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現在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很多,但是看過《三國志》的人卻非常的少。那么這兩本書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三國志》是中國二十五史中的一部,記載了由東漢末年一直到西晉統一中國期間的歷史,是一部正史。而《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是一部一百二十回的長篇章回歷史小說。《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這位陳壽曾在晉朝做官的時候,就私自撰寫三國的歷史,一共是六十五卷,后來被合成為一部《三國志》。在當時還有很多其他文人,也同時在撰寫三國歷史,但是只有陳壽的版本取材謹慎,文筆簡潔,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據說曾經夏侯湛在看了陳壽撰寫的《三國志》之后,自嘆不如,便將自己所寫的《魏書》盡數毀去,號稱自己要封筆不再寫了。
在《三國志》當中,以曹丕所創建的魏國為正統,而且在整部書中,所有的時間也都采用魏國年號記年。但是《三國志》最大的缺點就是它的敘事方式太過于簡單,能少一個字就絕不會多一個字,同時它以魏國年號為正統的這種做法,引起了后世很多的議論和補充。
于是在一百多年后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裴松之重新對《三國志》進行了校注。裴松之搜集各種史料,以補充《三國志》的不足,或者引用很多與《三國志》中說法不同的記載,相互之間形成對比。
根據大陸歷史學家楊耀坤的統計,裴松之引用了229種當時的書籍,對《三國志》正文的注釋以及補充,多達2066處。裴松之替《三國志》注解,保留了許多現在已經失傳的文獻資料,而且補充了許多在陳壽的原書中沒有記載的人和事。所以在之后所刊印的《三國志》里,都是合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解為一本。
而《三國演義》的作者,目前很多學者都公認為就是明代作者羅貫中。羅貫中原名羅本,字貫中,是山西太原府祁縣人。而他的生平大多記載在他的朋友賈仲名所寫的《錄鬼簿續編》中,在這本書里面,羅貫中是一個早年曾經有爭霸天下的雄心的人。在元代末年,他曾投身于割據一方的張士誠麾下,做一名幕僚,后來張士誠敗給了朱元璋,羅貫中自此隱居了起來。之后便開始搜集隋唐以來,民間的所有三國故事與說書的版本。
明朝建立后,羅貫中在朝廷的默許下,撰寫了《三國演義》一書。后來《三國演義》又有清初文學家毛宗崗負責修正,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卷首詞,就是后來毛氏父子加上去的,這一句卷首詞可以說是整部書的點睛之筆。
由此可見,其實《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非常大,雖然小說是以陳壽的原本和裴松之的注釋為主要取材對象,但是羅貫中卻把他一生沒有辦法完成的志向和抱負,都寫進了這本《三國演義》里的英雄爭霸當中。所以《三國演義》是以劉備建立的蜀漢為正統,將其作為了故事的主線一步步推進。
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主角是劉備、關羽、張飛等人,到了后期則是諸葛亮、姜維等人。而在正史里的正面人物,篇幅較多的則是曹操和司馬懿等人,而這些人在小說中全都成了反派角色,遠沒有《三國志》中描寫那么多。至于東吳的孫氏父子,戲份在小說中就更少了。
羅貫中還在《三國演義》中,摻雜了很多天命不可知的觀念。比如諸葛亮這個人雖然神鬼莫測,可最后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似乎也是羅貫中對自己壯志未酬的一種影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