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王府,
李道宗正對著自己的兒子李景恒大發雷霆,
“你是怎么做哥哥的,你妹妹在外徹夜不歸,你還有心思在外面玩,你是不是要把老夫活活氣死啊”
李景恒對此感到十分冤枉,心想腿長在妹妹身上,我又不是她的仆從,哪能隨時掌握她的一舉一動,
不過這個妹妹也確實不讓人省心,不過小丫頭片子一枚,怎么就這么有主意,事先連個招呼都不和家里打。
還好李景恒知道自己這個父親的脾氣,只要自己能少說兩句,那他就是心里再生氣,也拉不下臉來繼續訓斥了。
所以后來時間一久,他也就學乖了,李道宗發怒的時候,干脆就不吱聲,
這樣果然過了一會,李道宗見兒子不說話,也就不在訓斥他了。
只是李道宗扔余怒未熄,坐在哪里呼哧呼哧直喘,顯然這一次是被自己的“乖女兒”氣的不輕。
待過了片刻,李景恒見父親氣消得差不多了。才大著膽子道。
“父王”其實你也不必過于擔心,雪雁已經快成大姑娘了,又不是不知道輕重,想來也只是一時貪玩,過幾天就回來了。
他這句話不說還好,話音一落,李道宗那個氣啊,剛剛強行壓制下來的怒火又燃燒了起來,猛地一把從椅子上跳起,指著他的鼻子大罵道,
“你這個不學無術的逆子,還知道你妹妹是女兒家,這要傳出去可能會損及她的名節,有你這樣不稱職的哥哥,只怕你妹妹都被人拐走了,你還一無所知”
對于父王的話,李景恒心里卻是完全不以為然,
要知道唐朝風氣開放,禮教對女子的束縛遠不如明清那般嚴格,還沒到大家閨秀足不出戶的地步,
民間未婚先孕的都比比皆是。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李雪雁才敢夜不歸宿,要是放在滿清那個“吃人”的時代,那簡直就是驚世駭俗了。
見兒子又裝起了啞巴,滿面的不服氣,李道宗簡直氣不打一處來。
如今這幫小兔崽子一個個都翅膀硬了,對老夫的話也是陽奉陰違,真是“不孝”啊!
只不過他畢竟教養極好,自然不會像老妖精那樣直接打罵孩子們,人家可是凡事都講究以理服人,就是自己兒子也不例外。
當下只得強壓怒火,強裝溫和的道:
“你莫非是不認同為父的話?”
李景恒見李道宗似乎沒怎么生氣,就干脆利落的說出了內心的真實想法,
“父王,孩兒覺得你太大驚小怪了,雪雁還那么小,最多也就是小孩子過家家罷了,何必妄加干涉?”
聽了他沒心沒肺的話,李道宗怒極反笑,冷冷的道:
“你簡直就是豬腦子,估計等你妹妹被人搞大了肚子,給你添一個親外甥的時候,你才能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啊”
“不會吧,爹”李景恒一臉的不可置信。
“你是不知道那程老匹夫的為人,什么事和他一沾邊事情就會變的十分棘手,那可不是個好打交道的貨色。”
這段日子你好好的約束雁兒,長兄如父,你可不能讓她“誤入歧途”啊!李道宗苦口婆心著叮囑自己的長子。
只是他很顯然要失算了,他絲毫沒注意到李景恒渾不在意的表情,說是當成耳旁風也不為過。
在他心里是根本不信妹妹和程家會有什么的,再說了就算有了什么,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大不了破罐子破摔,直接把妹妹嫁過去得了,反正妹妹早晚也得嫁人,現在不過是替別人先養著罷了。
而且兩家也算門當戶對,總不能為了你的“臉面”,就不顧妹妹的終身幸福吧。
我有那看管妹妹的時間,還不如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點花酒呢,那多逍遙快活!
不得不說程處政有這樣一個堪稱極品的大舅哥,簡直就是神助攻啊!
不過有一點李景恒卻是沒猜錯,李道宗之所以在聽到仆人的話后那么激動,有很大原因就是因為老妖精的緣故。
這樣的事如果傳出去,李道宗還不得顏面掃地,讓他以后怎么在老妖精面前抬得起頭。
這對于一向自視儒雅,又死要面子的李道宗來說如何能夠接受。
實際上出了這樣的事,明日還不知道在朝堂上老妖精如何調侃自己呢!這讓李道宗想想就感覺窩火,
要不怎么都說女兒是賠錢貨,古人真是誠不欺我,順帶著心里對于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小混蛋”也有了些意見。
無獨有偶,其實也不光李道宗為女兒犯愁,就是老李也不例外。
太極宮,立政殿
忙了大半天的老李同志,這下終于有了空閑,
此時正命侍女在桌子上鋪著一張潔白的宣紙,只見李二輕輕的用毛筆沾了一點墨汁,然后放到身邊的一個小女孩手里,
“兕子啊,從今日起,爹就教你二人書法丹青”
說完瞟了一眼旁邊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那小男孩長相十分俊秀,就是樣子看起來文文弱弱的,一看就是個老實孩子。
這里就不得不佩服老李家優越的基因,男的都是大帥哥,女的盡是大美女,這份天賦簡直讓人嫉妒。
“謝謝父皇,”小女孩十分興奮,不停的眨著精靈可愛的小眼睛,脆聲聲的應了一句,
末了,還在李二的額頭用可愛的小嘴印了一口,讓李世民大為快慰。
“兒臣多謝父皇”小正太也趕緊向李世民謝恩,只是看起來樣子有一點點木納,想說什么又有點不好意思,身子微微一動與李世民保持了一點距離。
這讓李世民有些嘆息,這個幼子宅心仁厚,十分得自己歡心,只是這性格嘛!未免偏于柔弱,對自己這個父皇還有些畏懼。
不過還好他日后不過是個富貴閑王,忠厚仁義也是好的。
李世民一心二用,手中的毛筆疾速如飛,沒一會已是寫成一首詩還特意加上了標點符號,入眼看去正是那首《詠鵝》詩,
程處政當初依靠這首詩一舉成名,一句奠定了長安神童的地位,而且由于此詩朗朗上口,短時間內已是傳遍長安,婦孺皆知。
作者:(感謝morningChen的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