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松看來,如果修到酒泉郡,就會使得這條馬路不僅具有經濟上的意義,而且還有國防上的重大意義:就算河西走廊出問題,也不至于連帶著將西域也全都丟失。
馬隆說:“聽你這么一說,我明白了,確實應該通到酒泉郡更好。”
李松說:“現有的水泥馬路只是一條盡頭路,到了茶卡鹽湖就不再前進了。如果修了這條路,青海郡立刻就成了中原到西域之間的重要一站,意義自然完全不同,肯定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李松知道,后世著名的“絲綢之路”,本來是經過河西走廊的,現在完全可以改一下道,從青海郡路過。另外,以后前往吐蕃的道路肯定也會修建,必然在這里交匯。由此看來,青海郡以后有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當然這些都是后話,目前不便對馬隆講。
馬隆點點頭:“你說得太對了,就這么辦。真不知道你怎么能想得這么遠,佩服!”
李松終于跟馬隆告別,帶著劉忠和下屬們,日夜兼程,向洛陽奔去。
到達澠池縣時,李松特意停下,查看了洛河支流上的石拱橋。
對于這座橋,李松倒并不擔心。在修建水泥馬路的這段時間里,不斷有民夫從洛陽運送水泥到西平郡,他們肯定都會經過這座石拱橋。李松經常問他們,石拱橋怎么樣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橋好著呢。特別是夏天的時候,民夫們說,河里都已經洪水滔滔了,橋還是很安穩。
既然如此,石拱橋是肯定沒問題了。當然,今天路過此處,實地看看就更安心了。
李松心想:看來水泥廠生產的水泥還是不錯的,澆筑的混凝土橋墩,完全可以抵擋洪峰,今年不就經受住了考驗?
既然如此,以后就可以大范圍地修橋了。很多地方可以暫時不修水泥馬路,橋卻是必須要修的,最緊迫的應該算是黃河上吧。
李松曾經在現世界的電視上看到:在黃河枯水期,兩岸的居民干脆直接趟著淺水過河。騎自行車的人會脫下鞋子,背著自行車過河,然后再繼續騎車。
新世界里的黃河,肯定也會有這樣的枯水期。而這無疑為修橋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在黃河上修一座橋試試看。
這樣的橋,不僅可以造福百姓,對于朝廷來說也很重要。有了橋,運輸各種物資、驛站傳遞信息,都會便捷很多。
但是在自己的家鄉那邊,想在長江上架橋仍有難度。即使在枯水期,江中最深處水深仍有幾米,以現在的技術,暫時還無法修建橋墩。
思考著修橋的事,不知不覺走過了石拱橋,前面就是水泥馬路,直通洛陽了。
終于告別了坎坷難行的官道,李松一行在這平直的道路上策馬狂奔起來。
馬路上來來往往的馬車很多。快到春節了,很多馬車上都運載著各種貨物,看來商人們都懂得利用這個機會,多做些生意。
李松他們驚奇地發現,馬路兩邊已經大變樣了,跟4月初出發時有了很大不同。
首先,馬路邊有了幾個驛站,可以提供換馬、住宿服務,李松估計這應該是朝廷開的。
其次,路邊多了很多客棧、飯館,也有很多簡易的茶棚,這應該大部分是商人們開的吧。但是馬路兩邊的土地都是屬于朝廷的,顯然是朝廷把地租給了這些商人,收取租金。
李松最初給朝廷的提議也是如此。交通要道旁的土地,要只是種莊稼就可惜了,應該開發利用起來。朝廷可以自己開店,也可以租給商人開店,都比種地劃算。
李松記得當時是張華在安排這些事,如今看來,路旁的土地正在逐漸利用起來。
他粗略地看了下,這些店的生意都還不錯,有的店里甚至擠滿了人。要是將來馬路延伸到了長安,生意絕對會更好。
快到熊耳山時,筆直的道路突然來了個轉彎,讓人感覺頗為不便。李松看到周圍的馬車也都紛紛放慢速度。
劉忠說:“路邊就是那個王生家的祖墳,當初他怎么也不肯遷墳,害得馬路只有繞過去,結果就成了這個樣子。”
李松當然記得這個王生,尤其記得王生是用羅盤定下了這處祖墳,讓他為古人如此浪費“指南針”這項發明而感慨了一番。
而今這突然轉彎的道路,讓李松只能感嘆:哪個時代都會遇到釘子戶啊。
李松一行終于回到了侯府。張琛聽到一陣馬蹄聲,迎了出來,驚喜地說:“侯爺,你們回來了?”
李松點點頭。
張琛說:“侯爺看上去瘦多了,劉忠你們也是。”
劉忠說:“修了幾個月的路,又打了幾個月的仗,能不瘦嘛。”
張琛說:“你們辛苦了。侯爺,什么時候讓我也出去歷練一下?”
李松笑笑說:“以后有機會的。”說著來到客廳,只見這里有幾個女眷和小孩,公主正在寫著什么,像是在開藥。
公主抬起頭,驚喜地叫了聲:“夫君......”
大腹便便的公主在奶娘攙扶下艱難地站起來,李松連忙走過去扶住,一起來到內室。
李松心疼地說:“都這個樣子了,怎么還給人看病?”
公主說:“我都已經忙慣了,沒有事做反而不習慣。不過這些天只給還要吃藥的病人開藥,就不再看病了。”
李松問:“怎么現在都是病人找到這里來?”
奶娘把賈南風發現公主在老醫者那里給人看病的往事講了一遍。
看到李松生氣的樣子,公主說:“其實沒什么,母后讓我給各位大人的女眷、小孩看病,也不錯啊,現在找我的人很多。”
奶娘說:“是啊侯爺,公主如今名聲在外,很多病太醫都治不好,到這里都能治。”
李松頗為驚奇:“娘子這么厲害啊,是怎么做到的?”
公主說:“還不是看你那些醫書。有些病,醫書上有記載,又可以開中藥來醫治的,我就給病人治啊。要是靠西藥才能治的,我也沒辦法,沒有藥嘛。”
李松暗暗驚奇:他帶過來的醫書上,確實有很多中藥方子,那可是包括了從古到今的一些中醫精華,遠比這晉朝的中醫要先進得多。公主很聰明,她專攻這些中醫方子,雖然不能做到包治百病,但已經比那些太醫令們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