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島嶼中,鯨島是發開價值最小的,多山多坡路,面積小,所以不被開發商看中,基本還跟以前一樣,原生態。不像其他島嶼,高樓一幢幢地拔地而起,旅游業也大力發展,帶動了一系列商業活動,欣欣向榮。
而這樣一座沒有開發價值的小島,之所以有人耗費大量資金去建造一條跨海大橋,是因為那座大橋是出資人的初心,象征著他的夢想。
那位出資人是鯨島人,小島里長大的孩子就像大山里長大的孩子一樣,十分渴望外面的世界。年輕時便外出闖蕩,下海經商,個人的經商頭腦加上時代的大背景,天不負有心人,他便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小島孩子成長為極其有名望的企業家,并且常年霸居國內富豪榜前三。
有傳言說,他很多年前就在島上砸下千金建造別墅,是準備退休后養老的,所以跨海大橋只是他養老的第一步。甚至還有人猜測說,第二步很有可能就是直接在小島上建高鐵站,直接高鐵通車。
這些都是夏知景在渡輪上聽來的,傳奇人物總是會被津津樂道,因為無法接近了解,也因為代表著時代的秘密,那是鼓舞人心奮發圖強的神秘故事。
不管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傳奇故事總是必不可少的,那樣有象征性意義的大橋也是。都是正在奮斗中的人們抬頭便可望見的月亮,心之所向的光。
對于年輕的人們來說,是期待是盼頭是鼓舞,下一個傳奇人物會不會就是我呢?而對于不再年輕的人們來說,也同樣是生活的盼頭,下一個傳奇人物會不會是我的孩子或者孫子呢?
未來,有美好的愿望作為底氣,有目光可及的榜樣作為方向,就顯得不再那樣遙遙無期了。是啊,當年的他,也不過是個光著膀子只穿著大褲衩連人字拖也不穿,在田間撒野的小屁孩而已,同樣的一無所有。
夏知景看著那座在藍天下的大橋,她知道,對于當地人來說,那座跨海大橋就像東方明珠塔一樣,代表著城市最神圣不可侵犯的秘密。
這座小小的海濱城市,其實在本質上跟上海也是一樣,一樣的偉大,一樣包容著數不盡的夢想,數不盡的暗自努力。
————————
夏知景剛上島,就看到不遠處的王阿姨在招手,她旁邊站著王叔叔,他們身后的小轎車看起來亮得發光,大概是剛買的。
夏知景也招了招手,便直接往那個方向走去。
王阿姨是夏知景母親之前請來照顧外婆的,家住在同一片山,離得近。外婆去世后,媽媽把外婆的房子重新修整了,便繼續雇傭王阿姨打掃房子。夏知景知道,她在營造某種假象,哄騙自己母親還在。
“呀!我們的小景,真的變成大姑娘了,真是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來,給阿姨瞧瞧!”
夏知景笑著張開雙手,轉了一圈,然后抱著王阿姨說,“阿姨,你還是沒變,像以前一樣,年輕貌美。”然后對站在一旁的王叔叔說,“叔叔,老羨慕你啦!娶到這么賢惠又漂亮的姑娘。”
王叔叔是個老實人,因為常年耕作的原因,皮膚曬得黝黑。他很憨厚地撓撓頭,呵呵地笑著。
夏知景一直很喜歡這對夫婦,很樸實也很溫柔。特別是王阿姨,地地道道的南方女子,說話聲輕柔,人也極其溫厚,那是一種對生活真正熱愛后油生出的溫柔。對于一位常年與生活的柴米油鹽打交道的婦女來說,這是很難得的。
王叔叔坐在駕駛座上,王阿姨和夏知景坐在后面。王阿姨一上車就做狀拍打著夏知景的手責備著說,“都說讓你叔直接去S市接你,現在有大橋多方便啊!就是不聽!非得坐渡輪。”
夏知景撒嬌撲進王阿姨的懷里,“太久沒回來了,而且還是習慣渡輪,不然覺得不像回外婆家。”
這也是夏知景給自己營造的假象,跟自己的母親一樣在哄騙自己。
王阿姨摸著夏知景的頭,沒有接外婆的話題,轉移了話題說起自家家常。這輛小轎車是剛買的,孩子們都在外面讀書工作了,最大的那個孩子已經結婚生子了之類的。王阿姨像突然記起什么問夏知景,處對象沒。一直沒有說話的王叔叔突然說,這話問的,小景這么漂亮當然一大隊男孩子排著追啊!咱們不急,慢慢挑。
夏知景笑著沒有回答,直起身體望向窗外,天空真藍,藍天下是整片毫無理由的綠。
打量起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近處是整片黃綠色的稻田和彎著腰割稻的人們,頭上戴著草帽或者斗笠。遠處是被郁郁蔥蔥的樹圍繞著人家和小路。這里的人們會在房子旁開耕小菜圃種種家常菜,可以看到有幾戶人家正在菜圃里耕作,只是他們頭上并沒有戴著什么。
車窗外一閃而過的電線桿,一根接著一根,好像時光在回倒,回倒到以前的暑假,外婆還在的暑假。
那時也跟現在這樣,是稻田收割的季節呢。
“鯨島還是像以前一樣,安安靜靜的,真讓人舒服。沒有什么大的變化,這種感覺真好,一切都還是以前那樣。”
夏知景不由地覺得,鯨島的天空是世界上最藍的,云層也是最低的。
“可是太慢啦,與外面的城市比,所以啊,留不住年輕人。這樣的生活簡直就是把年輕人往外趕的感覺。現在這邊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都只剩我們這樣年紀以上的準老年人和老人家啦!”
王叔叔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年輕的人們就應該去外面拼搏啊!這邊沒有什么發展機會,待下去只能是一眼望到底的人生,去大城市才能有無限可能的未來,那里才是年輕人拼搏未來的地方。這里啊!只適合養老,只屬于我們這種已經躺在砧板上的老年人啦,哈哈。”
“也不一定嘛!可能有些年輕人就喜歡這樣的生活,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最大的自由去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自己過得開心舒服最重要啦。我就總覺得這里,有點陶淵明筆下世外桃花源的感覺,喜歡得不得了。”
就算外婆不在了,這里還是跟以前一樣,讓夏知景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
“對!你還別說,我上次去我家對面那座山摘青草的時候,就碰到一個年輕小伙子。后來在菜市場上跟人一聊,才知道他不是本地人,房子是去年才修建好的,上個月剛搬過來住。那個小伙子啊,可年輕了,我見過一回,看著可秀氣了,頂好看的。我估摸著哦!最多也就二十七八來歲吧!”
“對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一樣的選擇。有些人喜歡城市的燈火不眠,有些人就喜歡小島的日落日出。”夏知景再次肯定強調自己的看法,像是在說服自己什么似的。
“是啊!無愧于心就好。我和你叔叔年輕的時候也出去過,可是最后還是回來了,外面很大,可是不屬于我們的。小島是小,可是就是我們的。我們也沒有什么大志向,一生說起來也是碌碌無為的,沒有什么驚心動魄或者值得吹噓的事。可是啊!我還是對我們的大半輩子引以為豪,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用雙手實打實創造的勞動成果。”
“阿姨,這也是一種打拼啊!你和叔叔,也是從一無所有開始的,還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怎么會是碌碌無為呢!”
夏知景想起了《月亮與六便士》里面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布魯諾特船長,他說,照他的路子,他也跟主角一樣是個藝術家,只是主角是繪畫,而他是生活。
在一無所有的地方,經營起一些東西,便可以引以為豪,沒有誰是虛度此生的。月亮也好,六便士也罷,沒有那一方必定優于另一方,每一個道路都有自己獨特和必定的風景。
月亮很好,六便士也不差,角度不同故選擇不一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