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把李松買的那些衣服、鞋帽都壓了箱底,即便在家也不敢穿了。
李松有些無奈。面對士大夫階層,即便作為一個現代人,他也經常有無力感。
幸好這時來了個大大的好消息,讓李松郁悶的心情得到了很大寬慰。
上黨郡的高都、泫氏兩縣發現了無煙煤,太守派人送了幾大車到洛陽,交給張華。
張華通知了李松,并讓人把這幾大車無煙煤運到了水泥廠。
李松帶著下屬們,高興地來到水泥廠。這些煤炭看上去果然雜質很少,做成煤球點燃后,煙霧很少,火焰溫度高。應該說,這種優質煤炭是非常適合燒制水泥的。
這幾大車可以制造出不少水泥了。李松覺得,目前最應該修的路段,不是別的什么地方,而是從洛陽城南門到水泥廠這10里路。
這一路上全是土路,崎嶇不平,遇到下雨天都是泥。作為水泥廠來說,各種原材料都要通過這條路運進來,而以后生產的水泥也要通過這條路運出去,理應先把這條路都鋪上混凝土。
再說,自己當初跟張華、裴秀兩位大人也說過,先在洛陽城外修一條試驗路段,作為練兵,也是積累經驗,這通向水泥廠的10里路剛好合適。
現在4個水泥窯一齊開工,效率高出很多,不過環境污染也確實厲害,這是讓李松深感擔憂的問題。
無煙煤消耗得很快,得讓上黨郡那邊持續不斷地送來無煙煤才行。李松為此去找了張華。
見到張華,李松說:“大人,上黨郡那邊的無煙煤很不錯,正是水泥廠所需的。這幾天已經生產出不少水泥了。”
張華也很高興:“安寧侯真是料事如神,上黨郡真有無煙煤啊。”本來他還有點疑惑:沒聽說安寧侯去過上黨郡啊,怎么會對上黨郡的事知道得這么清楚。但轉念一想,還是算了:類似這樣“神機妙算”的事已經太多,都不必再問了,只要對朝廷有利就好。
李松說:“現在水泥廠那邊,2個舊窯加2個新窯,都已開工生產水泥,那幾大車煤消耗得很快啊,急需上黨郡那邊再送無煙煤過來。”
張華有點驚訝:現在已經有4個水泥窯開工了嗎?安寧侯做事情好快啊。
李松說:“這最開始生產的水泥,是用來修南門到水泥廠的路,這條路要運送很多東西。另外,作為水泥馬路試驗段,也可以練一下兵。”
張華說:“理應如此。如果修好了,還可以請皇上和朝中各位大人前來參觀參觀啊。”
李松一想:對啊,是這么個理。
張華說:“那我就讓上黨郡太守再送20大車無煙煤過來吧,如果不夠再送。錢可都從鹽稅里出的啊。”
李松笑笑說:“應該的。這10里長的試驗段需要的銀子,也請盡早劃撥給水泥廠那邊。”
張華點點頭:“試驗段如果沒問題了,就盡快修青海郡的道路吧。現在各地對鹽的需求量很大,每年的鹽稅有1000萬兩了。但道路難行,沒法運出更多的鹽。如果有了水泥馬路,鹽稅肯定還可以大幅提高。”
李松有些驚訝,因為他記得,以前鹽稅每年只有800萬兩,過了一年就增加了200萬兩,而且還有大幅增加的潛力。
張華說:“托你的福,有了這鹽稅,朝廷已經買下了價值1800萬兩的田地。”
李松有點驚訝:“這么多田地?”
張華說:“是的,鹽稅增加,買的地自然更多。另外,去年買的都是人口大縣的好地,這些地現在更值錢了,所以戶部估計,目前全部的田地值1800萬兩。”
李松心想:張大人為國理財的能力真是一流。
這時,他想起一個以前關注的問題:“交趾3郡的土地買了多少?”
張華說:“這3郡只要有人賣地,當地太守就會立刻派人買下。不過要買夠五成土地,得慢慢等,要有人賣才行啊。這半年來,也買了一成的土地了。”
半年買下一成土地,這速度不慢了,李松點頭贊許。
張華說:“這3郡的土地雖然買下不久,卻已種完一季水稻了,正在種下一季。你當初說一年三熟,看來確實如此,3郡的地買得值啊。”
李松心說:我不全是因為一年三熟才買3郡的田地的,其中緣由,一時沒法跟您說清楚。
張華忽然神情有些黯淡。李松問道:“大人,你怎么了?”
張華說:“去年買得早的土地,都已經租出去了,今年收了不少地租,糧食堆在各地糧倉里。這可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啊,各地官員都在詢問,這些糧食該怎么處理。過幾天上朝時,朝廷就要討論這件事了。”
李松心想:問題果然來了。當初他提出朝廷購地方案時,也想到過,買下的地肯定是要租出去的,這收的地租怎么處理?不過那時還沒開始購地,地租問題還早,就沒有跟張華討論,如今終于要面對了。
張華說:“今后修水泥馬路要花很多錢。而這些地都是鹽稅的錢買下的,按道理說,這些地租應該全部上繳鹽稅,為你修路提供資金。只是如今有些難辦啊。”
看到張華愁眉緊鎖,李松預感到有麻煩了。
張華繼續說道:“前年你不在的時候,朝廷曾經給大家增加了五成俸祿。你回來以后,俸祿都恢復了原狀,很多人雖然有些不滿意,但知道朝廷要購地,也就沒說什么。”
李松知道,張華說的是他被羌人“擄走一年”期間的事。
張華說:“可是如今,朝廷購買的土地收上來這么多地租,如果還不給大家增加俸祿,恐怕就令人無法理解了。”
此時的地租主要是“實物地租”,或稱“谷租”,就是以田地里出產的糧食來交租,比如小麥、水稻等。
關于這地租的分配,李松其實是考慮過的。這田地畢竟屬于朝廷,如果有了地租,他打算一半交給常平倉,一半賣掉,充實鹽稅。
這常平倉相當于現世界的糧食儲備倉庫,自西漢時開始設立,此后雖有間斷,仍然持續到清末。當市場糧價低的時候,常平倉提價收購;市場糧價高的時候,常平倉降價出售。這樣,就能避免谷賤傷農、谷貴傷民,平抑糧價。
糧食可是說是古代的“戰略物資”,關系到社會穩定。將地租的一半補充常平倉,無疑能大大增強常平倉調控糧價的能力。況且這地租肯定會越來越多,常平倉應對饑荒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