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二,距三月初二太極殿十一重臣共議人才選拔制度改革、科舉制創設一事已過去二十日,蘇東終又詔十一重臣于太極殿統一科舉制完善意見。
長達二十天的緩沖,九大士族重臣也逐漸接受人才選拔制度改革一事,他們雖知創設科舉制對于士族門閥的未來將有沖擊,但無奈于皇主大志所向,他們也只能順從。
畢竟創設科舉制是利國利民的事,而今朝廷人才匱乏,士族又舉薦人才不濟,致使朝廷人才斷層,滿朝盡是老目渾濁,遲暮之人,難見青年才俊。
九大士族重臣雖心以士族為重,但隋朝的強大也令他們惴惴不安,依照而今的局勢,若他們再不支持國治,那南朝陳終會被強大的隋朝兼并,但那時候城破國亡,他們士族也會隨之毀滅。
蘇東心中欣慰,九大士族重臣能明析其中道理,也讓他暗松一口氣。
創設科舉制,大選人才,乃是立國大治、改革圖強的第一步,蘇東還真怕九大士族重臣不予支持,與他相持。那樣的話,滿朝士族文武也勢必不會支持,縱算蘇東以天子令強令推行科舉制,那也必會步步維艱?,難以順利推行,到那時,蘇東的強國之夢完全就成了笑話,南朝陳的政權也完全沒有了未來。
十一重臣共執科舉制完善,尚書令袁憲率先進言,認為科舉制核考范圍應于士族教育范圍一致,應以《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四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為核考范圍。
蘇東點頭,同袁憲一樣,他心中也將四書五經列為科舉制核考范圍,四書五經乃是儒學經典,具有極深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是中華儒家文化精華的集大成者,凡學子皆應熟學。
可還未等袁憲話語盡落,中書令毛喜便進言,他認為科舉制核考范圍決定未來南朝陳文化學派的走向,若按照袁憲進言,只尊儒學,那與當朝百學共進的思想相悖。
毛喜建議,應再將道家《老子》、《莊子》、《列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等學派經典著作同歸入科舉制核考范圍內。
蘇東聽完毛喜之言,心中便是一驚,暗嘆自己大意疏忽,差點釀下大錯,若不是毛喜提出,蘇東他之前確實忽略了這一點。
要知道而今南朝陳所提倡的是文化齊鳴,各文化兼容并蓄,以求重現春秋、戰國百家齊鳴的文化巔峰,而若只將儒家經典歸于核考范圍,其他的學派一概不考,那無疑是在宣布從此只尊儒學。
蘇東細思恐極,心中大贊毛喜,對于毛喜的進言很是滿意,當朝給予稱贊。
司馬申再進言,提出應再將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五禮(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納入核考范圍。
蘇東覺之有理,數學和思想品德本便與語文和歷史一樣重要,凡學子皆應熟學。
皆是重要,皆是應學,皆不能忽視,但這樣皆算下來,核考的范圍實在過大。
蘇東核算了一下,這么多的學派藏書、再加上九數,五禮等,恐怕一個學子專心學上十年也無法全部學透,實在有點過于強人所難。
之后陳伯山、江總及其余四部尚書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蘇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一記在心中,
蕭摩訶、司馬申進言武舉人核考范圍。
武科舉應以五射(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五禮(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為主,并應考義理,掇石,扛鼎,御馬,再考兵器(十八般兵器任選其一)。
蘇東覺之可行,記于心中。
科舉制意義深遠,對于科舉制在人才選拔的歸類上,蘇東也有自己的想法。
主內事,擅長內政治理的文舉人需有;主作戰,驍勇善戰的武舉人也需有,而除過這兩種,蘇東還有一種想法,那便是為那些只尊兵家或縱橫家的獨特謀士專開一類科考之門。
三國梟雄曹孟德之所以能從一個小小的北部尉逐步成為馳騁天下、執掌一方的藩皇,除過他有善于內政的文士、驍勇善戰的悍將外,還與他數不勝數的軍事謀臣有分不開的關系。
蘇東而今的軍事謀臣僅有司馬申一人,在軍事謀略這一塊蘇東可用的人才實在太少,而且司馬申年紀已大,按照正史所記,司馬申將病逝于586年,距今也只剩下四年時間。
四年時間,實在太短了,司馬申可能說沒就沒了,蘇東怎可能將未來寄希望于一個與死神爭天天的人?
蘇東要在科舉制之下開創兵謀這一科的舉試,主要面對那些富有軍事頭腦,卻不擅長御馬揚鞭,也不擅長儒文科考的奇特之士。
蘇東要攬盡天下富有軍事謀略的奇才,為未來興兵北伐,運籌帷幄,一統天下做準備。
......
太極殿內,十一重臣共執科舉制完善。
從三月二十二起,至三月二十四傍晚時分,持續了整整三天的科舉制完善終于拉下帷幕。
蘇東這次并沒有將科舉制完善一事擺上前朝,讓前朝文武百官共議,共同確定。
因為上次隋興兵漢口及后續議和之事,前朝百官共論,百口嘈雜,分歧過大,以至前朝混亂,一發不可收拾,差點生出事端,蘇東至今還記憶尤深。
所以這一次,蘇東學乖了,詔十一重臣共同于太極殿完善科舉制,確定科舉制一系列制度后,再于前朝直接行天子令頒布,那樣,前朝百官縱算意見再有分歧,也只能遵從。
畢竟,袁憲、毛喜、司馬申,蕭摩訶等九大士族重臣都已通過,他們那些末流士族也難以再隨大勢,起哄喧嘩。
......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writer/p1/contentv2/photo_defaul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