸的景色。
他想到楊應臺和呂紫衛應該到達了邊關,戚紅娘也回到了沂州,此時共賞一輪明月,心境卻各有不同。
張若虛感嘆道:“我是最幸福的,不知道有幾人能象我一樣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動思婦的情懷灑滿了江邊的樹林啊!”
回到了揚州,和父母相見,一家人實現了大團圓。張若虛的心情無比舒暢,迎著春風,擁抱彩虹,勇敢地向前沖。
春天的夜晚,一家人用過了晚膳,謝青芳出去串門,張桂復習功課,張梅學習女工。張若虛酒足飯飽,出來散步,一路走到揚州南郊的曲江邊。
此時,春天的江水漲潮了,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了一片,從海上升起的明月好像是與潮水一起涌出來的。
張若虛沿著亭榭行走,然后站在江邊賞月觀潮。一時思如泉涌,詩興大發,佳句脫口而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皎皎的夜空中有一輪孤月,江水和天空融成一色,連微小的雜塵也看不見。
張若虛在美麗的夜景下思考著: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他又想到了征夫楊應臺和呂紫衛,想到了窈窕而孤獨的戚紅娘,自言自語道:征夫就象白云一片,慢慢地飄向遙遠的地方,思婦站在水邊的楓林下憂愁難當。江上漂泊的扁舟上載著誰家的游子?戚紅娘在什么地方的明月樓上相思?
明月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在可憐的戚紅娘的妝鏡臺上吧!哎,卷起或放下門簾也遮擋不了月光,月光照在搗衣砧上,過去又回來。
此時,楊應臺和戚紅娘共望一輪明月,卻不能互通音信,這是人世間的恨別離苦啊!戚紅娘真心希望隨著月光而流去,照耀著夫君楊應臺。
鴻雁在天空飛翔,卻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魚龍在江水中潛游或跳躍,激起一圈圈波紋。
昨天夜里,戚紅娘夢見桃花紛紛落下閑潭,春天已過了一半,可憐的楊應臺還不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了,江水和閑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西落的月亮慢慢下沉,藏到海霧里了,楊應臺和戚紅娘的位置就象碣石與瀟湘一樣無限遙遠,難以相會啊!
想到這里,張若虛轉身離去,回到家里,取出紙筆,飛快地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記下自己擔任兵曹以來對征夫思婦的感想。
次日清晨,張若虛回憶起昨夜的月光,借用陳叔寶的樂府舊題,創作出了孤篇橫絕全唐的樂府詩《春江花月夜》。
他的朋友賀知章讀到此詩后贊不絕口,將它敬獻給上官婉兒鑒賞。
上官婉兒評價說:“此詩共三十六句,二百五十二字,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流暢婉轉,纏綿醞藉,一意縈紆,不著粉澤,自有腴姿!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是化工的大手筆啊!”
上官婉兒又將此詩朗讀給天皇和天后聽,天皇饒有興趣地說:“此詩以小清新的文風展現了征夫思婦的離愁別緒,純真自然,不著粉黛,看來我朝詩風將以此詩為契機,實現一個大的轉變了!”
上官婉兒說:“陛下的意思是,《春江花月夜》是我朝詩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天皇點點頭。天后說:“以前都注重綺麗浮靡的文風,現在聽到這種自然清麗的文風,不覺耳目為之一新吶!呵呵。”
《春江花月夜》創作于二圣時代,以孤篇橫絕全唐。如果說征服高句麗展現了大唐的巔峰武功,那么這篇奇詩無疑展現了大唐詩歌的巔峰文采!
這說明大唐天皇、天后二圣時代,文治武功都達到了唐朝歷史上的巔峰,因為武有白江口之戰和高句麗之戰的輝煌成就,文有《滕王閣序》和《春江花月夜》的不朽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